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兰州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研究

2014-05-03 09:50
社科纵横 2014年5期
关键词:兰州市轴线兰州

连 华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兰州城市发展的现状

兰州是中国西部地区黄河沿岸的特大城市,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界地带,是陇西盆地的一个次级地貌单元。兰州中心城区呈带形分布,东起桑园峡,西至西柳沟,由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四个较大的河谷川地构成,兰州城市东西长约35km,南北宽仅2-8km,最窄处不足1km。黄河自西向东纵贯兰州城区,周围群山环抱,南北两山隔河相对,形成了兰州市“两山夹一川”沿河带状组团式的地形特征,是西北地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由于黄河分割,南北两山隔河相对,城市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城市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兰州城市的发展开始跨越两城四区的局限,正在向更大的区域空间拓展。

兰州市下辖三县五区(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区和永登、皋兰、榆中三县),十七镇,七十四个乡,建成区面积为130km2,人均建设用地不足80m2,建设密度为 1113人 /km2,[1]为全国各大城市所少见,建设用地紧张,使城市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兰州城市规模的扩大,兰州已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镇和西北交通枢纽的中心城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向西部倾斜,为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1998年编制的第三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兰州建成为以石油、化工为主,机电、轻纺协调发展的综合工业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商贸金融中心,以及连接西亚及欧洲各国的开放型、多功能的内陆口岸中心城市。进入21世纪后,兰州城市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建设具有黄河底蕴的山水宜居城市,国家重要的能源储备和产业加工基地、基础科学研发中心和综合枢纽。

二、当前兰州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特征分析

1.兰州城市建设用地始终围绕“两山一川”做文章,用地布局呈带状组团式发展

由于受地形限制,兰州城市建设用地始终局限在“两山一川”的用地范围内,沿黄河阶地呈带状组团式布局。这种城市建设用地模式,如图1所示,在四版兰州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体现。

第一,1954年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模式为沿黄河两侧带状发展,城市分为七里河、西固、安宁、老城等四个组团。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南岸,基本上奠定了兰州带形发展的城市格局。

第二,在1979年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兰州城市仍然围绕黄河向两侧发展,但已经跨越黄河,开始向北发展,城市在充实市内四区功能的基础上,压缩了城市规模,逐步完善了沿河带状城市的格局。

图1 兰州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中轴线和中心的变化

第三,在1998年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组团之间的填充达到了最大化,同时对周边的区域有了一定的考虑,通过“东拓西进,南展北延”向周边区域拓展。即东部向和平地区发展,西部继续向河口、刘家峡地区延伸,南北方向向黄河腹地及南北两山发展,但城市建设用地仍然局限在兰州“两山一川”的河谷地形中。

第四,在2010年兰州市第四版兰州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用地建设在地域上已经跳出了原来的四个组团用地的局限,在兰州中心城区范围内,东部的工业组团已经发展至和平及定远,西部的工业组团已经延伸至沙中和河口以南,并开辟了秦王川新城区,但总体上来讲仍未跳出“两山一川”的河谷地形局限。

2.兰州城市中心从“一个中心”到“两个中心”再到“三城”的发展变化

兰州城市中心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第一个阶段是在1998年以前,兰州城市中心区在老城区,属于单中心城市结构形式。此时,城市主要建设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但城关的发展对城市其他分区如西固区和安宁区等的发展的带动功能不够,使得城市建设滞后,且出现了诸如交通问题突出,老城区建设压力较大等城市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在1998-2010年,兰州城市确定了双中心的城市发展框架,城关区为城市的主中心,安宁为城市副中心,即兰州城市的新城区。新城区的建设缓解了老城中心区建设压力,承担了老城区的教育、科研、文化等部分城市职能,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分区的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在2010年以后,兰州城市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开始发展成为“三城”并立的形式,即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开始建设城关城区、安宁-七里河城区和西固城区三个中心组团。其中安宁新区-七里河城区的功能为区域商务金融、会展、文化和体育中心、市级行政办公中心,西固城区则由工业中心转换为工业博览旅游和文化创意中心、石化产业研发设计、教育培训以及总部基地。

3.兰州城市轴线从“山-城-水”到“水-城-山”的转变

建国初期,由于受苏联及西方其他国家城市规划的影响,在兰州城市发展轴线重点体现了兰州城市“山-城-水”的风貌特色。首先将兰州的中心以旧城的中央广场东移至东方红广场,把皋兰山的三台阁—皋兰路—东方红广场—黄河岸边作为城市的中轴线,东西方向则以东岗路—庆阳路—临夏路—西津路通过几个广场的连接一线贯通,构成带状城市的路网骨架,通过城市轴线使兰州城市和南北两山及黄河取得了很好的联系,体现兰州山水城市的特色。之后,随着兰州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扩展,城市的轴线仅局限于老城区,对其他三个分区的考虑较少,城市发展轴线缺乏全局的考虑,对城市整体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2000年以后,兰州城市轴线转变为以黄河为轴线,“黄河”即是城市发展轴,也是城市的生态轴和文化轴。城市空间发展上开始以水连接城市分区和组团,以“水”带“城”,开始依托黄河四十公里风情线,形成以黄河为主轴的城市景观生态廊道。在城市的南北轴线上,则以“城”连“山”,即通过城市中的开放空间连接南北两山的景观节点,更好的体现了兰州河谷型城市的特色。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兰州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兰州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主要有:

