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命运剖析

2014-04-23 11:06周剑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南希

周剑

摘 要: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触及到19世纪英国下层人群的悲惨境况,被盛赞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犹太女性南希成为带有性别偏见和种族偏见的文化定势化人物形象。南希的形象折射了作为文化和政治边缘群体的犹太民族的辛酸命运。 探讨其成因,得出了南希性格形成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产物的结论。

关键词:《雾都孤儿》;南希;人物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也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最伟大的英国人民作家。他的不少作品都属于世界文学名著,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他的作品《雾都孤儿》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社会小说,在小说《雾都孤儿》中虽然以奥利佛为主角,但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却是南希。因为南希的角色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层面上讲具有更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狄更斯擅长运用大量非常精炼的外貌语言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与特征,尤其是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狄更斯对南希形象的塑造设计了多重的矛盾对立体,在一出场的外貌描写过程中,为其人物双重性格的特色浓墨重彩的设下伏笔。

一、 凄惨身世

环境塑造人,人的性格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融合的产物,是人的生理心理在微观环境中内化的结果。南希走上犯罪道路,不是由于她与生俱来的劣根性,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在她大约四、 五岁时,面临着是饥饿而死还是作贼求生的选择,在求助无门的困苦中,最终落入了贼首费金的魔掌。费金是个专门训练儿童做小偷的魔鬼。南希很小的时候就被他赶到大街上去偷东西,不得不以寒冷、 潮湿、 肮脏的街道为家。她的凄惨身世确定了她的性格走向,而性格又决定了她的悲惨结局。人的成长,尤其是儿童、 少年时期的生活安全感,家庭的温暖,亲情的抚慰,特别是来自父母的悉心呵护是形成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环境因素。然而南希却没有这份幸运。她被迫落入贼窟,不得已而违法犯罪,而她所保持的善良本性,又令人同情、 惋惜。狄更斯正是以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个性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从而转向对黑暗社会现实的痛恨与质疑!

二、 心地善良

南希在贼群中生活近十年,却依然良心未泯,奥立弗的出现更是唤醒了她的良知。出自个人的不幸遭遇,她绝不肯让奥利弗重蹈她的覆辙。南希无法忍受费金对奥立弗的折磨,为制止他们, 勇敢地与他们搏斗,当赛克斯抡起棍子要痛打奥利弗时,她忽然冲上前去,把棍子从赛克斯手中夺下来,往火中一扔,用力之猛,竟使几块烧红的煤从炉内飞溅出来撒了一地。她拼命地用脚跺地,并扬言谁敢再碰奥立弗,她就和谁拼命。她很懊悔不该帮助费金一伙把奥利弗带回到贼窝来。后来,当她听说受伤的奥立弗被赛克斯抛弃在沟里时,她却希望奥立弗死在沟里。宁死胜于苟活! 要是从此再也见不到那孩子,她将感到高兴,知道最坏的已成为过去;一看见他,南希就恨自己, 恨费金他们所有的人。为了生存她不敢违抗费金等人,但内心痛恨作贼。南希萌生闭上眼睛就烦恼皆无的心理,正是其力图摆脱罪恶却又无助的情境所致。心地善良的南希此时感觉生不如死,着实令人心痛。

