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影响的调查

2014-04-24 03:18林岳新杨小松魏传英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媒介价值观阶段

林岳新,杨小松,魏传英

(1 汕头大学,广东 汕头 515041;2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一、研究基本情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手机、移动电视和数字电视为主要形态的新媒体,逐渐替代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形态。在现代社会的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具有新的发展形态。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他们是新媒体的接受者和运用者,现代化媒介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媒介,且以积极热情的姿态参与其间,因此,他们既受媒介文化的浸润,同时也使媒介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享受着“快餐文化”的同时,信息文化的多元化甚至信息异化可能导致青少年文化认同的迷失,产生许多困惑和矛盾,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和现象。在新媒体文化纷繁复杂的背景中,寻找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培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找出新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和特点,为转型期青少年价值观引导提供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发展路向,开阔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延伸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理论,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有关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调查与研究很少,除了不多的几篇文章外,如《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少年生活方式探析》《新媒体为创新介质视域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探究》,还有相关的一些硕士论文,如《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研究》《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影响及对策》,针对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影响的全国性专门调查与研究尚未发现。我们认为,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存在着长期性和艰巨性,事实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色情信息、垃圾信息、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信息污染等现象,存在着网络安全引发社会安全隐患、网络侵权背离社会伦理、新媒体消解传统道德和伦理关系、削弱人的主体意识、导致人际关系疏远、责任意识淡化及道德滑坡等伦理理论问题的思考和研究,针对浸泡在新媒体的青少年一代,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和长期性。

我们选取了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进行调查和研究,作者分别在上海、北京、成都、湖北、浙江和广东等地区进行调查,以无记名形式,对10所大中学校青少年进行取样(样本局限在大二、高二和初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0份,收回问卷2600份,有效问卷2451份,其中大学483份,高中1232份,初中700份。主要调查内容是青少年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情况、对新媒体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我们采用SPSS计算机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1.新媒体是青少年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图1 认为新媒体在教学或者学习中的应用,会给学习者带来哪些益处(多选题)备注:样本量为2451。

新媒体运用于青少年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中,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有74.1%的青少年认为,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和学习的方式,新媒体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打破了面对面教学的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新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远程教学、协同学习等多种学习渠道,并且通过网络、视频、播客等提供的图文音像并茂的界面,使知识更加形象化。83.8%的青少年认为新媒体提供的这些广泛的学习途径利于学习者获取更多的知识。新媒体为青少年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其学习各种知识,拓展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虽然新媒体对学习者带来诸多益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不良影响,要警惕青少年对网络教学和学习方法的过度依赖,在对“新媒体对您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吗?”的调查中,有85%的青少年认为新媒体改变了学习习惯。具体体现在阅读方式对新媒体的依赖,在对“电子书和传统阅读方式您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进行调查中,39.8%的青少年更喜欢传统的阅读方式,印刷资料看起来舒服;27%的青少年更喜欢电子书,因为方便快捷且存储量大。虽然喜欢传统书籍的青少年占比重较大,但我们也发现喜欢电子书的青少年也比较多,导致网络依赖,造成体力和精力的下降,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精神,求知欲丧失。

图2 你认为新媒体给你学习方面提供的帮助大吗备注:样本量为2451。

“你认为新媒体给你学习方面提供的帮助大吗?”的调查显示:有92.4%的青少年认为新媒体给他们学习方面提供了帮助,如图2所示。其中有21.5%的青少年认为帮助非常大,已经是自学的主要方式;有70.9%的青少年认为帮助一般,只是偶尔查阅一些资料。数据表明,90%以上的青少年虽然认识到新媒体在学习方面的作用,但是大部分青少年对其认识不足、应用不到位,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问题,上百度”这句戏言,在现实生活中真切地印证着。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疑问,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如表1所示,有超过一半的青少年运用搜索引擎来搜索答案。而“向老师请教”和“图书馆查资料”仅占8.3%和3.1%。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快速地搜索到答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快餐式学习方法,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表1 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疑问,您首先想到的是

