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的启示

2014-04-25 09:30徐贵相
共产党员·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焦裕禄作风总书记

徐贵相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这首《念奴娇》词,描写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为民情怀与英雄本色,也道出了无数人心中优秀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与精神风貌。这首词是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填写的,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深深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的崇敬之情。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感怀焦裕禄事迹对一代共产党人的成长影响,深刻阐述焦裕禄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他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所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他强调,要准确把握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实践载体、重点对象、组织指导原则、特点规律,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对标立规中查找差距,在上下互动中解决问题,在攻坚克难中提振信心,在思考辨析中把握规律,确保每个层级每个单位都真正取得实效。

应该说,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一年来,转作风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局,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从反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到整治“楼堂馆所的豪华”“节日期间不正之风”,再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发布……党中央驰而不息反“四风”,党员干部普遍感到,强化作风建设的“紧箍咒”越念越紧,“组合拳”越来越密。党员、干部得到了党性锻炼,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带动了社会风气整体好转,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和刚性约束初步形成。

但干部群众中也有些担忧和顾虑,担心“此风还能刮多久”,会不会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来得快去得也快,变成“一阵风”。具体说来主要有三种担忧:一忧不能长久,害怕上级要求逐渐放松后,故态复萌;二忧阳奉阴违,迫于风头有所收敛,但暗地里搞移花接木;三忧借机作秀,搞“锦上添花,应景文章”,“叫得响做得空”,形式上穿旧衣、吃简餐,实际上惰政不改,该做的工作没做。如果转作风转成了“夹生饭”,不但影响干部群众对党的信任,还会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群众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陋习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改变不良风气,培养好的作风必然触及深层思维、习惯做法,是一件脱胎换骨的大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如有人比喻的:“作风病”是慢性病,往往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放一放就反弹。在党的历史上,抓作风并非首次,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往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纠风之难,更难在长久、难在防止反复。在群众眼里,“一阵风”式的改作风,本身就是坏作风。这次转作风,干部群众是睁大眼睛看着,看是不是“言必信、行必果”,是不是一诺千金。如果这次转作风又是好看不好用、好看不好吃,就必然会倒了群众的“胃口”,伤了群众的心。

响鼓还需重槌敲。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狠抓作风建设,立新规、动真格、求实效、防反弹,旗帜鲜明、斩钉截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指出,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已进入尾声,但收尾不是收场,还有许多后续工作需要继续落实。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习总书记指出:“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功亏一篑,那将一败涂地,还不如不抓。费了很大劲,最后没抓成,大家失望更多,信心将荡然无存,所以我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表明决心。大家一定要相信,中央绝对会一年一年抓下去。”

2014年3月9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的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并提出了“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立意高远、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是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再启程、再出发。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彰显了我们党一鼓作气抓作风、驰而不息改作风的坚定决心和恒心。

持之以恒改作风,端正思想路线是第一位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改作风首先要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始终牢记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强化群众立场、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与群众同甘共苦、同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地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思想路线是个总开关,决定着我们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也决定着我们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改作风关键是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汲取智慧营养、寻找工作对策,在实践的锤炼中端正思想方法,展现优良作风。

改作风要先从领导干部改起。现在党员干部有一种议论,改作风是谁的事?谁有病,谁吃药,这是常理。中央明确规定,改作风的重点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不可偏移。现在一些单位搞大的声势,一说搞活动,就全体都上,都要打针吃药,甚至有的领导干部稳坐主席台,给台下党员干部上课,下指示,好像自己是神医,下边坐着的都是病人。这多少有点文不对题、本末倒置。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群众帮助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找问题,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怎么想,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群众的评价和看法。有网民说:“党风政风民风,就看‘一把手吹啥风”“作风问题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如果领导干部不给力,把改进作风当成“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又如何让其他人心服口服。改进作风,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善于释放上行下效的正能量。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做出样子,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从自己改起,再顽固的积弊也能扭转。

要加强作风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令在必信,法在必行”。这些年,在制度建设上,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在各领域、各层次都建了不少章、立了不少制,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缺乏刚性约束,产生了“破窗效应”,很多都成了“稻草人”,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显规则”成了摆设,“潜规则”反而盛行。这个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大量事实说明,很多领导干部之所以腐化堕落、身败名裂,往往都是从放松制度约束这根弦、轻易突破制度“红线”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现实中,许多问题的存在都跟制度不严密、不科学,执行不力有关。比如,违反规定顶风作案的会所吃喝,之所以能够让公款“买单”,正说明公共财政开支需更加科学化,管理需更加精细化,因此完善制度规定以堵住公务报销漏洞就成了当务之急。有人顶风作案,正说明违规成本、落实监督、责任追究等制度设计仍有待完善。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制度,废止不适用制度,让具体制度规定与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相匹配,才能有效发挥制度约束的保障作用。抓住建立规范体系这个重点,在推动作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狠下功夫。习近平同志指出,“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要“把中央要求、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最大限度解决制度缺位和失灵的问题。

猜你喜欢
焦裕禄作风总书记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焦裕禄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们说焦裕禄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作风建设要“攻坚战”与“持久战”统一
作风建设贵在“抓到位”
学习焦裕禄 争做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