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14-04-24 08:18杨道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宣州区乡镇秸秆

杨道军

(宣城市宣州区农技推广中心,安徽宣城 242000)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农村清洁工程是改善当前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宣城市宣州区政府对农村清洁工程高度重视,将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宣州区33项民生工程之中,以期将全区农村建成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自农村清洁工程实施以来,部分试点村或靠近村部的村庄环境有较大的改观,但就全区的总体情况来说还不尽如人意,这项民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基本情况

1.1 目标任务 按照“四有”(有垃圾处理设施、有环卫保洁队伍、有稳定经费保障、有长效管理机制)、“两无”(房前屋后、村庄内外、道路沿线无垃圾,沟塘河渠及水库无漂浮物)标准,继续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2 运行机制 农村清洁工程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年36元的标准保障农村清洁工程实施。设立环卫生产运行机制,通过垃圾分类减量化、环卫作业市场化、环卫管理常态化确保全区农村垃圾无缝隙、全覆盖无害化处理。

1.3 考核机制 建立农村清洁工程“月评、季考、年总评”的督查考核机制,设立保证金管理制度,各乡镇向区城乡环卫局缴纳5万元保证金,每季度考核和年终总评排名倒数第一的乡镇分别在保证金中按2万、3万标准倒扣。保证金扣除后,被扣乡镇要在下季度考核前补齐保证金。

2 宣州区农村环境面污染源分析

2.1 化肥、农药、农膜污染 2011~2013年全区使用化肥折纯分别是 44 097、44 646、44 173 t、使用农药折纯分别是1 051、1 117、1 054 t。通常化肥的利用率为25%,农药约10%能被植物吸收利用[1],其余则通过农田排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富养化,进而渗入地下,严重污染地下水质。2011~2013年全区使用农膜分别为537、592、593 t。据宣州区植保站统计,地膜残留率约20.8%。地膜属高分子化合物,极难降解,一般在土壤中降解需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土壤中随残留地膜的逐年增加,已造成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

2.2 秸秆焚烧污染 宣州区全年秸秆生产总量约100.55万t,据宣州区农业环保站2011~2013年3年调查显示,全区大约1/3的秸秆在田间或作为生活能源焚烧掉(表1)。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CO2和浓烟,严重污染空气和水体,破坏土壤有机质,导致土壤板结。

表1 宣州区2013年度部分主要乡镇秸秆使用情况

2.3 养殖业污染 水产养殖方面,宣州区规模化水产养殖场45个,养殖专业户3 276个,各类养殖总面积累计达0.87万hm2。高密度人工投喂饲养,导致养殖水体严重富氧、变质。

畜禽养殖方面,宣州区是华东地区最大畜禽养殖基地之一。据宣州区畜牧局统计,2011~2013年全区年出栏生猪分别是39 559头、43 495头、62 347头;出栏肉鸡980.913 5万羽、1 107.101 3万羽、1 361.538 6万羽;年饲养蛋鸡52.426万羽、591.922 5万羽、32.251 4万羽;饲养肉牛127头、199头、218头。据宣州区农业环保站2013年调查统计分析,每万羽鸡年产生鸡粪38.80 t、污水172.7 t;每头生猪年产生猪粪 0.784 t、产生污水 0.827 t。

从目前调查情况看,家禽养殖企业对粪便污水处理非常简单,远达不到无害化处理标准(表2)。生猪养殖大型企业,对粪便污水基本能达标排放,但千头以下的小型养殖企业对粪便污水仍不能作无害化处理排放。据不完全统计,宣州区一年养殖业产生粪便和污水达约31万t,所以养殖业的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绝不能轻视。

表2 宣州区部分养殖企业清粪方式及污水处理情况

2.4 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污染 宣州区农村总户数222 153户,总人口748 855人,其中,每户每天生活污水排放约0.012 t,全区农村每年生活污水约97万t;每人日产生活固态垃圾0.001 5 t,全区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固态垃圾约50万t,但这其中约80%为可降解的菜叶、剩饭等有机物废物,村级垃圾场不能处理的年垃圾量仅10万t左右。

3 清洁工程问题剖析

3.1 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村民的相关污染防治技能培养、清洁文明习惯养成 全区18个乡镇167个行政村3 024个自然村累计投入资金4 700余万元,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7座,购置大型垃圾转运车19辆,小型垃圾收集车204辆,建设垃圾池3 430座,购置垃圾桶23 000余只,构建完备覆盖村组的环卫设施装备体系。但由于多年来沿袭的陋习,农村一些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部分村民文明卫生观念淡薄,对生产、生活垃圾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足[2]。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垃圾随意倾倒,塑料、化纤等无机化学制品简单焚烧处理现象极为普遍,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3.2 重视觉污染防治,轻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污染治理,把清洁工程误作清扫垃圾的“面子”工程来实施,重生活环境整治,轻农业生产环境治理 目前,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主要清理村庄外围、道路沿线垃圾,沟塘河渠及水库漂浮物。近年来,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秸秆焚烧、畜禽粪便的不科学处理等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据宣州区环保站不完全统计宣州区年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量约72万t。生活垃圾只是农村环境污染非常小一部分。所以,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如果不能处理好农药、化肥、农膜污染,不能处理好畜禽养殖业污染,不能妥善处理好植物秸秆利用问题,乡镇农村环境不可能有较大的改观。

