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记原化工部副部长李艺林

2014-04-21 03:43柴玉田
化工管理 2014年4期

文/柴玉田

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记原化工部副部长李艺林

文/柴玉田

李艺林

坐落在燕赵腹地的河北省新乐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相传华夏始祖伏羲曾在这里教民结网渔猎、驯化野兽为家畜,变革婚姻习俗,取消结绳记事始造书契,发明琴瑟等乐器,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使人类逐步远离了蛮荒时代。现离市区2公里的伏羲台遗迹,记载着中国远古时代的文明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承载着民族复兴大业,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身材魁梧的原化工部副部长,被称之为“大个子部长”的李艺林便是其中的一员。

李艺林,生于1914年11月25日。1937年10月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家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民训处干事、冀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秘书兼民政科科长、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十一旅三十二团政治部主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敌工站站长,中共太行五地委城工部长兼安阳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平原省财委工业处长,华北行政委员会主席秘书室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巡视员。1957年2月参加苏联援建吉林化工公司领导工作,历任吉林化肥厂厂长,吉化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吉林化工学院院长。1964年7月起担任化工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顾问,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战争年代,浴血奋战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上传来的隆隆的炮声,震醒了力图教育兴国、时任小学教员的李艺林。这时,他真切的体会到“12.9”学生运动在《告全国民众书》中警告的“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仅仅过了两个月,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便踏上了新乐大地。1937年10月,他怀着满腔怒火,投笔从戎,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冀西民训处工作,任冀西民训处干事,次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冀西民训处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当时,正面战场接连失利,原国民党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纷纷南逃,河北正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形势急迫,中共北方局和中共平汉线省委便充分利用冀西民训处这个 “正统”、合法的机构,紧张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下设秘书处、组训部、武装部,后又设妇女儿童教育部,于10 月 4 日在井陉乡村师范附属小学正式挂牌办公,由北而南,抢在日军占领前向各县派出工作团,紧急开展抗日动员工作。随着国民党军政的撤离,各地正陷入无政府状态,为不使群众失去领导,李艺林和民训处的同志一道,以群众基础较好的平山县洪子店一带为中心开展工作,争取上层爱国人士支持,发动群众,很快建立起平山、井陉(路北)两县抗日政府和抗日武装;继而又建起行唐、灵寿、曲阳、新乐等县抗日政权,配合八路军创建了以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李艺林和他的战友们按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精神发布告民众书和施政纲领,宣布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抗日救国等;同时,成立游击队、自卫队,将群众迅速组织到抗日旗帜下。开办各种训练班,建立农、工、青、妇救国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在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

如果有人要问“我国历史上“司令”最多的是哪个朝代?”人们会不约而同的回答——“抗战时期”。在那个“司令满天飞”的战争年代,敌伪政权、国民党势力、民间武装组织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何最广泛的调动一切进步力量,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李艺林和他的战友们面临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各个民间武装组织,对民团头头申明大意,晓以利害,动员他们只有抗战才是唯一的出路,投降卖国只有死路一条。1938年2月,他只身潜入燕南民团所在的吴村、胡里等村庄,冒着生命危险,苦口婆心的进行劝导,使这个民团终于成为冀西游击区司令部的一个直属区队。7月,又收编了平乡大刀会,并把这两支原始的民间武装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冀西游击队司令部特务区队和冀游第六支队,分别任教导员和教导主任。

1938年9月,冀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即冀西专署)成立后,李艺林奉调任专署秘书兼民政科科长。并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指导财政经济的工作意见:取消苛捐杂税和摊派制度,实行合理负担。地多多交公粮,地少少交公粮,并在交纳办法上实行累进法。这一办法实行后,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战,而且紧紧依靠了贫农,团结了中农,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与此同时,各县委、县政府、县独立营、区中队等都分别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有的根据地还组织了合作社,自己织布。办法是由合作社把棉花分到各家各户,进行纺线,然后再把线收上来织布。有的合作社还组织了榨油房、磨面、做军鞋等。同时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内的经济困难,对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克服暂时困难,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有的县还设立了专门的贸易机构。抗日民主政府为解决军民物资供应,建立了贸易局。民政科还采取不同形式,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揭露日军的凶残本性和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阴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还建立了在职干部学习制度,举行干部训练班,加强民众政治文化教育。

