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形式研究——以九江市庐山区为例

2014-04-24 08:18超,黄伟,白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都市型生态农业农产品

刘 超,黄 伟,白 玲

(1.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2.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模式是范例或样本,是对事物类型、特征和规律的描述,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1]。模式具有典型意义和学习价值,供与之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某些方面借鉴、采纳、吸收。经济模式是对经济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假设,是从典型代表性的经济现象中概括抽象出的经济运行原则和类型[1-2]。经济模式只能反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最独特的发展优势以及深刻的理论内涵,而不是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全面概括,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判断和发展前景的预期[1-2]。农业发展模式属于经济模式,从经济学角度看,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的目标与条件,而条件包含区域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基础两个因素[3-4]。对于城市郊区的城郊型农业,不同经济社会基础和过程阶段目标,相应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形式也不同。因此,依据城郊型农业发展的目标与条件,选择发展模式及其实现形式,是制订组织管理对策的基础。

1 相关农业发展模式的目标与实现条件

1.1 生态农业与都市型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优化配置土地与生物资源,应用生物等现代工程技术,促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效益持续,建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规模适度、多业并举的复合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4-5]。生态农业是在人们认识到石油农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而提出的,发展是生产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1,3-4]。因此,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①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农业自然生态系;②应用生物等现代工程技术,保持石油农业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可见,生态农业是一种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型农业,要求具备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含资金、技术和人力等)。由于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区域自然环境不是它的条件因素。

都市型农业是以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发达城市郊区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非自然现代生产要素为主体,以高档名优稀特农产品及其前延、后续产品的生产为主业,以满足城市居民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与城市经济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6-8]。都市型农业是在城乡经济较发达的背景下,由于人类健康与精神生活需求而提出的。因此,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①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自然生态系;②利用非自然现代生产要素,保证农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由于都市型农业是基于城市化区域的农业发展模式,区域自然环境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因素;而与生态农业相比,要求具备更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1.2 城郊型农业 由于社会经济体制、交通通信条件和人们思想观念等的改变,城郊型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9-10]。现代城郊型农业是指位于半城市化的城市郊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城市为依托、以鲜活农副产品和副食品生产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市场和生态环境需求,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的一种区域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6,10]。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反辅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实现,城郊型农业功能也不断深化。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注重农村与城市协调、人与自然和谐,通过对近郊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开发,实现城市与郊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体化发展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基本目的[2,6],从而决定了现代城郊型农业不仅包含传统的经济和政治功能,还应具备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11]。城郊型农业是由于城郊农民依托城市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性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提出的[7-8]。因此,城郊型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①依托城市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②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有序、有机结合。由于城郊型农业也是基于城市化区域的,区域自然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因素,对经济社会基础有一定的要求。

2 城郊型农业的进程定位与发展模式

2.1 城郊型农业的进程定位 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中等城市逐渐向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转变、欠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逐渐转变。原先位于欠发达大城市或发达中等城市郊区的城郊型农业,在产业结构与布局、产出形态与功能、开放度与融合度、规模化与科技化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变为都市型农业[12-13]。城郊型农业与都市型农业都是基于城市化区域的,城郊型农业是都市型农业起点,都市型农业是城郊型农业转变的落脚点。起源于传统型农业的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可分为自发商品化、引导产业化、自觉科技化等3个阶段,且生态环境目标逐渐加强,经济社会基础要求越来越高[6]。

对于任何区域自然环境,农业发展一般经历了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目前的生态农业[2-4];对于城市郊区,农业发展则经历了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和目前的都市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与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2-4]。生态农业与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核心目标与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具有相似性,都市型农业是基于城市化区域的高级生态农业。城郊型农业发展前期强调农副产品市场和劳动生产率,后期注重了城市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城郊型农业是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结合体,是基于城市化区域的初级生态农业[2-4,6]。相关农业发展模式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见,自发商品化阶段的城郊型农业是石油农业,自觉科技化阶段的城郊型农业是生态农业,引导产业化阶段的城郊型农业介于石油农业与生态农业之间。

