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莫忘“拍蝇”铲除身边腐败

2014-05-07 00:38朱永新
民主 2014年3期
关键词:苍蝇老虎腐败

朱永新

过去一年,反腐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打老虎”上,一群高官纷纷落马,显示中央决心,群众拍手称快。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前不久,人民网就两会热点问题展开网上调查,截至3月3日,“反腐倡廉”获得网民投票超过45万票,位列第二,仅次于“社会保障”。

我们认为,现在应该乘“打虎”之风,抓紧“拍苍蝇”。“老虎”、“苍蝇”虽有大小,本质相同。和“老虎”相比,“苍蝇”的危害有独特之处:数目众多,防不胜防;危害直接,引发民怨;破坏环境,与虎共生;遇风即长,蝇能成虎。

第一,“拍苍蝇”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老虎”是人民群众的心头大患。“苍蝇”是人民群众的切肤之痛。在腐败问题上,大和小都是相对的。领导眼里的“苍蝇”,就是群众面前的“老虎”。

第二,“拍苍蝇”是从源头上遏制“老虎”的产生。“老虎”不是凭空出现,而是遇到歪风邪气,“苍蝇”长大成虎。拍死一只今天的“苍蝇”,就是杜绝一只明天的“老虎”。

第三,“拍苍蝇”是从生态环境上斩断腐败生物链。“老虎”是“苍蝇”的保护伞,“苍蝇”是“老虎”的空降兵。“苍蝇”横飞影响政府形象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它破坏了政治生态,形成了肮脏污秽的大染缸,让人闻之生厌又望之生畏。

老虎会吃人,危害大。苍蝇传染疾病,也会导致生命危险。同样是上述人民网的热点调查,“干部作风”排名第五。结合“反腐倡廉”排名第二的情况来看,已经充分说明“拍苍蝇”的挑战不亚于“打老虎”。在此,我们建议,要全面铲除人民群众身边腐败,让群众看见正义。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制度。八项规定颁布以后,各级领导视为高压线,不敢轻举妄动。说明制度很管用。但是这样的制度太少,如收礼物、用公车等,应该有非常清晰具体的规定和处罚办法。制度越具体,威力就越大。同时,要加大对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力度,不仅利剑高悬,而且依法执行,甚至从严执法,形成按章办事的良好氛围。比如酒驾,一度是老大难的安全问题,自从执行了扣驾照、拘留15天规定之后,效果就立竿见影。

二是强化监督。科技发展,为群众提供了网络、报刊、信件等多种监督方法,但监督形式无非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其实一直都有,只是存在严厉还是宽松、动真格还是做样子、抓抓放放还是持之以恒的不同。有时甚至是“上梁”不正又缺乏校正,如纪委这根“上梁”,谁来监督、校正?因此,我们特别需要第二种,也就是自下而上的监督。为了克服中国文化中浓郁“人情味”的副作用,我们要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力量,探索第三方参与的监督机制,如企业里的工会、大学里的教授委员会,同时,中小学的招生委员会可以由学校、家长和社区代表共同组成,重大工程招标由专家委员会或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等,让人民成为无时不在的“巡视组”,把所有机构变成群众参与的“中纪委”。腐败最怕阳光,最好的监督就是公开。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和保障,意见就能及时反映,就能最大程度地防范腐败。所以,群众监督不仅能成为“拍苍蝇”的“网拍”,还能成为预防身边腐败的“防火墙”。

三是道德建设。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身边有“苍蝇”甚至“老虎”,而是这样的氛围,激活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本来沉睡着的“苍蝇”甚至“老虎”。比如普遍存在的行业腐败问题,就是因为所有行业都在把自己的权力无限扩大,都想着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都不想认真用制度限制自己,而是想抓住机会,让心中的“苍蝇”有机会飞舞。现在,一个守门人都可能利用看门的权力来谋取私利,每一个行业都可能有潜规则来满足私欲,如果仅仅靠单一的笼子来关权力,已经不可能真正关住。所以,必须加强人文重建和道德重建,让每个人铲除自己内心的“苍蝇”,最起码也为自己编织一张细密的网,把心里的“苍蝇”关在网里,这才是根治腐败之道。这个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否则重建就会寸步难行。

“打老虎”要魄力要勇气,“拍苍蝇”要耐力要坚持。“打虎”莫忘“拍蝇”,我们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用反腐的实际成效真正取信于民,让反腐工作更加全面有效地深入推进。endprint

猜你喜欢
苍蝇老虎腐败
躲描猫的大老虎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老虎变成猫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打自己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