1940年6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十一旅成立,李艺林又由地方转任该旅三十二团政治部主任。并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1941年11月,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敌工站站长。

后来,李艺林在回忆这段艰苦岁月时说:“战争年代就是那样,为了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这几个月当八路,过几个月干地方,再过几个月又回到部队是经常的事,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坚决地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

在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敌工站(设在林县南苇底村)站长时,他有幸护送胡服(刘少奇)同志经由这里前往延安。这个敌工站是日军重兵把守的交通要道,岗楼碉堡林立,封锁沟纵横。

刘少奇随着前往根据地运盐、布匹、煤油的运输队出发,过了封锁沟,来到敌工站已是上午10时左右,经过近10个多小时昼夜行军,身体本来瘦弱又患着病的刘少奇,走起路来很慢,显得十分疲惫。李艺林赶忙张罗杀鸡安排招待。吃完饭,刘少奇就问:“这里有电话吗?”李艺林说有,并说直通师部。电话接通后,刘少奇拿起电话就叫对方找邓小平、刘伯承讲话。接电话的是刘伯承,一听是刘少奇,刘伯承说:“那里离封锁沟很近,敌人常出来扫荡,不安全,你赶紧向任村方向前进,我马上派人去接你。”打完电话,刘少奇等继续向北走。走不多远,就看见了刘伯承派来迎接的人,是个骑兵班,还牵着两匹马。于是,刘少奇骑上马,迅速向任村赶去,于12月顺利抵达延安。至此,李艺林圆满完成了护送任务。

华夏古都,首任市长

安阳,这个中国第七大古都,1949年5月6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等发布命令,先后任命李艺林为安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共安阳市委书记。在解放安阳期间,李艺林协助第42野战军对安阳城外25个敌据点的分割包围和扫清工作,歼灭敌人2000余人,为安阳解放做了大量后备工作。随后,他与市委书记刘方生又参加了公安、民运接管的协调工作,组织打扫战场,安定社会秩序,按照军管会约法八章的布告宣传、号召工厂复工、商店营业、学校复课及组织安阳行署划分等工作。他按照马克思列宁关于“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原理,积极筹建“一府二院”(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同时恢复经济建设,制订《安阳市1950年生产计划》。

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在安阳国民经济尚处于恢复时期,李艺林就清醒地意识到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重要性。至今安阳市许多老人还清楚的记得,他倡导和兴办的几件实事:一是查办鸦片。1951年9月,李艺林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禁毒运动,收缴并焚毁大量毒品和器具,依法处决了郭清在等一大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和毒犯,大大提振了人民的士气,有力地震慑了毒品犯罪行为。使得1840年林则徐查禁鸦片100多年来未实现的夙愿,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实现了。二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他倡议,市政府拨出专项经费,修建了一座能容纳1500余人的灯光篮球场,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广大市民和学生的体育生活。

