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初探

2014-04-21 00:36林顺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交通拥堵城市交通交通工程

林顺成

摘要: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加剧、空气污染严重、停车困难等诸多问题。为了缓解城市交通问题,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建设高品质的慢行交通已迫在眉睫。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是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缓解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低碳交通、绿色交通规划理论为指导方向,结合我国大中城市现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从规划和管理两个方面来初探如何在山地城市建立慢行交通系统。

关键词:交通工程;城市交通;交通拥堵;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一、慢行交通的定义及其基于山地城市中的特征 1.1 慢行交通的定义 “慢行交通”一词是基于移动速度特征对非机动交通方式的直观表述。现代城市慢行交通通常指步行和自行车,即以人力驱动的交通模式(兽力车也属于慢行、非机动交通,在中小城市也较为常见;一些大城市存在用于特殊目的的兽力车,如旅游观光马车等)。[1] 1.2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的特征 由于地形起伏存在高差,山地城市道路建设上主要是顺着河流和低谷的走势采用自由平面布置形式,线形多采用曲线,而由于山地城市上下、高低之间的车行道路竖向连结较弱,联系上下半城之间的人行梯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线形要素。故山地城市的慢行交通多以游步道为主,自行车的出行方式受到地势限制相对较少,参与人群多集中在户外运动爱好者。

二、构成重庆市渝中半岛慢行交通的系统要素 2.1 自然系统要素 2.1.1 地形地貌 重庆渝中半岛,位于重庆市中部偏西,其西南高,东北低,中间突出,全区海拔地势高差达 250.1m,区域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单元有湾凼、沟谷、坪坝、岩坎、坡、堡岭等类型[2]。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是影响山城步道空间最主要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山城步道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不同与平原城市的特色步行空间。 2.1.2 气候要素 重庆属季风气候,降水夏多冬少,日照在四季分布同样如此,且春季略多于冬季。重庆大部分地区累年平均气温为17.0-18.0℃,各地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这类要素主要影响了人们在山城步道上的活动时间及方式。 2.2 人类系统要素 2.2.1 历史人文要素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孕育出了各种多样的文化,从古代的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发展到近代的开埠文化、抗战文化、陪都文化。这些文化为重庆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他们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极大的丰富了重庆的人文景观。而山城步道作为联系这些重要历史遗迹的纽带,与其互融共生,同样成为地域人文特色的展窗。 2.2.2 人类活动要素 该分析立足于人的行为活动展开,人的行为活动可分为动态活动及静态活动两大类,而针对山地城市中的人群而言,同样如此。其中,动态活动包括了穿越性活动、散步、健身、游戏四大方面,静态活动包括了休息、聊天、观看、娱乐四大方面。一个是强调运动中的体验,一个是关注静止时的感受。

三、交通网络规划特点分析 (1)路网规划与城市用地紧密结合 山地城市用地按功能布局时,要使分区内既有生产及工作用地,又有生活居住用地,并配置完善的商业、服务、医疗、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公共设施,使居民上下班及日常生活活动的每次行程在较小的范围内,用自行车或步行即可解决。这样就形成了各分区内部安全、便利的交通系统。而居住区、工业区、仓库码头区、铁路车站、机场、市中心区、风景游览区、郊区等分区之间的交通,形成了全市性交通系统。这两种系统,前者又可称生活性道路系统,后者属交通性道路系统。 (2)满足城市交通发展需求 现代城市的骨架道路系统,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快捷的要求,也满足城市环境清洁、美观的要求。同时,城市骨架路网规划应适能满足山地城市用地扩展的趋势,并有利于向快速交通、机动化水平较高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首先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晰、系统分明,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骨架网。 因此,需要优先考虑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的规划布局,构建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相协调的骨架路网系统,基于交通功能,结合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主要交通流向等,形成骨干路网支持下的片区方格网道路布局模式,达到多样化、网络化的目标,形成高密度、分层次的路网结构,包括高速路、快速路,干道,次干道,支路,自行车道步行路和公交专用道等,通过对交通量进行合理的分配,最大限度地减小堵车的可能性,提高了交通效率;在城市的对外交通规划中,结合实际对轨道交通、公路、航空运输等进行规划。 (3)充分利用地形,在满足交通需求情况下尽量减少工程造价 山地城市骨架路网布局必须结合山地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确定。骨架路网应尽可能平行等高线设置,并考虑防洪要求。主干路宜设在坡面上。双向交通的道路宜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标高上;地形高差特别大的地区,宜设置人、车分开的两套道路系统;在确定道路走向和宽度时,尤其要注意节约用地和投资费用。山地城市道路选线还要注意所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线路应选在土质稳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段,尽量绕过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地段。

四、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并不能孤立存在,它与城市各系统间有着紧密联系,如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城市中心体系和城市社区等之间的联系。其中,城市慢行系统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委托相关单位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做统筹规划,以达到各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二)改进城市慢行交通基础设施

城市慢行系统应当具有完善的体系,且具有与城市机动车交通系统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网络体系和配套设施。但在目前我国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般很难设置慢行交通专用道。即使有相关设施,也呈现零星散点式的布局状态,形成不了完整的系统。因此,在未来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的配套设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三)实施有利于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制定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引导慢行交通系统有序发展

慢行交通发展策略的制定首先要明确慢行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通过界定自行车使用者以及行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将慢行道路设置标准纳入新道路设计标准内,完善城市自行车道路系统、自行车支路系统以及人行道等措施,合理引导慢行交通的发展。同时,通过实施有效的措施对慢行交通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慢行交通在短距离内点对点的出行优势。

做好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

非机动车交通在一定的交通层次范围内具有公共交通无法取代的优势和适应性。非机动车交通应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合理补充,而不是替代品。尤其在山地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在交通规划之初,针对山地城市紧张的建设用地资源,合理规划出慢行交通用地,使之与公共交通等其它交通方式有效衔接。应着力发展“自行车+公交”及“步行+公交”的换乘模式,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结语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交通发展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建设舒适宜人的交通系统是新时期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实现依靠“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同时需要规划设计理论及交通工程专业设计技术的支撑。城市交通系统需要围绕出行需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并通过合理的交通政策来推动。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功能混合化、平面布局多样化、空间构成立体化、系统网络化、规划公众化的整体格局,且交通系统与建筑内外空间相互交融。

参考文献:

[1] 张航, 万军.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研究[J]. 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 134-142.

[2] 卢柯, 潘海啸. 城市步行交通的发展一英国、德国和美国城市步行环境的改善措施[J]. 国外城市规划. 2001(6): 39-43.

[3] 佴丽军. 德国城市步行区建设一维护城市中心区繁荣的重要手段[J]. 国外城市规划. 1998(3): 44-45.

[4] 余伟, 钱科烽. 杭州市慢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J].

[5]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Z].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交通拥堵城市交通交通工程
水泄不通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城市交通旅游电子地图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特种车辆在城市交通拥堵中的现状及建议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遥感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与监测中的应用
提高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措施探究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重庆市交通拥堵整改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