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识·新手段·新技术:打造国际水准纪录片

2014-05-05 01:59邹陈东何舟杜宇舜马騄
中国记者 2014年3期
关键词:廉政公署纪录片香港

邹陈东 何舟 杜宇舜 马騄

提要:在香港廉政公署总部举办的廉署成立40周年纪念酒会上,4集电视纪录片《廉政公署》首播,宣传片播毕,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梁振英对总制片人邹陈东说:“很有大片感觉啊!感谢你们拍摄制作这部纪录片。”纪录片《廉政公署》引起极大反响,本文是拍摄者的操作过程与思考。

关键词:香港电视纪录片廉政公署

2014年2月14日傍晚,香港北角廉政公署总部,香港各界人士近400人参加廉署成立40周年纪念酒会,作为廉署四十周年特辑制作团队,我们受邀参加。酒会现场专门设置了4集电视纪录片《廉政公署》首播仪式,并播放了5分钟宣传片。从在场人士认真观看的神情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期待。就在酒会举行的同时,《廉政公署》第一集正通过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文台、英语台及乐视网平台首播。当晚,香港TVB新闻频道在黄金时段以近3分钟时长报道此片。次日,香港多家媒体报道评论这部纪录片。纪录片在乐视网上线三天点击收看数量就超过20万次,多日居纪录片热播榜第一位。

短时间内的播出反响,既在我们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向世界递出又一张中国名片”

“拍摄一部关于香港廉政公署的纪录片,向世界递出又一张中国名片”,这个想法最早是在2012年8月《香港香港》十集专题片成功播出后,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向中国新华电视控股有限公司CEO邹陈东提出,作为致力于“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观点,塑造中国形象”的国家媒体,我们有责任向世界介绍出色的中国名片。在多次的研究中,认为廉政公署应该是香港一张出色的名片,让世界了解香港是如何从一个贪腐猖獗的城市演变为如今全球最廉洁城市之一的,让世界了解廉政公署为香港廉洁社会的建立是如何付出不懈努力的,让世界通过我们的镜头去认识既代表香港、更代表中国的这张中国名片。

彼时,作为新华电视本地化、市场化试点运作的第一个直属台,中国新华电视香港台承担起《廉政公署》纪录片的前期准备工作,迅速组织材料拟定拍摄大纲。并开始与廉署初步联系,以争取他们对于这一项目的支持。

在与廉署多次沟通协商后,廉署正式答复愿意接受采访,并承诺在采访嘉宾安排、廉署内部设施拍摄、历史资料画面提供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专业对专业”合作机制

为了让此片兼具国际视野和香港经验,我们选择与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合作,该校媒体与传播学专业在最新QS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36位,亚洲排名前五,选择与其合作也是希望在“学术独立、新闻自由”的基础上更全面客观展现香港廉政公署这一题材。

事实上,“国际知名传媒企业+国际知名大学+国际知名反贪机构”这样的三方合作机制,从专业性上确保了此片的品质水准。具体操作上,中国新华电视依托新华社的影响力,以及自2010年起以香港为基地发展海外电视业务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保障了此片在内容立意、重要人士采访邀约、拍摄场地协调、历史珍贵资料、宣传推广等方面能顺利完成;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依托其国际领先的全高清采编播系统,以及一批富有国际传媒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者,从技术层面保障此片拍摄水准。

作为国际知名反贪机构,香港廉政公署从正式答复我们接受此片采访拍摄后,谢绝了多家媒体包括香港本地电视媒体和国内央视、湖南卫视及海外媒体的制作专题采访要求。基于对我们的信任,廉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协助,共安排了四十余位主要官员以及亲身处理经典大案的调查人员与记者进行访谈,同时廉署让我们进入了媒体以前从未涉足过的办公区域拍摄。廉署还从法律和史实的角度逐字、逐镜头地研究解说词和初剪片,并提出建设性的专业意见,但廉署对我们的内容没有做任何删除及调整。这样确保创作自由的协助既提供了充分的一手历史资料,又提供了史实和法律准确的保障。

以新视角、国际水准去拍摄

廉政公署的故事,在香港家喻户晓。许多电视台都制作过纪录片或专题片。如何在廉政公署成立40年之际制作一部视觉新颖、达到国际水准、能让人记忆深刻的纪录片,是我们在拍摄该片时的首要考虑。