化学工业,情有独钟

新中国成立后,李艺林在谭震林任主任的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作巡视员,办公室撤销时,组织上安排他去搞外贸。当年在太行山相识、时任化工部部长的彭涛听说了,找到李艺林。“大个子,你到化工部来怎么样?”“行啊。”李艺林过去没在工厂干过,又不懂化工。但对于搞工业却早已情有独钟。“化工部刚刚成立,机关缺人手。”“不,我到企业去。”李艺林说出了心中的愿望。彭涛默默地赞成他的这一选择。心想,像李艺林这样拿得起、放得下、信得过的人,应该作为顶梁柱放在一个重要而合适的地方。于是他想到了化工行业中的那个“宝贝疙瘩”。“那就到吉林吧,那里的三大化建设很重要。”彭涛说得很兴奋。于是, 1957年2月,李艺林参加了苏联援建的吉林化工公司的领导工作,担任吉林化肥厂厂长。1959年2月27日,彭涛部长又一次来到吉化。这一次他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染料厂、肥料厂、电石厂联合起来,组建一个公司。组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的担子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李艺林的肩上。化工部任命他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公司成立后,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地来了。60年代之初,不光人吃不饱肚子,工厂也面临着严重的饥荒。煤炭断档了,用电几乎全停了,汽源也枯竭了。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并在冀西游击战中出生入死的李艺林,面对这种险恶的局面,却显得格外沉着、果断。可眼下的形势是没有想到的。化工厂离不开煤、离不开电、离不开汽,离开了这些东西就像人的身体突然断了血液一样,生命难以维持。况且各种原材料也发生了极大的缺口。副经理杨浚实在没有招了,赶到铁东招待所,找到正在生病的李艺林。“生产开开停停,原材料没有,上面又要产品,可咋办哪?”由于急躁的关系,杨浚这番话说得没有一点儿停顿。李艺林思考了一会儿。“除焦炭炉外,其余的全停。营城运来的煤我们一点不留,全给电厂,保设备要紧。”“这……”“不要紧,这责任我来承担。”

其实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久,李艺林到北京开会,碰见了彭涛部长。彭涛赞佩中打趣地说:“大个子,你胆子不小啊,生产说停就停了。”李艺林笑了:“道理很简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零下40度,我没冻坏一台设备。”彭涛也笑了。度过了饥饿和痛苦之后,形势转好,吉化又开始昂首挺胸了。大建设带来了大效益,日日夜夜为共和国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线建设,再立新功

1964年7月,李艺林刚刚任职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国际形势风云突变,8月2日夜里,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8月4日,海战进一步扩大。早在4月就已制定了扩大侵略越南战争的“37号作战方案”的美国,立即抓住这一机会,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中越边境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中国军民也倒在了血泊之中。毛泽东彻夜未眠,紧张地关注着战争的态势。6日清晨6点,他在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上批示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这个行动指的是他的一个多年宿愿——骑马沿黄河考察,既有浪漫的诗情驱动,又有现实的经济目的,可惜就此中断。8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至此,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终于确立,“三线”成为当时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新名词。作为化学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艺林不遗余力、急如星火地把重点转移到三线建设上来了。他积极向各个方面部署和宣讲《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和部领导一起,认真研究在化工行业落实“三线”建设的任务,并深入重庆研究成立晨光化工研究院等问题,提出了 “山、散、洞”等10条原则。动员全国数十家化工科研院所之精华 ,向四川富顺、青海大通等地进行搬迁。仅北京化工研究院就分别搬迁700人,而且兵分两路,一路去了大西北,在青海成立了黎明化工研究所(院),另外一些研究室则奔赴大西南,在四川自贡和宜宾之间的富顺县驻扎下来,建成了晨光化工研究所(院)。 晨光、黎明加上各自几个配套厂,总规模超过了1万人。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晨光院、黎明院的同志们都做出了高质量的工作,分别取得了高分子、高能推进剂等方面的系列新型原材料、产制品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的火箭发射、卫星上天、潜艇换代等做出了杰出贡献,相关科技人员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和奖励,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科技成果奖,著名的李俊贤院士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当这些“老三线”回忆当年的创业史时,一个个笑逐颜开,每每引以为傲。

阵阵袭来的战争阴云,使祖国广袤的西部地区,通过三线建设的特殊方式,使化工行业第一次在国家西部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目前,三线建设虽然是以战备为中心,但客观上初步改变了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建成了一批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给西部以后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化工行业在西部的发展,李艺林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