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系统阐述

2014-05-08 09:14倪红燕
政工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专政列宁共产主义

·经典导读·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系统阐述

《国家与革命》是一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重要著作,是列宁根据当时无产阶级斗争的迫切需要而写的。

这部著作写于1917年8—9月,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1918年正式出版发行。列宁在“初版序言”的开篇就指出,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不仅把沉重的军事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而且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更加激化,促使广大劳动群众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风潮。俄国无产阶级更是走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前列。1917年3月(俄历2月),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取得了二月革命的胜利。帝国主义战争也加速了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进一步加剧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

随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机的逐步成熟,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无产阶级政党面前。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如何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

《国家与革命》由两篇序言、一篇跋和正文六章组成。

1.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列宁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观点,阐述了国家与阶级的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军队、监狱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只要阶级存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必然存在。

2.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马克思把专政和民主这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说明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质上是“少数人的即只是有产阶级的、只是富人的民主制度”,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无产阶级民主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变为无产阶级民主,要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因此,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3.论述了无产阶级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列宁认为,民主共和国是走向无产阶级专政的捷径。因为这样的共和国虽然丝毫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消除阶级斗争,但它和君主专制国家相比,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民主共和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胜利,它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斗争,最终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充分肯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总结:一方面,无产阶级在获得统治时,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而是应当铲除那些一直被用来反对它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新产生的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腐化变质,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再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

到了不需要国家的时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阶级消灭了,没有任何必要对任何人使用暴力了,国家也就消亡了。这时的民主就成为完全的民主,因而成为人们自觉的习惯,民主也就消亡了。

4.阐述了共产主义发展与国家消亡。列宁阐释了马克思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根据。马克思并不是凭空臆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其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详细考察基础之上的。一方面,资本主义产生了社会化的大生产,也造成了资本主义所无法摆脱的致命性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还给资产阶级造就了对立面,即无产阶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在客观上提出摆脱私人占有制度,实现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而无产阶级则充当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

根据马克思对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析,列宁指出,被马克思称之为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了劳动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但这种平等仍“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虽然那种“对某一部分居民进行有系统的斗争”,即阶级斗争已不再需要,但还存在着“个别人捣乱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还需要“国家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

列宁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旧式分工的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消灭、个人的全面发展、按需分配的实行等,使人们可以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并已经十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而不必要有国家的强制,国家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从而开始消亡。正是在此意义上,列宁认为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国家与革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早在1918年,蔡和森到法国巴黎勤工俭学时,曾翻译了《国家与革命》的重要章节。1920年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一些共产主义小组开始阅读和宣传《国家与革命》。1921年9月,党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该社成立后,就确定出版《国家与革命》等14种列宁著作。大革命失败以后,仅上海地区就出版列宁著作近30种,其中包括《国家与革命》。1943年8月,中共中央规定高级干部必须学习5本马列原著,其中就有《国家与革命》。1949年2月,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全党的政治理论水平,党中央重新选编了一套干部必读书目,由毛泽东审批送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这套必读书目共计12种,包括《国家与革命》等经典著作。1963年5月,中央宣传部选定了30本供干部学习的马列著作,其中就有《国家与革命》等列宁著作共11种。

今天重温《国家与革命》,要深刻领会列宁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过一些重要观点,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周详的理论。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同时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他在十月革命后曾提出社会主义初始的“中间性阶段”的思想,后来又提出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尽管他的这些思想是原则性的、初步的,但仍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学习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列宁在著作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需要国家,以便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上来,不止一次地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只是对敌对分子使用暴力,还在于无产阶级代表着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劳动组织,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列宁看来,民主与专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并一再强调了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性。学习《国家与革命》,就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倪红燕据《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整理)

猜你喜欢
专政列宁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浅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