在大中华圈内,关于政治历史类的纪录片通常的展现方式是历史资料加访谈人物再加主持人的演播厅串场。这种方式简单快捷,但是过于老套,可视性低。

由于中国新华电视针对的是大中华圈以及分布在全球七十多个主要城市的中英文受众,我们拍摄的纪实片一定要国际化和前沿化,以适应这些见多识广的受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在与同类节目竞争时具有优势和吸引力。为此,我们决定以主持人跨时空现场解说,并配以大量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展示廉政公署四十年反腐倡廉的经验,以及香港社会达成对贪腐零容忍共识的文明进程。

大时代下见人见事见景

在内容方面以经典大案为主要线索,突出故事性和现场感,展示这些大案的缘由以及对廉政公署自身发展和对香港社会风气的影响,以至香港社会整体变迁进程。

在内容选择上提出“不要给自己设置禁区”,完全客观描述,丝毫没有任何避讳,让香港所有媒体对这部纪录片的报道都无法去挑刺。

在故事的讲述上,既强调宏观的社会局势,又着墨于具体的人物及细节,在每一集中部尽量加入具体的“人生故事”。比如第一集《廉网初开》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了贪官葛柏及韩德的故事,又以历史影像加采访的形式展现了周兴业参加廉署的故事,以及前社区关系处处长余黎青萍在局部特赦令颁布时哽咽的场景。在其后的三集里,这种做法也贯穿始终。

本片的一个叙事特点是将主持人置身于不同的时空,营造跨时空的现场气氛。为此,我们与主持人吕宁思远赴英国及踏遍香港所有经典贪腐大案现场,实地录制解说和情景再现。主持人出现在英国小镇,讲述引渡贪官葛柏回港受审的故事;在油麻地果栏讲述破获香港警队集体贪污的过程;在律师楼亲眼见证警队探长签署一千二百万充公资产的支票;在咖啡厅外目睹海关督察与俄罗斯黑帮大佬进行假护照交易。这种叙事方式能给人新鲜感并提高纪录片的可视性。endprint

新技术让画面都动起来

在拍摄技术方面,采用了许多电影的拍摄手法。无论是拍摄访谈还是外景,基本上都带上轨道、摇臂以及各种照明和反光器材。因为主摄影机是Sony F55 4K摄影机,我们希望每个画面都要有刀片般的锐度,同时有动感。

使用4K摄影机拍摄纪录片在大中华圈还不是太普遍,这样做有几个目的:一是拍摄出超高清画面,增加影片的可视性;二是便于在1080P的播放条件下放大和移动画面,增加动感;三是直接可以在影院或4K电视机上播放;四是为即将到来的4K时代积聚资料。

此外,历史纪录片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历史照片和影像的使用,珍贵的历史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那些黑白、静态或者低分辨率的视像资料用在超高清的影片中,不仅引起视觉感官的跳跃和不适,而且极大地妨碍叙事的连贯性。为此,我们采取了几种方式。对于黑白历史照片加渐变色或直接加色,对大部分照片进行抠像,然后做成2.5D动画。对低分辨率的视频资料先进行像素增强和去噪,然后尽量放在相对小的框里。

对一些受访嘉宾,能找到当年的历史影像的,尽量给予运用到片子当中,为提高像素,也设法进行处理。找不到历史影像的嘉宾,我们用照片进行处理,比如前副廉政专员卜国豪的访谈中,我们就以他当年的一张黑白照片为底,把他各个时期的影像一个个叠成抠像放进去,看起来非常新鲜。

运用大数据分析强化传播效果

《廉政公署》纪录片采用电视台与互联网视频网站同步首播的策略,也比较精准地获取了来自互联网平台反馈的大数据,包括视频网站实时播放率、社交媒体有关此片的讨论。

在我们与廉署确定了拍摄计划后,长达一年时间里,廉署一方面提供各种工作动态,我们安排专门人员在香港及内地的各种社交媒体和平台收集对廉政公署的各种反应,针对这些反应,适时对纪录片的内容做调整。比如廉政公署前专员汤显明事件披露后,十天时间里,无论是香港还是国内及海外,社交媒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发言都认为,廉政公署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没有人能监督廉署,我们适时调整了第四集内容,开篇就将廉政公署内外的各种监督机制一一道来,播出后的效果出乎意料,四集中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基本都是讲廉政公署的运作机制的这一集,在乐视网的收看数据却高于大案集中的第二集和第三集。

在社交媒体的数据跟踪分析中,香港的80后、90后认为,反贪是廉政公署的事的比例高于他们的父辈,我们在以廉政公署成立为时间线的同时,又通过介绍大案的调查过程,向观众灌输“反贪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是全民的事”的理念。endprint

猜你喜欢
廉政公署纪录片香港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
香港廉政公署:反贪倡廉四十年(下)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