2.青少年交往方式呈感性媒体交往趋向

在“假如没有手机,你觉得你能长期保持联系的朋友还有多少?”问题的调查中,62.9%选择少部分;“你日常学习、工作、与人沟通交流一般是通过哪些方式?”有86.5%的青少年选择短信、电话;“节假日时您会通过什么方式给亲朋好友送上祝福?”84.9%的青少年选择短信电话等。由此可见,以手机为主要媒介的非面对面交往方式成为青少年的主要交往形式。

新媒体下的交往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分别有75.5%和75.1%的青少年认识到新媒体背景下的人际交往导致了对身边亲朋好友的忽视和面对面交流的缺乏。同时,在对“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交流时,你曾出现过以下哪些情况?”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76.6%的青少年敢于与平常不交流的人聊天,66.7%的青少年说出更多的真心话。在“你在网络上发表的观点是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吗?”56.8%的青少年回答大部分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三个问题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怪象:多数青少年认识到新媒体条件下交往的虚拟化,也知道沉溺其中会造成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却又通过网络通讯工具,说出更多的内心事。

表2 你认为新媒体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多选题)

3.青少年娱乐方式呈多样化媒体依赖趋向

问题“您玩电子游戏最主要使用的媒体是哪一个?”青少年回答居前两位的是电脑互联网和手机,比例分别是63.5%和58.8%,娱乐方式从传统的电视、单体游戏机转变为可以多人一起玩的网游和更方便的随时可以玩的手机游戏。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青少年的倾诉对象不是家人、老师和朋友,而延伸至网络,向陌生人倾诉或是转移注意力。调查数据显示,33.8%的青少年通过网络来排忧、解惑,其中有27%的青少年从不向任何人诉说,只是上网放松自己。调查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形成了对新媒体的类似病态依赖的娱乐习惯(见图3)。

图3 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出现过上述情况吗

4.新媒体凸显青少年的虚拟社会化

在社会学意义上,社会化即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学习社会文化与道德,内化社会规范,成长为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人,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新媒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同样发挥了作用。根据题目“您认为网络能让您更好更早地融入社会吗?”的调查显示:22.8%的青少年认为网络能让他们很好地融入社会,58.3%的青少年认为网络对他们融入社会有些帮助。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功能主要体现在,网络为青少年创建了一个虚拟的平台,这一平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提供了平等的关系,让青少年可以和更多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人交流。在“虚拟世界”的环境中,青少年可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他人沟通,这有助于把青少年培养成为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在现实中成功实现角色扮演。

图4 您是否善于使用手机或QQ与人进行交流,而面对别人时无话可说

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积极影响是有限度的,如果错估了新媒体的作用,会导致青少年对非面对面交流的依赖,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在对“您是否善于使用手机或QQ与人进行交流,而面对别人时无话可说?”的问题调查中,只有25.5%的青少年不受新媒体的影响,在面对别人的时候能够正常交往,而有70%以上的青少年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在长期的人机交流中,使他们在面对面交流中感觉不习惯,在面对现实的人的时候会产生紧张、不安等情绪,以致影响到正常交流(见图4)。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影响的主要特点

1.青少年对信息的选择上既明晰又理性

青少年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群体处在身体成熟而心理不成熟阶段,心理因素的飘摇不定极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文化的影响。但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可喜地发现,青少年对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的内容和渠道能够加以区分和选择,理性地、辩证地看待信息内容。在对“如果您在网上看到的新闻、消息或观点与主流官方媒体相违背,您更倾向于哪个来源?”的调查中,有42.2%的青少年选择对官方媒体和网络草根媒体两者权衡,而不是盲从于哪一个媒体,轻率地做出决定。

在“对于媒体中出现的暴力画面和场景,您有什么感觉?”的问题中,有46.7%的青少年对这类画面感觉不舒服,其中有24.1%的青少年很厌恶这种场面,22.6%的青少年有时会感觉害怕,自觉回避。对于暴力画面有将近一半青少年表现出了明显的恻隐之心和对暴力的反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10.4%的青少年对这类画面觉得很刺激、很兴奋,24.7%的青少年接触多了已经麻木,没什么感觉。对于这两类青少年我们要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其走向极端,效仿或做出失范行为。

