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问题”,让“走基层”充满张力和分量

2014-05-05 03:28刘旻张志锋
中国记者 2014年3期
关键词:稿子新春单位

刘旻 张志锋

2014年春节在哒哒的马蹄声中渐行渐远,回望这一轮“新春走基层”会发现,许多记者带着问题走向基层,带着思考去采访,采写了很多富有问题意识的稿子,让人眼前一亮,引人思考,值得回味。

用问题之“矢”射社会之“的”

“新春走基层”已开展三年,要想走出新意、走出深意,加强问题意识是途径之一。三年来,“新春走基层”正在摆脱最初的“走向”基层,开始进入提高质量、增加内涵的阶段。带着问题走基层是一种工作方法,要求记者心里始终绷着思考这根弦,在基层发现问题就立刻开弓。

记者要学会用微观之矢来射宏观之的,把问题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观察和思考。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在于不断提高研判问题的能力,只要留心每天都会发现很多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要学会“用微观之矢来射宏观之的”,要从小事件中看出大问题,以小见大,“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把小事件放在大背景下来思考,小事就不再是孤立的小事,成为折射社会本质的“大事”。

问题意识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酝酿新闻的“一把刀”。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发现新闻,对此我们不妨“边走边说”。

平淡的现象中往往“藏”着新闻,要用心去挖。2014年春节,我们到河南三门峡走访亲友,往年见面时大家会晒一晒各自单位发的年货等福利,互相调侃一番。这次不同了,茶余饭后亲友们纷纷“抱怨”:有的单位不再发年货,“连一根葱都没有”;有的单位取消了年饭;小老板原打算像往年一样给一些实权单位的领导拜年,却连人都见不到,一堆购物卡送不出去……亲友都是普通的教师、国企员工、公务员和个体户等,基本上可以代表基层的声音,原汁原味,没什么保留和隐晦。

记者开始将其当作笑谈,听的多了就听出了“问题”。“抱怨”只是表象,“抱怨”的背后是一股新风——这就是戏。2013年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媒体对此报道很多,“改作风”已深深地印入多数党政干部的脑海。想不到也开始“影响”普通家庭和个人,足以说明这次整风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考量这些“抱怨”,意义就大不一样。见瓶水之冰,知天下之寒。记者运用“反弹琵琶”的手法采写《“抱怨”声中过新年》(2014年2月4日《人民日报》1版)。稿子见报后被多家网站转载,有的网站将标题改为《党报记者回家听抱怨“单位连一根葱都没发”》,一些媒体就此跟进评论,许多网友纷纷留言。

怎能“定调子、找例子、凑稿子”

记者可以带着问题走基层,但决不能带着主题去采访。近年留守老人问题引起多方关注,这些人平时“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他们的春节又是怎样过的呢?一般的逻辑是:农民工平时外出,过年时总要回家。每年春运农民工都是最大的返乡群体之一,以此推断,留守老人的春节应该不会孤单。

2014年春节期间,《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一位编辑向记者约了这个题目,希望记者到基层农村看看,留守老人怎样过年。记者平时经常在农村采访,知道其中有喜有忧。为提高稿子的命中率,也为了和编辑思路“对表”,记者问:从什么角度入手呢?大过年的,写他们欢度春节还是面临的困境?编辑直言: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劳务输出大县,实地走访一个村,实际情况是怎样就怎样写,不要刻意追求节目氛围。

不管出于什么考虑,记者在此已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做新闻最忌讳“编辑定调子,记者找例子,回来凑稿子”,这样的报道往往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也会遭到读者吐槽。新闻报道可以营造某种氛围,这是有效传播催生的自然结果;但不能为了突出某个预设的主题,去“量身定制”新闻素材。

湖北监利是人口过百万的农业大县,常年在外务工的有35万人,留守老人有lS万余人。2014年1月30日是除夕,我们来到监利县红城乡高吴村,陪一组的留守老人吴光彪过年,听其唠叨和烦恼,子女平时在外打工,过年也不回家。老人既盼子女回来,也理解他们的难处。该村只是点,我们还采访了县民政局负责人,得知这种现象在全县乃至全省农村比较普遍,而且问题越来越突出,急需破解。以点带面,记者据此写成报道《既盼过年,又怕过年》(2014年2月9日《人民日报》11版),如实反映农村留守老人的困境和心声。稿件引起一些读者共鸣,一些网友参与讨论,探讨应对办法。

猜你喜欢
稿子新春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独占新春第一芳
看错单位
新春路上不轻松
协办单位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
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