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叙矿区两河矿段富煤带变迁及煤层厚度变化因素

2014-05-03 02:56先永平戴修福
四川地质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两河矿段煤系

先永平,戴修福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135队,四川泸州,646000)

1 基本地质特征

二叠世晚期两河地区属于古叙矿区海陆交替沉积Ⅱ1亚相区,西邻筠连—洪长潮坪泻湖区,东临南川—南充海陆交替相沉积Ⅱ2亚相区(图 1),主要碎屑物源来自西侧的川颠古陆,是聚煤的有利场所。该矿段含煤地层为龙潭组(P3l),是一套由泥岩类(57.12%)、粉砂岩(24.74%)、细粒砂岩(13.11%)、煤层(4.23%)、个别钻孔还可见角砾岩(位于煤系底部,由大小不等的石灰岩角砾组成,其填隙物为含黄铁矿高岭石泥岩,沉积于地势低洼地带,在剖面上呈透镜状分布)、个别钻孔还可见泥灰岩(仅位于煤系地层上部C11煤层~P3c之间,颜色为灰色,含生物碎屑,呈薄~中厚层状,厚0.29~1.84m,沿走向呈透镜状分布)组成的碎屑岩含煤建造;其中,煤系厚为 100.03~125.06m,平均为109.17m;共含煤8~19层,一般11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有6层。

2 富煤带的变迁

古叙矿区西部的两河矿段龙潭组共含煤 20余层,其中可对比的煤层由 12~15层,按照煤层在煤系剖面中的位置,通常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含煤段,以下段和中下段的煤层发育最好,煤层多、且厚度大,矿区的主要可采煤层 C25、C19即赋存于这两个含煤段中;上含煤段煤层少而薄,其主要煤层 C11虽然分布面广,但厚度薄,仅部分矿段可采。由于矿区走向长达100km,在不同区段煤层发育情况差异较大。

图1 四川省东部晚二叠世地层分区简图

在矿段东部的大村、石宝、古蔺矿段(东部)的龙潭组纯煤厚度一般为11~13m,其中可采煤层厚度一般为7~9m,资源量丰度大村矿段为1073 t/km2,石宝和古蔺矿段(东部)为740~800t/km2;矿区中部的古蔺矿段(西部)、椒茨矿段以及叙永矿段的龙潭组纯煤厚度一般为5~9m,其中可采煤层厚度一般为3~4m,资源量丰度为350~460t/km2;而位于矿区西部的两河矿段龙潭组纯煤厚度为4~5m,可采厚度为2~3m,资源量丰度为250t/km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古叙矿区的富煤中心是在东部的大村、石宝一带,往西煤层层次逐渐减少,厚度减薄,资源量丰度也相应的降低,这也是两河矿段比东部矿段含煤性差得最主要原因。

矿区富煤带在煤系剖面上的变化,上、中、下三段各不相同。下段含煤性从东往西呈渐变的态势,主要煤层C25以及局部可采煤层C23、C24等煤层在西部仍然可采,只是煤层厚度也明显变薄,如C25煤层在矿区东部一般在2m左右,到矿区西部已普遍减薄到1以下,在两河矿段C25煤层的平均厚度仅为0.86m;煤系中部的含煤性从东往西的变化甚大,如C19煤层厚度由矿区东部的2m多,到西部已变薄为不可采,仅见有煤线断续分布,这一变化的位置在矿区北翼见于两河矿段的东侧,矿区南翼发生才观文矿段的中部(图2、图3),在该线以西的龙潭组中段已无可采煤层;煤系上段的含煤性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正好与中段相反,从东往西含煤层数增加,且厚度逐渐增大,该段的C11煤层已变为可采煤层,并在C11煤层上出现了C11-1、C10、C9、C8等煤层,再往西进入云南后,已发育成为主要的富煤带,一般有3~5层可采煤层,在当地被称为宣威组上段,而中段和下段均无可采煤层,由此可见富煤带已由下向上迁移。

图2 古蔺背斜北翼龙潭组(P3l)富煤带变迁示意图

图3 古蔺背斜南翼龙潭组(P3l)富煤带变迁示意图

3 主要煤层厚度变化因素分析

两河矿段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均以薄煤层为主,少量中厚煤层,其中主要煤层 C25厚度为 0.34~2.03m,平均厚度为0.86m,局部可采煤层C23、C24等更为薄,相对于东侧的古叙矿区的其他矿段明显变薄。矿段内除受区域性变化因素的影响外,下列因素对矿段内煤层厚度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3.1 地质构造因素

