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效果评价

2014-04-26 10:08陶翠萍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5期
关键词:二磷酸果糖心肌炎

陶翠萍

(白山市中医院,吉林 白山 134300)



黄芪注射液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效果评价

陶翠萍

(白山市中医院,吉林 白山 134300)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20例,按照家长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CK、CK-MB及LDH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实验室指标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实验室检验指标结果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黄芪注射液、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芪注射液;二磷酸果糖;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上呼吸道或肠道致病病毒感染心肌导致的炎症[1]。儿童是高发人群。该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患儿年龄较小,不能准确诊断,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因此要及时、有效诊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防止患儿出现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造成不良后果[2]。本文比较研究我院12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家长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3±1.5)岁;病程1~5天,平均病程(2.1±1.4)天。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4±1.6)岁;病程1~6天,平均病程(2.6±1.8)天。所有患儿经临床病理学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症状有无力、头晕、恶心、气促、心前区阵痛、腹泻、高热。心前区听诊:心尖部第一心音低钝、心率不稳。实验室检测: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高于正常范围5倍;心电图检查: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使用常规疗法,采用抗病毒治疗、服用维生素C和辅酶,必要时吸氧。

1.2.2 研究组 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黄芪注射液10mL混合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二磷酸果糖100mg/kg混合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3]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实验室检查指标部分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加重,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在正常范围内,且偏离较大。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CK、CK-MB及LDH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实验室指标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实验室检验指标结果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n(%)]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检验结果比较 ±s)

3 讨论

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机体产生免疫反应[4]。病毒性心肌炎有慢性和急性两种,一般为急性发作,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慢性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等继发性心脏病,严重威胁患儿生命。

临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遵照抗病毒、抗感染、支持治疗等方案,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5]。本研究对比常规治疗和综合治疗的疗效,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CK、CK-MB及LDH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实验室指标结果均低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实验室检验指标结果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使用黄芪注射液、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

黄芪是一味益补中药,其含有的多糖成分能够改善心肌活动,增强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有效保护心肌功能,恢复受损心肌功能。黄芪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二磷酸果糖刺激心肌细胞钾内流,增加细胞磷酸肌酸分泌和ATP释放,恢复受损心肌功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黄芪和二磷酸果糖的使用,可以抗病毒、保护并恢复受损心肌细胞以及改善细胞能量供应,改善患儿心脏传导系统功能,抑制心律失常[6]。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时增加使用黄芪注射液和二磷酸果糖注射液,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心肌功能,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顾灵芝.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1):138-139.

[2] 张芸娟,刘亚红,董湘玉,等.生脉注射液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8):1140-1141.

[3] 史跃杰.黄芪注射液联合1,6- 二磷酸果糖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3):10-11.

[4] 何建华.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黄芪注射液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39-40.

[5] 杨炫. 黄芪、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5):44-45.

[6] 张尊磊.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123-124.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5-18

陶翠萍(1965-),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调剂 。

R542.2+1

A

1673-2197(2014)15-0112-02

猜你喜欢
二磷酸果糖心肌炎
PARP 抑制剂在BRCA 胚系突变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
二磷酸果糖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麦冬及山麦冬中的果糖
左卡尼汀治疗心肌炎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观察
1-O-[3-(2-呋喃基)丙烯酰基]-β-D-吡喃果糖的合成及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肺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microRNA-155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生脉饮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伴快速心律失常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