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做人的道理将成为世界公民的共通语言

2014-05-08 09:14杜维明
政工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共通人文主义儒家

☉杜维明

·朝夕闻道·

儒家做人的道理将成为世界公民的共通语言

☉杜维明

损人损己、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这三种人是社会的败类,必须绳之以法。利己而不损人的人,也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扩大自己利益的“经济人”,不必鼓励,但也无须谴责。在基本安全和起码生活获得保障的前提之下,应该提倡“推己及人”的仁道,也就是利己利人的共存共生之道。凡是人都可以行仁,“我欲仁斯仁至矣”,可是要想达到体现仁德的极致,孔子也坦然表示“岂敢”!因此,颜渊“三月不违仁”,在孔门中便是唯一能够体现好学精神的高弟。在本体论的层面,人人皆可行仁,但在存在论的世界里,即使孔子,也没有达到行仁的极致,而且必须永远在战战兢兢地“反躬自省”,在事上磨练直到死而后已。曾子以“任重道远”形容的,不仅是弘毅之士的气象,也是每一个儒生都必须“体之于身”的志向。我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指的不是圣王的效验,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分事皆有超乎私人范围的公共意义。任何一个人,或大或小,都是天下整体仁德的添加者或减损者。孔子提醒我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人类总体的公善做出贡献。“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尚书·太甲中》)的警告,可以用在个人身上,也可以用在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全体上。

儒家做人的道理,通过文明对话,已经和世界各种精神传统结盟,成为21世纪超越“凡俗人文主义”的世界公民的共通语言。儒家式的基督徒即是关切政治、参与社会、重视文化和尊重其他宗教的信徒。儒家式的佛教徒即是崇尚人间佛教或人间净土的佛门弟子。明清时代有自称“回儒”的伊斯兰教徒,如王岱舆和刘智。当今儒家式的穆斯林或许可以说是“儒回”。近年来我也接触到认同儒家的犹太教徒和印度教徒。这些在儒家传统中获得启迪的人,都认同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面对人类存活问题的挑战,除了自己特殊的信仰语言之外,还必须发展世界公民的语言。表面上,目前只有现代西方的启蒙运动能提供这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体系。不过,半个世纪以来欧美的前沿思想,如女性主义、生态意识、文化多样性、宗教多元性及社群伦理,都对启蒙心态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如何超越人类的自我膨胀、工具理性的冷酷、浮士德欲望的宰制、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欧洲中心、男权中心和占有性利己主义的霸道,已成为西方最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德性伦理、角色伦理、责任伦理、社群伦理和关怀伦理在哲学界大行其道,肯定“身体”(包括肉体和情欲)的价值、敬重“地方知识”和关爱地球已成为先进知识人的共识。这都指向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种崭新的人文主义呼之欲出。

作为精神性人文主义的儒家,提出了每一个有良知理性的知识人都必须关注的四大议题:一,个人的身体、心知、灵觉与神明如何融会贯通;二,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形成健康的互动;三,人类和自然如何取得持久的和谐;四,人心与天道如何相辅相成。我集40年在国际学坛和数十位不同轴心文明的哲学家、精神领袖的对话经验,期待也坚信“思孟心学”所体现的仁道必能扬弃启蒙心态所突出的凡俗的人文主义,而成为人类21世纪探究和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参照。

[作者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研究教授,国际哲学学会名誉院士(代表中国),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倪红燕根据杜维明《儒家人文精神的普世价值》一文整理)

猜你喜欢
共通人文主义儒家
“共通”与“差异”:汉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美学阐释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音效在动画影视创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