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室基坑管涌处理方案的研究

2014-05-09 08:25
交通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闸室滤料压浆

崔 超

(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 青岛 266032)

船闸工程基坑开挖普遍较深,且船闸工程一般紧邻河岸,工程地质含水量丰富,地下水位一般较高,对基坑止水、降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管涌是船闸基坑开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管涌的发生对于船闸基坑及周边建筑物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对管涌的处理必须要快,不能使管涌事态发展严重。本文对发生在基坑中间位置的某处管涌的发生经过、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处理过程进行阐述,旨在对此类管涌处理提供一些思路。

1 管涌发生及处理经过

2012年2月11日,项目部按照施工计划开挖完成7号闸室基坑,此次开挖深度为-2.5~-5.6 m。2012年2月12日07:00在6号基坑与7号基坑分缝间发现涌水,根据观察,涌水含灰黑色泥沙,涌水量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出水点具体位置见图1。

图1 降水井平面布置图

项目部发现涌水后,及时通知了监理部及工程办,因12日天气持续降雨,暂时调遣挖掘机到现场填筑围堰,避免涌水浸泡基坑,围堰内下放水泵进行抽排水。2月13日早,管涌部位涌水量稳定,涌水部位扩大为直径约2 m,深度约5 m的沉陷孔洞,经过与设计院等4方共同商定,提出了以下处理方案:首先在管涌位置开挖,保证管涌出水点在开挖坑底中间位置,管涌部位全部用碎石+砂拌和后回填[1],顶部放置油桶作为过滤箱,油桶周边全部打孔,外部包裹目布,过滤箱内放水泵将过滤后清水抽出。过滤清水并观测稳定后,用钢管引至底板外侧井管内。外侧井管采用直径300 mm的波纹管,管壁打孔包裹目布,底部采用土工布封底,四周填充碎石沙滤料。横向直径160 mm的钢管埋设完成以后,顶部全部用封底混凝土浇筑。待闸室底板封绞结束且墙后回填到位后,井内停止抽水,待内外水压平衡不再涌水,边侧降水井进行回填及压浆处理,对底板中间预埋钢管进行压浆处理

2月13日按照方案将过滤箱安装完成并顺利抽水,2 d后水质清澈,项目部连续对管涌部位进行观测,至3月7日管涌部位涌水均清澈,水量稳定,涌水量约为20 m3/h,滤料未下陷。3月7日按照既定方案,开挖沟槽下放钢管,将水引至底板外侧,并对7号底板进行了封底。

此后继续每天对管涌涌水进行观测,前期涌水一直稳定,3月底管涌部位水质突然变浑浊,项目部将引水水泵自-8.0 m提高至-6.5 m后水质变化不大,为此于4月1日将管涌部位混凝土凿除并重新开挖补充碎石,并按照设计院要求在7号闸室底板南北侧及下闸首部位共打设5口底标高为-20.0 m的深井进行降水。经过处理后水质清澈,涌水稳定。

4月17日水质再次突然变浑浊,分析原因可能与4月16日晚降水井线路故障导致基坑北侧8口降水井水泵烧坏而停抽有关。根据4月18日管涌处理专题会议要求,项目部对现场降水井线路进行重新梳理,并按要求配备了充足的备用降水设备,保证降水的连续性。同时对管涌部位滤料进行换填,并再次补打深水井,要求滤料中提高砂含量,并且于4月19日对滤料下挖2 m全部进行了换填,并于4月25日在7号底板南北侧补打3口-20.0 m深井进行降水。降水井连续降水后,根据观测,涌水量明显减少,用水量约为13.5 m3/h,但未能持续减少,并且由于滤料砂含量太高,管涌部位涌水无法自滤料中涌出,大部分从滤料和泥土接缝处涌出,并且涌水一直未能滤清,涌水部位滤料持续下沉。为此,项目部于4月29日对滤料再次进行换填(全部用小石子进行换填),至5月2日,水质逐渐清澈,涌水稳定,滤料稳定未下沉。

2 管涌原因分析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2],本工程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与空隙性承压水。

场地地表Ⓐ、②层由于存在裂隙、孔隙、孔洞,透水、含水,构成场地上层滞水含水层。⑥、⑧层粘土局部分布,⑤、⑦层粉土与⑨层粉砂互相连通,⑤层室内垂直向渗透系数K=1.9×10-5c m/s~2.4×10-4c m/s;⑦层室内垂直向渗透系数K=1.5×10-5c m/s~7.2×10-4c m/s;⑨层室内垂直向渗透系数K=1.2×10-5c m/s~9.7×10-4c m/s;为弱~中等透水性;⑤、⑦、⑨层共同构成了场地的第一承压含水层(微承压)。上覆②层~④层粘性土室内垂直向渗透系数K=1.1×10-5c m/s~3.6×10-8c m/s;为微~极微透水性,构成其隔水顶板。⑩层粉质粘土室内垂直向渗透系数K=1.2×10-8c m/s~7.8×10-8c m/s;为极微透水性,构成其隔水底板。根据地质勘探,场地承压水位为1.93 m。

根据设计图纸,闸室基坑开挖标高为-5.9 m,处于⑤层土内,其下层⑦及⑨层均含有微承压水,特别是⑨层含水层,含水层厚度大,且为粉砂土,如果⑤、⑦层内有小空隙与⑨层相通,极易出现管涌现象,且管涌前期涌出土的颜色为灰黑色粉砂土,根据地质报告,⑤、⑦层为灰黄色,只有⑨层土含有灰色粉砂。并且在基坑开挖及处理管涌开挖过程中,在管涌部位挖出木桩,推测此处原先就存在涌水通道,因此此次管涌极有可能为自⑨层土内沿原有涌水通道涌出的承压水。