三、 义拯无辜忘生死

至此,如果说南希之不幸可哀,其不争可怒,且其为虎作伥可恨的话,那么,此后其大义凛然为使奥利弗永远脱离苦海而舍身忘死的壮举, 就令人刮目相看,而且肃然起敬了。小说主人公奥利弗的身世迄今依然是谜团: 他两次落入贼窟,两次被逼伙同他人行窃,而两次都拒绝下手,且在后一次因向受袭宅主(梅利太太) 示警而负伤。在盗窃这个“行当”里,奥利弗的确是个不堪造就之材,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堪造就之材,贼首费金竟始终死死抓住不放,不惜破釜沉舟,必欲第三次将其捉拿归巢而后快,这岂非咄咄怪事!孤儿奥利弗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个同父异母兄长蒙克斯( Monks),但蒙克斯却清楚自己有这么个弟弟。他此番伦敦之行, 不是为了与弟弟团聚,而是要达到独吞父亲遗产的目的。行踪诡秘的蒙克斯经过明察暗访,终于得知奥利弗已落入贼首费金手中。于是他秘密与费金接头,表示只要费金能长期控制奥利弗, 令其终生为贼乃至入狱, 他将以重金相酬,并立下书面契约为凭。蒙克斯还从贫民习艺所头目班布尔夫妇手中赎出奥利弗母亲的临终遗物扔进了泰晤士河。此前,蒙克斯早已将父亲关于财产分割的遗嘱付之一炬。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地做得天衣无缝的蒙克斯自以为得计,大功即将告成了!孰料螳螂捕蝉, 竟有黄雀在后。 蒙克斯与费金秘谈的内容全给精明的南希听到了。原来如此! 南希获悉这场阴谋的来龙去脉,顿觉如五雷轰顶。 此等丧尽天良的勾当不予揭穿, 无异于行尸走肉!主意已定, 南希冷静思之, 虽情况万分紧急, 仍觉不可莽撞行事。老奸巨猾的费金是个难对付的魔鬼,他坐镇贼窝,手下耳目众多,稍有不慎,便会引起他的疑心,杀人灭口是他的惯用伎俩。伺机而动方为上策。机会很快来了。就在次日夜晚,南希偷偷用鸦片酊掺入酒中, 给高烧不止狂躁不安的赛克斯喝下,让他昏睡之后, 便匆匆出门消失在沉沉夜幕之中。 她根据蒙克斯与费金密谈中提供的地址,顺利地找到了罗斯。罗斯小姐做梦也没想到奥利弗竟是她那早已在产后死去的姐姐的亲骨肉。突如其来的喜讯与行将接踵而至的更大灾难令罗斯一时手足无措。她清醒地认为此事关系重大, 尚须与有关人士布朗洛等协商以求万全之策,并与南希约定了第二次秘会的时间地点。不幸的是,南希的反常举动和不安情绪引起了老奸巨猾的费金的高度警觉和严密监视。所以当南希好不容易摆脱赛克斯的纠缠第二次赴约去见罗斯和布朗洛的时候,费金随即暗遣克莱波尔紧随其后以探究竟。克莱波尔何许人也? 他曾与奥利弗在索尔伯里的棺材店当帮工,因嘲笑奥利弗的出身挨过奥利弗的狠揍;后勾结女工沙洛特偷得索尔伯里的钱财潜逃至此,投奔费金门下“ 学艺”。他对费金的耿耿忠心便可想而知了。费金接报,狂怒如笼中的野兽:居然有人敢揭他的老底;同时他也预感到了自己的末日来临。为了作垂死挣扎,首先必须除掉南希。老谋深算的费金没有自己动手,他布满血丝的眼珠子一转, 计上心来,易如反掌地利用暴戾多疑的赛克斯,不由分说向南希举起了无情的屠刀。

四、喋血玉殒骨亦香

南希就此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但整个故事的发展远未就此告终。正是南希命案才导致了反应迟钝的伦敦警察当局对杀人凶手赛克斯的追捕;正是对赛克斯的追捕,才得以顺藤摸瓜地捣毁费金的老巢;正是费金的束手就擒,才得以震慑同根相煎的蒙克斯悬崖勒马;正是上述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事件之戏剧性的发展,才使故事在紧要关头有了新的转机,在正义与邪恶的反复较量中,前者终于战胜后者,出现善良的读者一直提心吊胆担忧难以达到竟终于达到的圆满结局。南希之短暂而悲惨的一生和她的心路历程,可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前者浊而后者清。 至于这两个阶段的明确时限,即使是最精确的历史考证家和最高明的心理学家,恐怕也对此难作定断。不过,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她在经历了对苦难的煎熬和罪恶的渊薮的逆来顺受和无知麻木之后,平地一声惊雷,觉醒了,悔恨了, 并且开始抗争了。尽管尚未明确未来的生活应该如何,但至少已经意识到自身往昔的生活充满了卑屈和耻辱,哪怕自己今后无法摆脱这种悲惨的处境,也决不忍见他人(如奥利弗)落得同样的命运。这不是简单的推己及人,而是思想的巨大飞跃与升华。 没有这次思想的飞跃,就绝不可能有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义救无辜忘生死的惊世之举。因此,不难理解, 当她秘访罗斯,揭露蒙克斯与费金达成的阴谋之后,她为什么拒绝罗斯给予的巨额酬谢和要求她当即留下以防不测的建议。她仅仅接受了一条白色的小绢作为永久的纪念。她将罗斯赠送的这条洁白小手绢珍藏在自己的胸口。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赛克斯的魔爪扼住了她的咽喉,冷酷的拳头击裂了她的前额,她倒在血泊之中。 她在奄奄一息中挣扎着坐了起来,举起了那一块洁白的小手绢。 这似乎是在向世人控诉,她死得何等惨烈,何等清白无辜!

