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体视域下的和谐文化构建

2014-04-26 05:02马书红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多样性磋商

马书红

摘 要:精神文化决定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性质,其生命观、价值观、道德知识和灵性品质是人类一切个人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精神法则,因此,精神文化是人类文明与福祉的基石。人类正迈向成熟期并呼唤普世和谐与安乐,在此时代背景下,提出“多元一体文化”构建框架,其核心是把人类视为一体,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基础上平等互动,以多重身份共同磋商并解决人类的事务,从而实现生命的双重目的和世界的和谐与大同。

关键词:人类一体;多样性;磋商;多重身份;双重目的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67-03

一、文化的界定与分类

基于“人类学之父”英国的泰勒和我国学者梁漱溟对文化的研究,我们可把文化界定为由政治、经济、科技、信仰、道德、艺术、习俗等构成的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具体而言,文明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可见的、有形的物质文明,如工农业和科技产品、建筑、饮食方式、商业实体和文化实业等;二是成文的政治、经济、贸易等管理规则与法律等制度文明;三是形而上的思想意识包括生命观、价值观、道德知识、灵性品质等精神层面的文明。

如图一所示,文化的三个层级构成一个类似于冰山的结构,在文化这个“冰山”的最上层是物质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的外衣与外在形式,是人们最容易观察到的层面,但其基础是社会的各种制度,而制度又建筑在人们的生命观、价值观、道德品性等思想意识的基础之上。因此,深层的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出发点和导向,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个人最大的物质收获,满足一己的生理需要,忽略人的生命中所蕴含的爱心、公正、诚实等精神潜力的发展,那么他所构建的政治、经济以及贸易等制度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特征,表现出压迫、欺诈、不公正等特点。物质文化层面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两极分化、教育机会不均等、暴力、偷窃、抢劫等)的深层根源是人的精神意识与道德能力的欠缺,是不平等、歧视、自私、控制与主宰等思想意识的外在显现。由此可见,外部的物质世界是人类整体内心精神状况的反映,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外化与体现。

可见,人类需要两翼,一翼是物质力量与物质文明;而另一翼是精神力量与精神文明。缺乏任何一翼,人类都无法飞翔[1]11。无论物质层面的文明如何发达,它都不能成就人类真正的福祉与繁荣,因为物质的成果仅仅是“器物”,而精神发展的归宿是《道德经》中所论及的“道”与“德”,“器物”是手段、是有限的,而“道”与“德”是无限的、是文明的终极目标。因此,只有当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并受到精神文明的正确引导时,人的幸福也才会有根本的保证。这充分说明,要使人类的文明朝着有利于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关键是做好底层的精神基础建设,也就是人的灵性意识的唤醒,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二、对文明的发展思维模式的回顾

整体人类的发展类似于一个人从婴儿、童年、少年到成年的成熟过程,在此过程中,人对生命之紧密联系的意识不断觉醒、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视野不断地向纵深扩展。美国学者哈罗德·罗森总结了人类关于文明的发展的五种不同思维模式,即孤立模式;排他模式;包容模式;多极模式;渐进一体模式[2]37-38。

他指出孤立的发展思维模式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到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思维通常是从一个部落、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发展的问题,当时的人只能看到“我”的存在与利益,无法看到“他”部落、“他”地区和“他”国的发展需求与福祉,这是人在幼年期割裂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幼稚意识。在这之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开始相互间的交流与接触,各个文明看待世界的眼界开始不断地扩大。由此进入了排他思维模式时期,虽然人们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与国家的存在,但却认为自己的文化、民族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我”之外的“他者”都是有误的,需要改进的,体现了人的童年期的“唯我独尊”意识。大约在中世纪到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人开始从海上探索世界,寻找新的商品、新的贸易之路和贸易伙伴。这使当时的人们认识到其他的文明对世界也有其贡献和价值,但是“我文化”优于“他文化”的思想仍然是主流。

这种民族极端主义与大国沙文主义对世界各文明间的平等互动与交流的危害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警觉,比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曾严厉地谴责西方的“自我中心错觉”,“即认为世界环绕着西方旋转”[3]41。亨廷顿指出“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然而,这种单一文明的观点在多文明的世界里日益不相关和无用,这是研究文明的学者长期以来承认的自明之理”[3]41。他希望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促进整个世界文明的对话与和谐。

