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和地方政府行为决策研究

2014-04-21 00:39边疆
经济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学恐慌谣言

●边疆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和地方政府行为决策研究

●边疆

“危机”一词已经逐渐成为当今各国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而人们表现出来的无知和脆弱已经成为重大动物疫情危机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了我国疫情爆发的风险以及这种风险是如何演化成危机的,提出了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信息处理方法,对今后政府决策有一定的帮助。

重大动物疫情 公共危机政府决策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中,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成为政府、媒体和公众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关于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事件,中国媒体持续的关注。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预防与处置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笔者运用新闻学、心理学的知识对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从而得到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预防与处置方案,为维持良好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现状分析

(一)公共危机概述

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公共性危机不同于误解性危机、事故性危机、假冒性危机和灾害性危机,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性,即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公共性危机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加剧破坏性。因此,处理好不期的公共性危机,成为考验政府执政力的重要指标。

(二)危机管理的理论依据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EMBA、CEO必读12篇及MBA等商管教育均将危机管理能力作为对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要求包含在内。

(三)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现状

1.危机诱因增加。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诱因出现了越来越多,并且与地方政府行为决策体系能够充分的结合,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就中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诱因的发展现状来看,地方政府行为决策体系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供给。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行为决策体系的发展更具竞争性。但因为地方政府行为决策体系偏颇、落后的全球化发展理念,使得地方政府行为决策体系的全球化发展一直不够理想。

2.传统的道德文化体系失衡。一般来说,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舆论被认为是“一些未经证实却被广为传播的信息,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暗示环境中可能存在潜在威胁,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警觉。”外国学者维吉尔对谣言的见解是:“所有的邪恶中,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谣言散播最快。随着速度的加快更加激烈,随着散播面的扩展更有精力。”而这也是传统的道德文化体系失衡的问题所在,从而激化了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并且,很多学者在对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谣言学说进行分析与研究的时候,普遍都将其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谣言定义为不实的传言,而这也是社会大众普遍的想法。因为在国民日常的生活以及历史记载当中,都证实了大多数的谣言都是虚假的,并且没有根据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谣言传说是造谣者虚张声势、恶意传播的后果。虽然大部分国民都清楚地了解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谣言的虚假性,但是因为部分群众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因此盲目地跟从,导致部分谣言过渡成为现实。而这种状况的发生往往就是因为,在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谣言恐慌中政府、公众、媒体的处置与预防机制的处理不到位等过程中。美国学者彼德逊与盖斯特曾在《谣言与舆论》一文中,对谣言进行了详细的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而这一定义也更加确定了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谣言的传播方式、涉及对象、以及传播内容的确定性。而激烈者更是认为并且强调:“应付社会压力、盲目猜测和进行阴谋诡计的产物。”而这也是传统的道德文化体系的失衡,从而激化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

3.政府职能的转换。用及时、充分的信息公开保障人们的知情权,是遏制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一剂良药,政府的权威发布显然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一个公民言论自由有充分保障、信息传播畅通的社会里,各类传言自有其求证、甄别的机制,如是,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就失去了插上翅膀蛊惑大众的基础,如烈日下的冰雪,不多久就会融化。并且动用新闻媒体来镇定社会民众,从而进一步保持社会稳定。

三、公共危机管理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

1.相关演化机制的发展滞怠。所谓的新闻学理论的“第三人效果”假说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在认知层面上,民众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要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在行为层面上,民众认为社会媒介在他人身上产生影响的预期效果,导致自己采取一定的社会行动,而这种行动的发起缘由,大概是因为他们想要抵制这种效果的发生。社会学家W·菲利普斯·戴维森在一篇关于直觉与舆论的《传播的第三人效果》的文章当中,率先提出了“第三人效果”的概念。新闻学中的传播学理论在舆论事件中的影响非常大。但是目前公共危机演化机制的发展滞怠,这也为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民众对于地方政府的信任度较高,因此认为地方政府对于民众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消极的影响上占多数,民众往往对负面因素更加敏感。但是,事实上社会大众并不承认地方政府对于他们的影响,而且也并不能有直接的资料证明,地方政府言论直接影响到了国民的思想与行为。因为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国民无防备的情况下,灌输的一种潜意识思想。

民众在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时,就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从而产生一定的埋怨。而这种埋怨并不是专门针对个人的,而是对于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者社会产生的不满。也因为找不到具体的埋怨目标,因此民众就会向同行者进行诉苦与抱怨,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民众公共危机舆论的根源。而在这种公共危机民众谣言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了解与掌握民众对于公共危机社会的想法与定义是什么。而公共危机民众舆论的基本特点就是,对社会生活中,普遍不寻常的事情,进行夸大化甚至歪曲化,传谣者从而得到情绪满足或者是暴利吸取。新闻学的民众舆论,会直接造成社会国民的动荡不安,造成社会国民的恐慌。

2.地方政府的预警能力低,缺乏积极性。公共危机舆论所附带的危害,就是会对民众造成非常大的恐慌,从而出现诸多不理性的社会行为。民众之所以会相信这类其实并不真实的公共危机谣言,就是因为这类舆论多为社会大众的以讹传讹或者媒体的夸张报道,使得民众更加相信舆论的真实性,使得社会大众经常做出不理性的过激行为,引起社会恐慌。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危机中,因为核污染的相关谣言,以及部分中国媒体对于公共危机状况的夸张报道,使得国民都纷纷加入到风波之中。中国媒体在国民心中,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在第三人效果的新闻学理论之下,国民对于媒体的过分信任,从而造成舆论的迅速扩张,造成社会恐慌。而因为舆论事件过渡为事实,使得很多民众因为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从而造成非常严重的民众恐慌现象,久久未能平复。因为地方政府的预警能力低,使得公共危机得不到解决,从而造成社会公民的恐慌。地方政府的预警能力低,缺乏积极性,反而助长了公共危机的发展,使得公共危机谣言造成社会动荡。