五、南希命运的原因分析

作者狄更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创作是有直接影响的。奥利弗和南希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奥利弗在南希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亲人和继承属于自己的家产,而南希最后的命运结局却是走上贼团的不归路。其中原因不仅受到当时的等级观念的严重影响,而且也是南希对爱情的坚定不移所致(坚定并没有给她带来她想要的幸福),但更为本质的原因是19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的吃人剥削制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现实性:

1.封建的罪恶观念。虽然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南希自己也奉劝赛克斯“悔过自新永远不会太迟”。但是小说的作者狄更斯受到英国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吃人剥削的痛楚影响,封建的罪恶观念在他的脑海里油然而生。也正是那种如影随形的封建的罪恶观念使作者本人不自觉地、潜意识地认为:有钱的天生就是富二代,他们的前途无量;做贼的生来就是做贼的。他们的前景“望到底只有黑漆漆、阴森森的巨大绞架”。因此,在作者的描写下注定了南希始终摆脱不了盗贼的生活,在最后的结局中遭到谋杀。南希多次对不幸生活提出深恶痛绝的感触,然而却摆脱不了自己的枷锁,正如她自己所说:“一把锁将我和以前的日子锁在了一起。如今我想脱离它,离它远远的,但是我又不能离开它。走得太远的路已经不能回头。”再来分析下南希本人的想法,“恶有恶报”的想法早已在她的脑海里面根深蒂固了。

2.无怨无悔的爱情。南希出于生活的无可奈何的原因依附于赛克斯,将其当成是一种爱,一种精神生活的依托。她当然也知道赛克斯可能从没有把自己当作爱人,但却甘于逆来顺受,把他当作自己的爱情神。她深知身处贼窝的赛克斯是多么的罪恶,也知道他做过多少伤天害理的事,给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危害,但是她仍然无法背叛离开这个不爱他的男人。当罗丝一再提出帮助南希的想法的时候,南希也固执地一再拒绝,一再提到自己的爱。这个时候的她,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爱情的坚定超乎寻常,如果说自尊不分人的高低贵贱,那么爱情也是如此。

3.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性。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性格特质、思想观念等是现实社会的产物,受其深刻影响。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出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烙印和作者生活的印记。鉴于维多利亚以及英国历史上的排犹传统习俗以及性别偏见,南希这个形象不是凭空杜撰的,是作者对社会经验体验想象的产物,将典型人物形象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犹太民族历经流散,备受歧视和迫害的民族命途。狄更斯是英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但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见证人,而且是这生活压迫的亲身经历者。南希仅仅是成千上万失业者和无家可归者的典型代表,资本主义者颁布的自视为济世良方的改革内容,是不能阻挡无数的乞丐、盗贼像像瘟疫般的蔓延。狄更斯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塑造《雾都孤儿》中南希这样典型双重矛盾性格的人物,当然离不开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大环境。南希的矛盾性格的形成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她所处的19世纪初叶英国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的人情冷漠,更多是金钱利益和利用关系;反映了黑暗的现实社会下人的自私本性;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顾元华.《雾都孤儿》南希的命运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2]刘精香.《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剖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3).

[3]赵世芬.《雾都孤儿》中的南希形象剖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3).

(本文审稿 陈斌善)

猜你喜欢
南希
《如何谋杀亲夫》作者杀夫罪成立
第二个奇迹
第二个奇迹
一本找到我的书
南希·里根去世:奥巴马赞其“重新定义了第一夫人”
孪生姐妹状告生母奇案
被淘汰的第一名
南希:优雅而高贵的告别
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