在对待虚假信息的问题上,大部分青少年能正确地对待,进行自我调适。如在“媒体中出现的一些虚假信息对您是否有影响?”问题的调查中显示,有60%以上的青少年可以进行自我调适,应对虚假信息带来的心理影响。其中21.7%的青少年觉得当时就有影响,过后就不在意;41.5%的青少年认为有影响,在每次接触信息时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轻易相信。

2.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容易造成青少年价值模糊和无价值标准

在利用新媒体交流方面,我们发现不同阶段青少年对不同的交流平台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认知。在这里我们以青少年对新媒体的认知情况进行阐释。在题目“您所知道的新媒体交流平台有哪些”和“网上交流与现实交流相比有哪些特点”,图6显示,除BBS平台的认知外,高中阶段青少年对飞信、微博、微信等认知明显高于大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青少年。对网络交流的认识,以高中阶段青少年的比例最高。每一阶段的青少年对于网络交流看重的要素并不相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更注重在网上交往不用顾忌面子,占22%,高中阶段青少年认为网上交流更能保护隐私,占54.5%。初中阶段青少年更喜欢有真实感、坦白和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占29.7%,这些认知差异与青少年的成长经历有较大关系。不论是哪个阶段的青少年,新媒体的交流平台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因为新媒体打破了青少年交往的时空局限,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传统人际交往的身份、角色、外貌和规范不受限制,青少年进入理想自我的状态,虚拟世界使理想自我成为可能。在虚拟世界中,不受外貌、身份、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形形色色的人群出现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语言文化在网络中发生碰撞,必然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思想混乱、迷茫,对事和物的发生失去价值判断,又极容易使青少年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模糊。无标准的价值思想和行为在青少年日常现实生活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图5 您所知道的新媒体交流平台有哪些(多选题)

图6 你认为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多选题)

3.信息文化容易使青少年丧失主体性

既纷繁复杂又丰富多彩的信息文化不断地在新媒体中呈现,吸引和打动着青少年的思想和神经。无序性的信息文化既打造青少年的个性,也使青少年丧失自我。青少年利用新媒体,浏览新闻、查找学习材料、娱乐,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已与新媒体密不可分。新媒体信息文化是如何影响青少年行为的,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受新媒体影响的程度是怎样的。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您认为数字电视和IPTV对您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呢?”的调查来做初步地推测。如表3所示,在大学阶段,有24.5% 的青少年选择了“信息的杂乱让人分不清真伪”这一项,位居第一;在高中阶段,“足不出户了解天下最新的新闻,消费信息等”和“不同于传统电视,不受时间限制,随时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这两项不相上下,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认为其两者是影响最大的;初中阶段的调查中“浪费大量时间在娱乐节目上而影响学习”这一项位居第一。新媒体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没有完善的法律、规则和道德规范的制约。在虚拟世界中,青少年可以摆脱父母、教师以及社会的约束,不受现实烦恼的困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享受无原则的自由。虚拟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逃避现实一切不如意的、构建自己天地的一片沃土。致使其沉溺于网络,逐渐迷失了真实自我,丧失主体性。

表3 您认为数字电视和IPTV对您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多选题)

4.新媒体自有特性容易产生青少年的叛逆思想和行为

新媒体的隐匿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自有特性与青少年成长需要相吻合,这是青少年热衷新媒体从而产生对新媒体依赖的原因所在。那么,新媒体自有特征与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关系如何,如表4所示,青少年在对待新媒体的态度上,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新媒体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新媒体的利大于弊,只要用之有道,就能促进我们的学习,丰富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便利。新媒体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既培养了青少年价值观念,也极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无厘头反叛思想和行为。有部分青少年认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没多大影响”以及“弊大于利,网络对我们的学习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造成大家过分依赖和沉迷网络”,以高中阶段青少年为首,其次是初中阶段青少年,大学阶段青少年居最后。平等性和开放性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等级、地位、经济等限制,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极容易对“平等”的认知产生误差,在现实中往往演变为对一切权威的反抗,将其变为自己的对立面。虚拟世界的开放性,容易使学生接触到负面的观念和思想,混淆其判断,易产生失范行为。如网络中的充满暴力的游戏、带有色情味道的游戏,在现实中极容易产生暴力等犯罪行为倾向。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有些青少年利用计算机服务器“翻墙”看西方网站,极容易产生反意识形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初高中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网络,这主要是由于初、高中阶段青少年的自我约束力与大学阶段青少年比较起来相对薄弱。