3 后期处理方案

3.1 底板施工计划

根据现场安排,计划先施工8,9号底板后,再施工7号底板,最后施工10号底板,7号底板作为倒数第2块施工。

3.2 管涌混凝土封堵方案

管涌部位已经用级配碎石拌和后回填,在顶部放置油桶作为过滤箱,油桶周边全部打孔,外部包裹目布,过滤箱内放水泵将过滤后清水抽出。过滤清水并观测稳定后,用钢管引至底板外侧井管内。在底板施工前,若管涌部位出清水无变化,则对管涌部位进行封底,在挖开区域均采用30 c m的C20混凝土封底。

3.3 降水井的处理

在管涌两侧有5口深井,其中9号、补1号、补2号位于北侧,27号、补3号位于南侧,深井底标高为-20 m,经过持续降水,管涌中出的明水数量较初期有明显减少,但未能继续减少。现在9号深井中有泥砂抽出,暂不进行抽水,观察稳定后再行处理。其他深井及降水井进行持续抽水,以保证地下水位的降低,抽水时间持续到底板宽缝施工完成。

项目部对抽水线路进行专项铺设,北侧500 k VA变压器总线路与船闸发电机进行联接,南侧总线路与315 k VA变压器进行联接,保证停电后0.5 h内可实现2个变压器之间的交互送电,以确保地下降水的进行。在停电期间,在深水降水开始工作抽水之前,引水管中的水泵也不抽水,以减少地下水的水力梯度,以免扰动管涌通道中的泥砂平衡。

3.4 最终处理方案

待闸室7号底板浇筑完成,将两侧土方回填到-3.65 m后,将引出管中的水泵暂停抽水,观测依靠管涌自身水头上升能否达到内外平衡,如不再涌水,则停止引水管中的水泵抽水,并根据情况利用闸室底板预留钢管对管涌处进行压浆封堵。如仍有少量涌水,则设置小功率水泵抽除自溢的水体,并加高引水井高度,水泵上提,观测涌水是否减小,并加快6,7号一层廊道施工速度,待廊道完成后,将土方回填到1.0 m标高后,将水泵停抽,再观测管涌处的水头平衡情况,如不再涌水,即利用预留在闸室中的钢管进行压浆处理。

若7号基坑管涌处封底至底板浇筑期间管涌出现浑水,则将管涌引水水井接高,抽水水泵上提,依靠自身水头减少管涌出水量,另外加快7号底板施工速度,底板浇筑完成后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处理。为避免出现底板施工期间出现问题,管涌部位封底时间尽量延后,缩短自封底至底板浇筑间隔时间,加强7号底板浇筑前降水井管理工作,确保基坑降水稳定,避免管涌部位出现异常。底板浇筑完成后水头达到平衡则尽快进行压浆处理[3]。

3.5 压浆

3.5.1 浆液配置

采用混合纯水泥浆液,即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水泥采用P.O32.5普通硅酸水泥,水灰比为0.6,加入适量水玻璃,含量约为水泥用量的2%,浆液初凝时间控制在1~2 h,具体含量由试验室室内试验确定后现场实施[4]。

3.5.2 施工工序

(1)首先用专用钻机利用底板上预留的钢管孔向下钻孔,钻孔深度为底板底面以下5 m。

(2)利用钻机钻杆由下而上进行压浆,通过高压管将浆液压入注浆管内,此时应配合调节注浆压力、流量,以便浆液顺利压入土体内。注浆压力保持在0.3~0.4 MPa左右,在每一压浆段内灌入一定预估的浆量后(根据《地基处理手册》灌浆溶液总用量Q=K×V×n×1 000=1×15.7×0.44×1 000=6 908 L,根据总量及注浆段高度预估分段注浆量),应停止压浆,待其浆液稳定(一般20 min)后,再把注浆管提起50 c m。再压浆、稳定,拔管至设计标高。压浆时应注意是否冒浆,一旦发现冒浆,应立即停止压浆,待稳定一下,水泥浆初凝后方可再次压浆。

(3)单孔注浆结束后,预留钢管顶部采用圆木塞封堵密实,防止管内浆回喷。3.5.3 质量控制措施

(1)施工期间,认真记录每个注浆孔的注浆压力、注浆时间、水泥用量等参数,并注意底板及其他注浆孔的冒浆情况。

(2)注浆期间,在9号底板上架设测量仪器,对7号底板进行沉降观测,一旦发现底板出现上浮迹象,立即停止注浆,查明原因或减小注浆压力后再进行注浆。

(3)因水泥浆内要掺加水玻璃,水玻璃掺加量应用量杯严格控制用量,水泥浆液要随拌随用,搅拌均匀,不得有结块和有衬垫的浆液待灌。

4 结语

通过以上处理方法可知,对此类基坑底部中间位置管涌的处理,采用过滤引流,后期压浆的处理方式,速度快,方法简便,费用较少,处理效果好,管涌处理过程不影响其他结构物的施工,可为其他类似管涌事故的处理提供参考。

[1]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江苏扬州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宝应船闸工程地质报告[R].扬州:江苏扬州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

[3] 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闸室滤料压浆
重力式衬砌闸室墙的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
中纺院天津滤料公司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复评审
浸渍整理芳纶/PAN预氧化纤维滤料性能
帕德玛大桥引桥粉细砂地层钻孔桩化学浆护壁成孔及桩端桩侧压浆技术
对滤池的滤料有何要求?
闸室桩基处理后水平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提高值的估算范围研究
箱梁预制压浆封锚施工技术在桥梁中的应用
基于ANSYS的水闸闸室结构分析
冷等离子体处理改善涤纶滤料抗静电性能
后压浆桩基施工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