3.3 重农村生活方面中道路庭院硬化与垃圾处理,轻环境绿化和清洁能源与节能灶具推广 现在农村房前屋后留有许多空地和渠沟,这些空地和渠沟长期不利用就会杂草丛生,要么就是臭水长流、垃圾横飞。如果这些空闲地栽上风景树或水生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使垃圾无栖身之地。另外,一些村民在收割农作物后,把秸秆运到房前屋后堆放作生活能源,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环境,部分秸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

3.4 “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有待细化完善

3.4.1 “村收集”难启动。据调查,农村生活垃圾只要正确处理就是很好的农家肥,不需要把村级能处理的垃圾收集到乡镇。有统计数据,宣州区每年农村生活固态垃圾约50万t,其中80%能作农家肥,就地消化。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村收集”的提法不应过于宽泛,而应出台更详细的方案。

3.4.2 “乡镇转运”进度慢。调查发现,由于经费问题,无力解决这一民生工程的正常运转,如环卫人员工资、压缩设备运行电费、车辆维修和燃料费用、垃圾处理费等。

3.4.3 “县处理”能力弱。第一,具备接收大量垃圾并能及时处理的垃圾处理厂没有,且城镇居民垃圾处理任务繁重,无力接收农村垃圾进行处理。第二,乡镇运到市垃圾处理厂需支付较高费用。

“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推进过程中阻力重重,该模式有待细化完善。

3.5 重垃圾设施建设,轻技术过程控制,轻垃圾处理方式,长效无害化处理滞后 农村清洁工程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推广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植物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变废为宝,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所以必须规范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坚持分类减量处理,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户分类收集。对于菜下脚、剩余饭菜等厨余垃圾倒入沤肥池或沼气池;树叶、秸秆等垃圾堆肥还土,就地消化;对于金属、纸类可回收利用废旧物资集中回收,实现资源再利用;对回收难度较大的“白色垃圾”和有害有毒垃圾打包送县填埋场集中焚烧或其他技术处理。

3.6 资金不足导致基层工作非常被动,农村清洁工程流于形式 农村清洁工程的前期建设费用由政府包揽,但后期运转和维护费用全部由乡镇一级承担,一些乡镇由于资金困难只能对收集来的垃圾再异地简单堆放,缺少无害化处理,常出现垃圾污染转移,村里干净村外脏,被群众戏称为“垃圾从甲地调往乙地”。

4 治理对策

4.1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农村环境保护意识 强化培训宣传,群众是“清洁工程”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氛围。

4.2 统筹规划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环保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各级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制定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3]。

4.3 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 农村清洁工程是一项集基础性,社会性和公益性为一体的公共事业,其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扶持,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农业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多渠道筹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群众集资等方式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三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科研攻关的投入。

4.4 切实控制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鼓励发展绿色生态和循环型农业 一方面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环节进行统一监管,另一方面农业技术部门对农药、化肥、农膜、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面源污染,采取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全面治理;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4]、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

4.5 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等生态循环模式和“一池五改”(沼气池、改水、改土、改厨、改厕、改圈)的生态家园清洁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杜绝秸秆焚烧浪费能源、污染环境。

4.6 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分类进行,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不断完善农村排污治污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分散或集中、生物处理等多种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在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方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人口稍稀村庄采用蚯蚓生态池和土壤处理等办法。

4.7 完善制度,建立乡村清洁工程工作长效机制 建立《乡村卫生公约》、《乡村清洁工程考核办法》、《乡村清洁工程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真正树立乡村清洁工程工作长效机制,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各村选聘村级卫生监督员,对保洁员实行月考核,季评比管理。形成村(居)委负责指导,村级督导员监督管理,保洁员上户收集的长效机制。

5 小结

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是农村清洁工程的核心环节;强化宣传,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是农村清洁工程长期运行有力保障。

[1]丁锁,臧宏伟.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117-118.

[2]赵永宏、邓祥征,战金艳,等.我国农业面污染源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48-2552.

[3]刘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形势与治理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2):150-152.

[4]张佳,柯佑鹏.关于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181-2182.

猜你喜欢
宣州区乡镇秸秆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粮食烘干机性能评价与效益分析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