在过去的五百年中,西方开始逐渐在世界的政治与经济领域占领主导地位,于是,现代社会的很多的普通民众中生发出多极文化与发展模式,他们看到了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日益紧密的依存关系,由此认为各个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尽管平等的思维并不意味着和谐与团结会顺理成章的到来,却是对“唯我独尊”一种摒弃与超越。

在人类的物质文明向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呼吁共同的精神价值和世界性的团结与合作,这就孕育了渐进一体的发展思维模式。与孤立模式不同的是,该模式把全球视为一个大的社区或一个大的村庄,而非相互割裂、相互抗衡的国家与地区,认为人类的整个文明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而发展的首要课题则是构建地球居民间的团结、和平与公正,由此奠定人类整体福祉的基石,确保人类的普世繁荣[2]37-38。

持有渐进一体的发展思维模式的学者还包括加拿大籍学者乔卡特。他认为“社会单位已从家庭演进到部落、城邦、国家,最后则酝酿着列国一家”[4]3。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自身和整个文明的认识在不断地完善,逐渐从“我”的狭隘空间扩展到部落、城邦、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从而在普遍的意义上认识到生命与文明之间的依存关系,文明的发展及人的意识的成熟过程如图二所示。

乔卡特指出,在文明不断演进的每一步,人类的各种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加强和提高,而在人类的发展进入地球村的今天,人需要发展与此阶段相匹配的成熟思维模式,“建立新的道德标准,新的能力”,摒弃狭隘的、孤立的家庭中心、部落中心、城邦中心、国家中心等思维[4]3,使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从分裂、冲突、对立走向和谐与合作,人类整体的精神品性、认识水平、决策能力从儿童期的幼稚与自私阶段升华到成年期的宽容、奉献、和谐与和平的阶段。由于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决定了文化的方向、性质与具体的路径,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则可视为人的意识、道德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不断觉醒和发展的精神过程[5]3。

三、多元一体文化构建框架

本文前两节的论述表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不平等关系的根源是意识层面上的不平等、歧视、自私、竞争等思维,外在行为的冲突的实质是内在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系统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因此,文化、意识层面的重新构建是平等的政治、经济构建的前提与基础,鉴于此,我们提出“多元一体文化论”,希望能够有助于思想意识层面的文化建设,以便构筑更和谐的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多元一体文化论”由几个子理论构成,我们分别论述如下。

第一,人类一体观:现存的家庭、社区、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往往起源于把“我”和“你”视为对立的、竞争的生命存在,这种思维把人类分割为互不关联的、孤立的“部分”,势必带来冲突与战争,而当生命体的各个部分失去合作与彼此的支持时,也难以久存。因此,这种割裂观必须被“人类一体”观所取代,其核心内涵是把人类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这是构建社会和谐文化的前提与基础。全体人类好比同一个人体的各个器官与细胞,其关系是相互合作与依存,每个器官都是整体生命不可或缺的成员,而任何一个器官的健壮与否都会影响到整个人体的活动[6]110。这正如程颢所言:“若夫人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哉?”(《河南程氏遗书,卷四》)。这就是说,当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仁的境界,他就会把天、地及世间的一切都视为人的四肢五官,而人是不可能不爱自己的身体的。这种超越一己利益的普世一体思想早在儒家的《礼记·礼运》中就有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见,我们的先贤主张把天下视为一个共同体、一个大家庭,而最高的道则是谋求所有人的福祉。这种整体观必须被清楚而明确地认知,并把这个认识作为制定社会的经济、贸易、政治等制度的基础,以整体人类而非某个国家或民族的利益为最高的取舍标准,因为任何一个种族、国家、宗教派别、阶级或党派都不能代表世界所有人的利益。只关注一个个体、一个社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利益必然导致对另一个个体、另一个社区、另一个民族、另一个地区的利益的损害与牺牲。“人类一体”观是普世团结与和谐的必然条件,而世界的和平又是人类发展与繁荣的根本保障。