图1 相关农业发展模式的关系

2.2 引导产业化阶段的发展模式 依据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条件,结合城郊型农业的过程与特征,引导产业化阶段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一般有:休闲旅游观光型农业、区域高效精准型农业、流通加工服务型农业、循环一体节约型农业。

2.2.1 休闲旅游观光型农业。是指依托周边风景名胜、独特民族风俗等人文资源,利用田园景观、自然资源,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在城市经济的推动下,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而提出的“农业+旅游业”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14-15]。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的,使农业兼备生态与社会效益,对经济社会基础要求不高。

2.2.2 区域高效精准型农业。是指依靠现代高科技的支持和高资本的投入,以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产品特点为基础,根据比较成本与比较利益原则,构建农业生产框架,产出具有高效率的农产品,使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15-16]。它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小环境污染为基本目的,不求生产能力与产量的最大化,对经济社会基础要求很高。又称为设施农业或有机农业等。

2.2.3 流通加工服务型农业。是指在大市场大流通的带动下,以精品与特色农业为基础,多层次利用农产品加工的新技术,极大地扩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流通市场,调整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之间的产业结构,满足城市居民对食物品种与层次的需求,以最少的农产品消耗获得最大产值的劳动密集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16-17]。它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基本目的,对经济社会基础要求一般。

2.2.4 循环一体节约型农业。是指在循环经济理念下,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以最少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18-19]。它以节约资源、提高综合效益为基本目的,对经济社会基础要求较高。

3 庐山区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实现

3.1 庐山区农业的发展模式与进程 庐山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庐山北麓、长江中游南岸,行政管辖隶属于九江市,是典型的城市郊区。九江市区现有人口近70万,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万元,是典型的中等欠发达城市。在战略上,区位地理位置和所依托的城市,决定了城郊型农业是庐山区农业中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观庐山区从1980年建区以来的30多年发展历程,农业经济生产实现了3次转变。1986~1995年,由传统粮棉油型农业向种养结合型农业转变;1995年畜牧与水产养殖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56.01%。1996~2003年,种植业由单一粮棉油型向多种经营型转变;农业总产值增长完全依赖于种植业中蔬菜、瓜果、水果、花卉、苗木等与城市居民生活提高相关的农产品;2003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57.77%,粮油作物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仅为10.70%。2004年至今,农业多种经营由自发失衡型向引导均衡型转变;现有天洋渔业、华雨禽业、创大牧业、庐林绿化、九香米业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销售收入600万元以上的有18家;建立了花卉苗木、特种水产品、无公害蔬菜、笋用竹、茶叶、高产油茶、水果等16种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大户上千户,覆盖了畜禽、水产、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可见,庐山区城郊型农业目前处于引导产业化阶段。

庐山区东北部紧靠鄱阳湖,以平原和低残丘陵地貌为主,是粮、棉、油、菜的高产区;西北部紧靠城区,水资源丰富,是蔬菜、畜牧、水产的主要生产基地;南部紧靠庐山,以低山丘陵为主,以林、果、茶、药材为主要植被。依据较厚实的农业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景观旅游资源和较薄弱的经济社会基础,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和流通加工服务农业是庐山区城郊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

3.2 庐山区城郊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实现形式

3.2.1 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实现形式。庐山区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可分为4种形式来实现。

一是吃住休闲型。吃住休闲型农业俗称“农家乐”,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观农家景、购农家物”为特色,使城市居民体验农村生活[14,20]。它具有特色显著、内容多样、回头率高、市场大、投资少、收益快等特点,有利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时间,促进农民由务农到务工再到经商的就地转变[14,20]。庐山区吃住休闲型农业包括:①以特色农产品和特色农家饭菜为依托,结合园林式的农家庭院和庭院农业生产的农家园林型;②以景观旅游资源为依托,为景区游客提供实惠廉价吃住的景区旅舍型;③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为旅游企业,以第三产业为主,结合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用地进行美化,提供完善优良的运动、娱乐场所的花园宾馆型。