表4 您认为数字电视和IPTV对您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5.高中阶段青少年对新媒体依赖凸显,虚拟性与现实性矛盾突出

我们从大学、高中、初中三个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在使用新媒体方面进行比较。如表5、表6所示,大学、高中、初中三个层次的青少年在网龄和每天上网时间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占有极大的比例。在网龄的问题调查中,高中阶段在每个选项中都占有40%以上的比重,尤其是网龄超5年的占53.4%之多,每天的平均上网时间,高中阶段亦是占比重最高,其中上网时间为4-6小时的高中阶段青少年占52.4%,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高中阶段青少年占55.4%。按照网瘾的判断标准,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的即可确认为网瘾症状,高中阶段青少年的情况尤为引起关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与网络接触的时间长,大部分青少年具有潜在的网瘾危机。主要原因是:第一,在认知上,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更注重隐私问题,新媒体的匿名性使其隐私得到保护,这对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第二,在行为上,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玩游戏、聊QQ等娱乐上,无形中增强了新媒体对其的吸引力,容易沉迷其中。第三,在态度上,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总体上来说使用新媒体频率高,对待新媒体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对新媒体娱乐功能极度开发并使用,使得一部分青少年耽误了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认为,长期遨游在新媒体的青少年,呈现出一种既理性又浮躁、既易感情用事又冷漠、既务实又不切实际、既反对权威又盲从、主观上有思想而客观上缺乏行动等知与行的矛盾,这是网络的虚拟性与客观现实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反映特征。

表5 您的网龄有多长

表6 您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是

三、结论及建议

1.优化媒介环境

文化的传播和媒介文化构成了青少年生存空间的媒介环境,媒介环境以其多元、开放、平等的特点吸引着青少年,媒介环境的优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青少年价值观的导向。当前的媒介环境存在着媒体引导偏移、文化煽情引导、报道失当等伦理错位。因此,必须优化媒介环境,建立相关伦理规范,媒介应加强自律意识,体现人文关怀;信息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手机等信息的监管,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新媒体信息监管的实效性,建立健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以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新媒体环境。

2.提高青少年新媒体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而且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个部分。作为生存在数字化一代的青少年来说,媒介素养的高低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应该把新媒体媒介素养纳入素质教育的课程,并通过新媒体的有关课程、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引导的方法和新媒体伦理教育,强化青少年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青少年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使用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拒绝诱惑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

3.以新媒体为平台,构建价值观引导网络

新媒体为青少年价值观引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虚拟性和匿名性为传统价值观引导提供全新的视角。首先,以平等性凸显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引导青少年积极自主参与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教育观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形成教育者与青少年协同学习模式,构筑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因此,学校应利用新媒体作为网络平台,开设教师博客、辅导员博客、微信、QQ、MSN等,使青少年借助这些平台随时随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的思想火花在新媒体网络中相互碰撞和交流,而教师在平台中是一个咨询者角色,解答和满足青少年在生活、学习、思想、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和需要,达到思想上端正,行为上矫正,心理上疏通,情感上引导。其次,搭建校园网络新闻立体平台,做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关注校园热点,挖掘校园新闻,宣传青少年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榜样教育。再次,收集青少年关心的事和物,在网络平台上开展讨论,明辨是非,独立地、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判断,做自己的主人,培养独立的人格;最后,加强平台网站文化建设,凸显主流文化,增强主流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价值观引导新媒体平台成为满足青少年需要的主渠道和主窗口。

4.加强高中阶段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引导

高中阶段是学业最为繁重的阶段,客观的现实问题是无论是学校或者教师、家长,为了升学率,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而忽视了青少年其他方面的需求,而新媒体恰恰弥补了青少年娱乐、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容易导致沉溺于网络。因此,学校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满足青少年身心需要,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倡导社会实践,让青少年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提高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不断端正自己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媒介价值观阶段
我的价值观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