第二,多元互动和谐观: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这个色彩斑斓的统一体,因此,不同的国籍、宗教信仰、性别、肤色、习俗以及教育的差异应该带来和谐与合作,正如不同的音符构成一首和谐的乐曲一样,而不应该造成歧视与对立[7]527。正是文化之间的差异给予不同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与借鉴的机会,从而使各方都能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接近对真理的认知。“人类一体”并不意味着用一种标准、一个样式来统一所有的文化,更不是消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是在保存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构建出各方都认可的共同的、普世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多元互动与多元和谐观。

第三,多重身份观:人们通常把自己的身份定义为中国人、美国人、东京人或者贵州人,这样的身份实际上代表了以地域来分类人群的思维,它把我们引向“小我”的陷阱,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们从全球以及整个宇宙的高度和广度来看待和处理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具有多重身份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不仅是中国人、美国人,更是“世界公民”[1]19。这种宏大的身份观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城市、国家、民族的视角的限制,以“地球人”的视野和胸襟来参与对话和交往,使人类整体的利益,而非某个小团体的利益,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

第四,平等磋商观:在政治、经济、贸易以及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各民族享有平等的参与权,要让每个团体、民族一起磋商,共同制定各种发展计划,并齐心协力地实施所制定的规划。磋商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真理,汇集各方智慧,而达到有效磋商的条件是纯洁的动机、超脱与谦逊的态度[1]72。任何民族、团体或个人都不应该成为他民族、他团体、他人的附庸或他人意志的被动执行者。同时,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要防止自上而下的发展计划不能满足民众的真正需要的现象,让普通民众成为计划的制定者之一,真正的发挥其作为人类一份子的作用,这样他们就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是知识的被动使用者。

第五,双重目的观:当前人们中流行的看法是“自我中心主义”,即认为每个人、每个民族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谋求一己的利益,往往没有看到相互依存是一切存在的本质,这种依存关系贯穿整个宇宙,包括矿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不同的存在之间、各个星体之间、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因此,一种文化、一个群体、一个个体的存在都具两个孪生的目的:一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实现他文化、他群体和他人的价值,而且,一己的价值是在帮助他者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和成就的,一己的价值大小也是以对他者帮助的多少为客观评价标准的[8]6,因此,成己成人是不可分割的双重目的。双重目的观有助于人们去除“自我中心主义”,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多元一体文化构建框架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人类一体观是其核心与关键,只有当所有人认识到人类是一个不和分割的整体,才能建立各民族、各国、各文化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在此基础上,所有人才能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平等地磋商人类的共同事务,并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观点的独特价值,从而实现成己成人的双重生命目的。

四、结束语

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这三者中,精神文化决定了前两种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性质,并保障其成果能有利于全体人类的福祉,因此,精神文化层面的生命观、价值观、道德知识和灵性品质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必需的精神法则,正如地心引力、四季更替与昼夜变化是自然界的运转法则一样。没有这些精神法则的引导与规范,人类的活动就会陷入混乱与灾难,人类文明就会走向自我毁灭,因为“物质好比人的身体,而精神品性则好似人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身体是无法成就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地位的。不管身体的发展多么的完善,都需要精神为其生命之源。生命之灯如果没有灵魂,则不会发光。没有精神,身体不会有任何的成就。”[2]205我们所提出的多元一体文化构建框架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希望它能够促进整个世界的团结与和谐,实现人类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大同。

参考文献:

[1]Abdu'l-Baha. The Promulgation of Universal Peace[M]. Wilmette: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82.

[2]Harold Rosen. Founders of Faith-the Parallel Lives of God's Messengers[M]. Wilmette:Bahá'í Publishing , 2010.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乔卡特.广厦——中国与新世界秩序研究[M].石沉,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5]张展辉.谁在书写我们的未来[M].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4.

[6]Abdu'l-Baha . Paris Talk[M]. New Dehi: Bahai Publishing Trust, 2003.

[7]Lights of Guidance: A Bahá'í Reference File[M]//Compiled by Helen Bassett Horn. New Delhi: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94.

[8]法赞姆·阿尔鲍博.迈向成熟[C]//法赞姆·阿尔鲍博,荷莉·汉森,保罗·兰普.人的转变.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多样性磋商
提议与美磋商后,朝鲜射了导弹
商务部部长钟山出席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
中美经贸磋商达成协议需双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由古典戏曲看“代言体”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