二是绿岛科普型。在城市周边分散着零星的农业用地,利用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用地重点发展蔬菜、花卉、果园等园艺性、观赏性、科普性强的农业,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要和调节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为青少年了解农作物和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场所[15,20]。绿岛科普型农业,在生产经营上,具有高度集约化、设施化和立体化的特征;在产业结构上,要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建立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景观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生态环境;在生产方式上,应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实践和科普教育为一体。寓学习科技知识于娱乐之中,形成游、购、娱、学一条龙服务[15,20]。

三是农务参与型。农务参与型农业是以中小规模的农庄或农场为依托,以“干农业活,购农业物,娱乡情乐,体乡土味,观农村景”,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将吃住休闲型进行转化与提升[14,20]。使城市居民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减轻农民劳动负担,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延伸第一产业,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14,20]。庐山区农务参与型农业包括:①以水产养殖为基础的垂钓型;②以瓜果、蔬菜、果园等为基础的采摘型。

四是生产观光型。生产观光型是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在突出农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对道路、土地、环境等加以规整,对农业生产的品种、载培等加以提升,增强观赏性,使农业生产基地成为一个景点[14-15]。利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含量高的农业基地或农业科技示范园,稳定地向城市居民提供新鲜、优质、洁净的蔬菜、瓜果、水果、肉蛋鱼等农产品,成为极具观赏性的生态观光景点[14-15]。庐山区生产观光型农业包括花卉苗木、茶叶、油茶、果园、水产养殖等。

3.2.2 流通加工服务农业的实现形式。庐山区流通加工服务农业可分为2种形式来实现。

一是加工增值型。加工增值型是以农产品转化增值为目标,为农产品市场和生产建立纽带和桥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实现[17,21]。农产品多属初级产品,比较效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农产品加工业与市场结合紧密、产品需求弹性较大,产业关联效益显著,推动贸工农一体化,带动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由此改变目前农业“天然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外销产品少,附加值低的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的现状,实现从弱质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变[17,21]。对于庐山区农业资源不是很丰富的现实条件,可有选择地发展“两头在外”的农产品加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业生产的发展积累资金。

二是流通贸易型。流通贸易型是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为宗旨,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建立良好平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实现。农产品商品化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是现代农业实现的基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稳定的营销网络,把农民、企业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产供销一体化,以保证农民的利益。要从农产品生产、品牌创新、农产品销售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入手,开拓市场。

4 结语

处于引导产业化阶段的庐山区城郊型农业,以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引导外资与内资投入到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和流通加工服务农业的实现项目中。同时,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注重农村与城市协调、人与自然和谐,通过对近郊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开发,实现城市与郊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体化,实现城郊型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

[1]黄小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体制和政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2]赵明宇.农业发展战略模式[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06.

[3]樊跃发,王佳贤.关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再思考[J].经济问题,2006(12):53-54.

[4]张华盛,王梅.农业发展模式之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3):38-40.

[5]舒惠国,谢元态.生态经济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6]刘超,刘泉,白玲.城郊型农业发展的进程特征与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206-208.

[7]于静涛.城郊型农业与都市型农业的关系辨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9):65-70.

[8]干经天.都市型农业与城郊型农业的特征比较与本质差异[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1,19(1):73-77.

[9]文化,钱友山.城郊型农业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1):1-4.

[10]陈凡.我国城郊型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95(4):15-18.

[11]王亚新,徐长友.论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J].辽宁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51-353.

[12]于静涛.城郊型农业与都市型农业的关系辨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9):65-70.

[13]干经天.都市型农业与城郊型农业的特征比较与本质差异[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1,19(1):73-77.

[14]罗天相,刘莎.赣西北红壤区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1312-1314.

[15]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08.

[16]杨兰根.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3):119-122.

[17]乔忠,贾敬敦,汤坤.基于产业链的工厂化农业发展模式[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1):29-32.

[18]周震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1-64.

[19]尹逊敦,刘欣.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957-1959.

[20]邹统钎.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64-69.

[21]袁春新,唐明霞,薛晨霞.关于发展现代城郊型农业的构想[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4):5-8.

猜你喜欢
都市型生态农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都市型农事体验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农教育为例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上海市都市型工业空间组织探讨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评价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