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上海的“白俄”

2014-05-04 06:30华一民郑毓明
检察风云 2014年20期
关键词:白俄租界俄国

文·图/华一民 郑毓明

登陆上海的“白俄”

文·图/华一民 郑毓明

欧美各国把那些逃亡者称为“White Russian”(白俄)。1853年11月23日,俄国作家兼旅行家冈察洛夫在上海登岸,停留了20天左右,访问了上海这座新开辟的商埠,通过观察,他认为“中国人是生机勃勃和精力充沛的民族”。

在上海这里,1843年租界设立后的20年里,几乎没有俄国人在上海定居。只是偶尔有几艘军舰途经上海。俄国作为列强之一,其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

19世纪的俄国作家兼旅行家冈察洛夫,当时担任俄国一个舰队司令的秘书,曾于1853年11月中旬乘“巴拉达号”三桅战舰到达长江口。11月23日,他在上海登岸,停留了20天左右,访问了这个新开辟的商埠,通过观察,他认为“中国人是生机勃勃和精力充沛的民族”。1863年起俄商李特维诺夫等人来到汉口,开设洋行,收购茶叶,他们为处理业务常来上海,由此成为上海最早的俄国侨民。1865年时上海租界开始有俄侨四人,以后近30年内,在上海租界居住的俄侨平均每年也只有四人,皆无变化。1905年日俄战争前后,往返于上海和海参崴的每周一次航班开通,上海俄侨数量明显增加,为400余人。表明俄国商人的经济活动日趋活跃。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建立,大批不能见容于新政权的人们纷纷涌向周边各国,欧美各国把那些逃亡者称为“White Russian”(白俄),从此,便成为这些无国籍者的专门名称。上海的洋泾浜英语把“Russian”读为“罗宋”,也把俄国人叫做“罗宋人”,而在那时实际上所指的即是白俄。

据报道,白俄难民抵沪,引起上海市民轰动的是1922年底发生的俄国斯塔克将军船队抵沪事件和1923年9月格列博夫将军所率远东哥萨克军团官兵舰队的抵沪事件。那时,舰船所载的是两批忠于俄皇的子民,不是为反抗红军而战死者的子女,便是曾经显赫一时的贵胄和高级军官。

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租界当局勉强允许斯塔克船队的难民留下1200名登岸居住,格列博夫所率的850名官兵也通过各种途径滞留上海。其后,进入上海的每年有千余人。至1947年,上海的俄侨总数已超过2万人。他们的成分极其复杂,并非都是贵族。起先都散处于杨树浦和法租界西部一带,大部分赤手空拳,少数人有些金钱饰物。在上海,白种人初次做笨重的劳役,肩负毛毯、呢绒沿街求卖,在街头喊卖西服,喊卖肥皂,在大楼里开电梯,充当看门人,为中国阔人当保镖……

与低层的中国穷人做着同样的工作,甚至有些流落街头做窃贼,这就是当时贫苦白俄的状况。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国工人大量罢工,给白俄的贫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在不到三星期内,几乎大多数找到了一份工作,能不靠救济而自立。那时,他们不仅可以当工人,还可以在办公室任职,并都能获得较为优厚的报酬。但随着罢工风潮的停息,中国员工复工,部分白俄又失去了工作。

1926年11月,北伐军挥师日益逼近上海。上海租界当局为了保卫租界安全起见,于1927年1月,建立上海万国商团俄国队,雇佣了260名格列博夫属下原远东哥萨克军官兵,并使他们成为上海合法的居民。同时工部局警务处也雇佣了若干白俄充当巡捕。那些具有专长的白俄技术人员也可以找到职业,有些靠着艺术专长谋生,也有少数知识分子教授俄文或英文。不过无论怎样,街头流浪的总是不少。一些比较富裕的则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和附近街道,开起面包店、点心店、酒吧、西餐馆、鲜花店、时装店和美容馆,经营这一类本轻的生意,有些则开设于百老汇路(今大名路)一带。但他们毕竟不是长袖善舞者,况且缺乏雄厚的资本,因此他们不但没能像开埠时的大班们创立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且弄得日子并不好过,没有一家够得上大商业的规模。

可以说,白俄男子默默无闻,但女子倒是特别的活跃,因为她们有着比男人更为富裕的资本——就是姿色。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她们像那穿花蝴蝶一般,频频出入于舞场、剧院、餐馆、酒吧,甚至于妓院,成为多少人疯魔的对象。高尚的是表演西洋歌剧,清歌一曲,使人销魂;其次为表演技艺,半示色相,令人心醉;抗战之前这两者,可以说都被白俄女子包办了。其他或为吧娘,或当女侍,或当舞女,或作马路天使,形形色色,无所不有,其中尤以当妓女者为数甚多。有统计资料,上海俄侨妇女和姑娘中,职业娼妓及偶尔卖淫者多达1615人。

与上海以及全国的中国妓院一样,那些白俄妓院也都由黑社会控制,控制它们的是白俄的黑社会人物。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对妓院严加取缔,不免风流消歇,但蓝桥有路,秘窟往往有之,识途者仍得以问津,不过既不能公开,自然生意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还有专门以轧姘头为行业的,对象以英美水手及前工部局洋籍警员为多。一位西方人在形容这些白俄女人时说:“她们工作的天才与技巧,不是其他女人所能及的。她们具有鹰的眼睛,狗的鼻头,狐狸的心机,虎的爪,看准了对象就一把抓住,非嚼到皮尽骨碎不肯放手。红的胭脂,白的香粉,细致的眉毛,弯弯的嘴唇,五颜六色的衣服,浅笑低颦的应酬,再加上生意场上的一切本领,合组成一个罗宋女人。她们与一切的人赌着,下注的一方是名誉金钱,而另一方则是肉体。”这些话可以说是苛刻之极,也是入骨之至。当然,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专长并通晓英语、法语者,也能从事些较良好的职业,如教师、打字员、接线生等。

白俄在上海比较热闹的机构是俄人总会,这里具备其他各国总会同样的规模,有图书馆、剧场、餐室、每年开几次跳舞会,圣诞节时有一次盛大的餐舞会,这时白俄舞女们可以大显身手了。此外,每年在总会内举行歌剧数次,有时因场地太小,大规模的舞台剧,常借兰心大戏院上演。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苏联政府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逐步恶化。同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急需补充人力,以从事国内建设,于是便有了撤侨之举。当时,苏联的对外贸易都是国营的,其输入上海的商品主要为煤油、纸张,并有少量的药品,所需的人手不多,侨民向来没有大型商业,甚少值得牵挂,如果能够把原来的白俄也吸收回国,可以增强苏联国内生产建设的力量。从1947年8月起,苏联的大型客轮首次由上海运送侨民返国,至1949年5月,白俄大多数已经离开了上海。白俄这个名词,也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白俄租界俄国
白俄方面努力恢复物流向中国供应钾肥
白俄指责邻国训练“第五纵队”
1845—1945上海租界百年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鲁西南豫北夏玉米施肥技术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
鲁迅白俄叙事考论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