3.缺乏公共危机风险评估机制。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乌合之众》中对大众心理进行了研究。勒庞发现,“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不久就会发现—或是因为在群体发挥催眠影响的作用下,或是由于一些我们无从知道的原因—自己进入一种特殊状态,它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状态。被催眠者的大脑活动被麻痹了,他变成了自己脊椎神经中受催眠师随意支配的一切无意识活动的奴隶。”因此,这些“乌合之众”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煽动,手法无非是断言(缺乏论证的“必将如何”)、重复(“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和传染(人们习惯于跟风)。虽然勒庞侧重分析的是社会运动尤其是革命中的群体心理学,但是他的如上观点用来分析今日的舆论事件依然有价值。

因为公共危机舆论的危害性过大,造成民众恐慌,使得国民的社会生活产生变化与影响,极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秩序,从而产生社会混乱。当年,中国出现SARS公共危机舆论恐慌事件之后,社会秩序出现严重紊乱现象。国民的情绪非常激动,完全没有理性的思考问题。整体显得方寸大乱,而政府也迟迟没有进行调解与思想上的纠正,使得公共危机舆论风波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如果当时,政府的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这一舆论,按照新闻学的角度,进行及时地处理与引导,那么公共危机舆论事件也许不会这么严重。从新闻学理论的方向来说,因为舆论性的新闻报道,使得国民造成社会恐慌,从而引起社会秩序被打乱,成为了社会工作开展的阻滞。

4.地方政府的自我定位不足。公共危机风波事件中,舆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民众对于食品物价的风波已经呈现半信半疑的状态,通过对公共危机的实况了解,使得民众对于公共危机舆论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而在部分民众的带动下,使得市场受到大量的刺激,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在这一次事件当中,舆论成为了非常得力的助手,造谣者通过公共危机事件的夸张报道,使得民众信以为真,相信谣言。公共危机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应对社会舆论。新闻学传播在舆论风波事件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严重地将会造成社会恐慌。而这也成为了众多灾难事件的附属品,造成社会恐慌的强力武器。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议

1.提升公共危机演化机制的发展。马丁·路德曾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舆论就像雪球,滚的时间越长就越大。”因此,H9N7公共危机舆论一经发现,社会各方就要合力尽快扼杀之。公共危机舆论恐慌中,政府、公众、媒体的处置与预防机制都需要到位,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迎合社会环境来进行不断的改善与优化。

新闻媒介履行社会职责,平衡、深入报道事实真相,是打破公共危机谣言又一剂良方。因此只有通过专业传媒人士的深入采访,真实客观地全方位报道,公共危机谣言的外衣才会被一层层剥离掉,因H9N7公共危机谣言带来的群体性恐慌也会较快地消失。

2.完善公共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尊重事实,权威发布。及时公布事实以及相关信息,不仅对公民的知情权有一定的保障,而且对社会舆论的扼杀有一定的功效。民众在了解了事实的全过程之后,就不容易轻信公共危机舆论,从而可以更加理性的思考问题,在社会行为中,也会更加谨慎,不会再盲目跟从。政府作为民众心中的权威机构,发言公布的事实,都将受到民众的信任与肯定,因此,政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对于扼杀公共危机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新闻学理论进行权威发布,并且尊重事实,从而遏制社会谣言。

公共危机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能够有效的帮助地方政府分析公共危机风险,从而全面地提升地方政府预警公共危机风险的能力,有效地把握整体的发展状态,从而遏制公共危机风险的影响。而且完善公共危机风险评估机制,也能够全面地加强地方政府对社会公民的引导与规范,避免公共危机舆论的肆意传播。

3.确定地方政府的自我定位。面对问题,积极回应。政府在遇到民众质疑以及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习惯选择逃避与转移话题。这样的作法,反而会引起社会大众的猜疑。在新闻学概述中,政府作为民众的领导人物,必须做出表率,澄清舆论,从而安抚社会动荡。如果政府可以正确地面对问题,积极主动地予以回应,那么就直接为社会大众抛出了定心丸,对社会情绪的安抚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对于H9N7公共危机舆论的遏制,也非常有效。

新闻学深入报道,挖掘事实真相。地方政府是民众的眼睛,是民众了解国内甚至整个世界动态的基本途径。因此,地方政府在进行信息报道的时候,应该秉承深入了解的工作原则,为民众挖掘事实的根本与真相,从而为民众呈现最直观与真实的新闻学报道。只有这样,民众才会直接了解到事情的动态发展、真实情况以及各方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才可以做到正确、理性思考,不盲目跟从,影响社会秩序。

[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12(2)

[2]吴海荣.政府危机传播管理决策:经验必须给科学让路——以广东“两大事件”危机传播管理为例[J].理论导刊,2003(6)

[3]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6)

[4]李可.公共危机中的群体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05(11)

[5][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6][美]巴顿.危机管理:一套无可取代的简易危机管理方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10)

[7]刘先勇,李晓雪,万小玲.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思考[J].中国畜牧业,2012

[8]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第2 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7)

[9]黄芙蓉.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

[10]姜平.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6)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学院 北京 100000)

(责编:吕尚)

F062.5

A

1004-4914(2014)11-028-03

猜你喜欢
新闻学恐慌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本领恐慌”与“看家本领”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谣言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谣言大揭秘
MERS可防可控别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