1.城市建设用地选择上应跳出“两山一川”的用地局限

兰州是西北地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2],在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兰州城市中心城区建设强度已超出其合理负荷。为缓解城市空间布局中存在的用地紧张等问题,未来兰州城市的发展主要模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围绕圈层进行扩展,二是采用跨越式发展[3]。圈层扩展主要把兰州市区内部的空间功能进行置换,将城市的发展拓展至周边的城镇;跨越式发展主要通过建设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形成各有分工的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从而带动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不管是围绕圈层扩展还是跨越式发展,要实现兰州城市建设用地上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上都应跳跃“两山一川”的河谷地形的用地局限,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谋求发展。

首先,兰州城市建设用地可选择向东至榆中,向北至中川,向西至永靖、海石湾,向南至宛川河方向发展,这样可以为兰州中心城区的用地建设争取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解决兰州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用地受限、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其次,在兰州城市发展中可分步构筑青什片区(青白石至什川)、沙中片区(沙井驿至中川机场)、榆中片区、永靖水源片区、秦王川盆地、湟水河谷地、“引洮工程”宛川河发展带、河口片区、东川片区、榆中三角城、夏官营片区等功能片区,并给不同片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分散当前兰州城市中的建设用地,这样才能更好地疏散兰州中心城区的人口,合理安排工业和居住用地,缓解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压力。

最后,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兰州城市的建设可结合城市周边的城镇建设发展的特点进行统筹考虑,采用“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的规划理念,在兰州市域及更大的范围内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发展,合理安排建设卫星城镇。这对于疏散兰州城市人口,缓解兰州城市的用地紧张等问题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2.城市中心的选择应结合周边的地域空间,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跨越式平衡发展

由于兰州城市在建设中受地形限制,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中心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制约。结合兰州城市的建设实际,未来兰州城市中心的选择应结合周边的地域空间,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跨越式的平衡和发展。

首先,在兰州城市建设中应对工业中心进行有机的疏散。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城市建设中工业用地比重较高,长期以来,兰州城市的兰炼、兰化等重工业一直集中在西固区,而西固区位于兰州中心城区内,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当前,随着兰州城市中心从老城区和安宁新城两个中心向“三城”转变,除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三城”外,2010年,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了兰州新区、榆中新区、定远、彭家坪、沙中、河口南、三川口、连海八大产业集聚区以及河口南、沙中、彭家坪、定远四个工业组团和沙中、河口南、和平三个物流园区,其中,重点建设以产业集聚为主的高新产业园区——兰州新区,计划把中心城区尤其是西固区的工业搬迁至兰州新区及其他工业组团内。因此,这些园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兰州城市中心的用地压力,也把兰州城市的工业中心从中心城区内疏散了出去。

其次,应逐步疏散兰州城市的居住中心。兰州城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市区人口已超过300万,在城市建设用地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兰州城市的居住压力相对其他城市就更加明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疏散城市的居住中心可缓解由于地价过高所带来的居住压力。兰州城市居住中心的建设除现有的地域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随着西固区工业的逐步搬迁,西固城区将以居住为主,逐步转化为居住中心。二是在盐场-九州组团中结合生态绿地的建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高品质的居住中心社区。三是在兰州城市即将建设的轨道沿线及城市中产业园区中建设居住中心,产业园区的居住中心便于工业和居住的就地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最后,应结合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把兰州城市中除工业和居住外的其他城市职能分散到兰州市域范围及周边的城市内,建设多中心的区域模式,强化整个区域的建设,“以面带面”而非“以点带面”,依靠区域的整体作用来带动整个大区域的发展。

3.城市轴线的选择上应体现兰州“山-水-城”的风貌特色

在兰州城市建设中,城市轴线应重点体现兰州“山-水-城”的风貌特色。在过去兰州城市建设中,城市轴线中虽然对兰州山水城市的特色均有一定的体现,但由于兰州城市建设中受用地的限制,对“城”强调过多,“山”和“水”虽然融合其中,但在体现城市山水风貌上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山-城-水”的轴线虽然体现了兰州山水城市的风貌特色,但仅仅局限与城关城区范围内,并不能适用于在新形势下兰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水-城-山”则过于强调“水”的延展,而忽略了“山”和“水”的联系。二是兰州市是被南北山体环绕的城市,而“山-城-水”的轴线中的“山”只是兰州城市中的南山,未提及北山,显然有些片面,这与当时建设范围有一定关系。此外,“水-城-山”的轴线中的联系南北次轴线中是“山”与“山”的联系,并不能和城市中的景观节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未来的兰州城市发展轴线中应逐步建立“山”、“水”、“城” 之间对应关系,尤其是“山”与“水”之间景观节点的呼应关系,强调自然山水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体现兰州山水风貌特色。兰州城市的山水特色不同于南方的滨水城市,南方城市“山清水秀”,而兰州则“山浑厚、水(河)壮阔”,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意境。因此,在兰州建设可突出展现这一自然山水特色,重点体现山的雄伟和河的壮美。在建设中可结合兰州市各区域的城市景观实际对连接南北两山和黄河的城市景观轴线进行分段设计和规划,从而展现兰州市不同地段的山水特色。例如,安宁段的“山-水-城”轴线可和现有的银滩黄河湿地、仁寿山以及正在建设的市民广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现安宁区作为兰州市教育科研中心的厚重、宁静和祥和的山水文化特色。

[1]兰州市志编撰委员会.兰州市志.城市建设综合志[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8.

[2]杨永春,孟彩红,郭士梅,刘治国,胡昊.基于GIS的兰州城市用地变化分析[J].山地学报,2005.23(2):174-184.

[3]杨永春.兰州城市概念规划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6:49-50.

[4]连华.产业集聚视角下的兰州城市功能定位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9):68-70.

[5]刘桂禄,冉有华.基于GIS的兰州市生态城市评价与城镇体系建设构想[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5):301-305.

猜你喜欢
兰州市轴线兰州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兰州琐记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