构造因素给煤层厚度带来的变化主要是断层。煤层受断层切割后形成的上、下盘后相互挤压使得煤层增厚或变薄,此种现象主要发生在 C25煤层,造成厚度增加的有17-2、33-1、73-2、121-1号孔,变薄的由57-2、65-1、129-2号孔等见煤工程点,此外,C24煤层在9-1号孔亦受断层影响使其煤层厚度增大。

3.2 沉积环境因素

受沉积因素影响的主要是煤系底部的 C25煤层。该煤层的沉积环境为茅口组石灰岩古溶蚀面上发育的泥炭沼泽,受成煤前古地形微起伏的影响,煤层厚度在平面分布上时有变化,在地势较低处形成的煤层一般较厚,而地势较高处形成的煤层则较薄,甚至可能缺失无煤,这种现象在两河矿段的东侧叙永矿段和南侧的河坝矿段较为常见,观文矿段均已见到,其影响范围有大有小,在观文矿段的中部就见到C25煤层存在有宽达数公里的沉积薄化~无煤区。两河矿段与相邻矿段比较,沉积环境因素对C25煤层的影响相对较小,目前仅在两河矿段东区与西区的结合部位沿黄泥河一带,存在一处近南北分布,宽为1.5~2.0km的沉积薄化~无煤区,该区已由97-1、97-2、97-3、89-4和105-1号孔控制,其影响范围已基本清楚。

3.3 河流冲刷因素

两河矿段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从 C24~C11煤层属于三角洲冲积平原,其上广泛发育分流河道、泛滥盆地、分流间洼地等沉积,其中分流河道形成粒度和厚度不等的砂体频繁出现,一部分煤层在沉积之后受到河流冲刷使厚度変薄。由于煤层的原生沉积厚度较薄,受冲刷影响造成一部分煤层在局部变薄不可采。煤层受冲刷变薄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西区,东区比较少见。受其影响的主要是C24、C23煤层,其中C23煤层在西区有1-2、9-1、17-2、33-1、89-2、97-2号孔,东区有113-1、113-3、121-2号孔;C24煤层在西区有49-1、57-1、57-3、73-1、25-2号孔,东区有121-2、129-3号孔。此外,矿段内煤层在局部地段偶尔受到冲刷,但总体上影响不大。

4 结语

由此可见,古叙矿区富煤带以大村、石宝一带为富煤中心,往西煤层层次逐渐减少,厚度逐渐变薄,资源量丰度也相应的降低。两河矿段含煤岩系(P3l)煤层厚度的变化可划分为原生变化和次生变化;其中,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主要受地壳不均匀沉降及沉积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两河矿段比东部矿段含煤性差得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观文矿段的中部C25煤层存在有宽达数公里的沉积薄化无煤区的主要原因;而煤层厚度的次生变化主要受后期地质构造因素、河流冲刷因素等的影响,主要造成矿段内局部范围的某一煤层变薄~消失,这也是两河矿段内C24、C23煤层存在局部不可采区的最主要原因。

[1]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135地质队. 四川省叙永县川南煤田古叙矿区两河矿段煤炭资源普查地质报告. 2013.

[2] 朱敏杰、王海清. 四川筠连矿区蒿坝矿段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浅析[J]. 四川地质学报 , 2001, 26(5).

[3] 四川煤田地质局135地质队. 四川省古蔺县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大村勘探区普查地质报告[R]. 1988.

[4] 四川煤田地质局135地质队. 四川省叙永县川南煤田古叙矿区河坝矿段煤炭资源普查地质报告[R]. 2009.

[5] 四川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设计院, 四川省古蔺县川南煤田古叙矿区观文矿段煤炭资源勘探地质报告[R]. 2005.

猜你喜欢
两河矿段煤系
长安金矿长安矿段露天转地下一期采矿工程安全设施通过现场验收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运河功能探析
北厂-架崖山矿段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焦煤的石墨化及煤系矿物的变迁研究
“一江两河”区域青稞氮肥推荐指标体系研究
云南省景洪市疆锋铁矿疆锋矿段地质特征
和顺区块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分析
马坑铁矿中矿段的生产勘探
两河流域早王朝时期作为地理概念的“苏美尔”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