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黄总酸滴丸成型工艺探讨

2014-04-23 06:12王园园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藤黄总酸滴丸

王园园(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曹银(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药剂科,安徽 合肥 230000)

汪盈盈(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藤黄为藤黄科植物藤黄树(Garcinia hanbaryi Hook.f.)的树干被割伤后流出的胶状树脂[1]。藤黄性寒,有毒,味酸、辛、涩,有破血散结、解毒、止血、杀虫之功效,自古以来就用来治疗瘰疬、痈疸、疖肿等顽疾[2]。藤黄总酸是从藤黄中提取的活性成分,主要由藤黄酸、新藤黄酸、异藤黄酸等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藤黄酸含量超过50%。郭青龙等[3]研究发现藤黄总酸对人肝癌、肺腺癌、乳腺癌、胃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王小潘等[4]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试验,发现藤黄酸在大鼠十二指肠吸收效果好,所以藤黄总酸可以制备成口服制剂应用。藤黄总酸为难溶性药物,将其研制成藤黄总酸滴丸新剂型,以期提高藤黄总酸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加藤黄总酸的吸收和降低毒副作用;且滴丸制备工艺简单,可操作行强。

1 试剂与仪器

PEG4000、PEG6000(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液体石蜡(上海苏懿化学试剂有限公司);Sartorious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恒温循环水设备(重庆试验设备厂制造);智能崩解仪(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厂);游标卡尺(芜湖百忆计量检测仪器有限公司);滴丸机(自制);藤黄总酸原料药(自制,以藤黄酸计不低于50%);其他试剂及溶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基质的选择

为增加藤黄总酸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应选择水溶性基质,聚乙二醇聚合物无生理活性是目前较理想的水溶性基质;经预实验表明单用PEG4000滴制的滴丸外观好,但硬度和耐热性较差;单用PEG6000滴制的滴丸成型性差;两者合用可改善滴丸的硬度、耐热性和成型性。所以将两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作为基质[5]。

2.2 冷凝剂的选择

采用聚乙二醇聚合物为基质时常选液体石蜡和二甲基硅油为冷凝剂。经预实验发现滴丸在液体石蜡中移动速度适中,在二甲基硅油中移动稍慢,但均有良好的成型性,考虑价格因素,所以选择液体石蜡为冷凝剂。冷凝液温度在8~12℃时滴丸的成型性较好。

2.3 制备工艺优化

2.3.1 正交试验设计 在预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6-7]对影响滴丸成型的主要因素如混合基质比、药物与基质比、滴制温度和滴速进行考察,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按L9(34)正交试验表进行试验,因素水平安排见表1。

表1 藤黄总酸滴丸因素水平表

2.3.2 评价指标 以滴丸外观、丸重差异系数(%)、溶散时限(min)为评价指标。

2.3.3 评价方法 外观:按10分制对包括滴制成型性、外型、圆整度和硬度在内的外观质量评分。丸重差异测定:每批随机抽取20丸,分别精密称重,计算丸重差异系数(RSD),符合2010版 《中国药典》1部附录ⅠK滴丸剂丸重差异要求;溶散时限测定:按照2010版 《中国药典》1部附录XⅡA崩解时限测定法进行。指标评价时,外观分数越大越好;丸重差异和溶散时限越小越好。由于3个结果不能统一,所以采用权重法计算综合指标。外观质量评分Y1,将最大值定为100分,其余各项按照公式Y′1=100Y1/最大值,评出分数;丸重差异系数(%)Y2,将最小值定为100分,其余各项按照公式Y′2=100+最小值-Y2评出分数;溶散时限Y3,将最小值定为100分,其余各项按照公式Y′3=100+最小值-Y3评出分数。根据3个指标的权重,将权重系数定为40%、30%、30%,得到综合评分。

2.3.4 滴丸制备方法 取藤黄总酸原料药5g,过6号筛,加至一定比例的PEG4000和PEG6000混合熔融基质中,混和均匀,在一定温度下保温10min,用内外径为2.57/3.66mm的滴管,以一定滴速滴入液体石蜡中,固化成丸,取出后用滤纸去除表面的冷凝剂,收集滴丸成品,检测外观、丸重和溶散时限。成型工艺实验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见表3。

表2 藤黄总酸滴丸正交实验结果

从方差分析结果可知:D、A均为为显著性影响因素,C、B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影响主次顺序为D>A>C>B;即滴速为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混合基质比、滴制温度和药物与基质比,最佳组合为A2B3C2D2;C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从药物稳定性和节约能源角度综合考虑选C1;B为最不显著影响因素,根据制剂原则应选B1,但在药物与基质比的单因素考察中发现药物与基质比为1∶5时滴制效果最好,且当滴丸中含药量较高时滴丸易出现老化现象,综合上述原因最终选择B3。得优选工艺为A2B3C1D2,即混合基质比PEG4000∶6000为1∶1,药物与基质比为1∶5,药液温度为80℃,滴速为(40±2)d/min。

表3 方差分析结果表

2.4 验证试验

为进一步考察优选工艺的稳定性,以优选的最佳滴制条件制备3批产品,检查结果见表4。按最佳滴制条件制备3批产品,成品收率高,圆整度好,丸重差异和溶散时间均符合2010年版 《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说明此滴制工艺条件切实可行。

表4 连续3批试验结果

3 讨论

液滴自滴管口分离时,液滴各部位受到的作用力只要有重力、空气阻力、冷却剂阻力和浮力的综合作用,在滴制时,液滴前部较平圆,而尾部带有分离时拉丝的痕迹。如有充足的时间,液滴借助表面张力作用自然收缩成球体。若滴距太小,液滴在空气中下落时间不够,来不及收缩成型,滴丸就会产生“拖尾”现象。若滴距太大,滴丸自由落体产生的冲击力大,易跌散,产生细粒。经预实验发现5cm滴距时滴丸的圆整度较好。

在试验中采用外观,丸重变异系数和溶散时限3个评价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更准确可靠;按正交试验优选的最佳滴制工艺制备的3批滴丸样品,成品率高,圆整度好,丸重差异和溶散时限均符合2012版 《中国药典》中相关规定,说明该工艺条件切实可行。

[1]南京医学院.药材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161.

[2]杨企铮,贾淑杰,李德华.中药藤黄的近代研究 [J].中国肿瘤临床,1994,21(6):464-466.

[3]郭青龙,尤启冬,顾红燕,等.总藤黄酸在制备抗肿瘤转移中的应用 [P].中国专利:CN1706375A,2005-04-27.

[4]王小潘,吕慧霞,Ayman YW,等.藤黄酸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12,7(14):2079-2082.

[5]周文孝.聚乙二醇在剂型优化中的应用 [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12):713-715.

[6]侯晓峰,杨兴鑫,畅瑞苗等.正交试验法优选益心脑滴丸制备工艺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2):43-46.

[7]吴人杰,俞忠明,胡 英等.正交试验优选松针滴丸制备工艺 [J].中国药房,2011,22(19):1767-1768.

[编辑] 一凡

猜你喜欢
藤黄总酸滴丸
穿心莲内酯滴丸
藤黄中藤黄酸和新藤黄酸的提取分离及药理毒理研究
初探影响液态法米酒总酸总酯的因素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方法确认报告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百色当地产圣女果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滴定法测定食醋中总酸含量及其不确定度评定
HPLC法测定蒙药新Ⅰ号滴丸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藤黄药材中总藤黄酸含量
厚朴花滴丸质量标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