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教师优游于水

2014-05-10 10:07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团委副书记倪连娜
天津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意义课堂教师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团委副书记 倪连娜

阅读,让教师优游于水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团委副书记 倪连娜

教师,这一职业刚刚从纷繁芜杂的各类行当中分离出来就被打上了“阅读”的印记,没有阅读的教师不称其为教师,没有阅读的教育不称其为教育。

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这些人类思想的巨擘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从事过“教师”这一职业,可见,教师是先知先觉者。那么他们的“先”是从哪里来的呢?阅读,是阅读给了他们智慧,教师是鱼,知识便是水,让鱼优游于水的便是阅读。

而今,教师不阅读、即使阅读也只读专业书的现象却很有普遍性。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无暇阅读,表现出坐不住、读不精、思不深的弊端。就实质而言,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目光愈发短浅,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事情,只为学生分数“奠基”,人生的基础则停留在了漂亮的口号上;教师的眼睛为世俗所蒙,为利益所驱,只把阅读当成了差事,而缺乏内心的主动需要。教师,不是社会一般群体,一个人不阅读,最大的危害是他自己无知,而一名教师不阅读,必然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素质严重下降,进而使整个社会人文水准严重下降。

要阅读,阅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因而许多学校都喊出了“建设书香校园”的目标,其实要打造“书香校园”非得先培养“书香教师”不可,这是绕不过去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最好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可见教师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使教师的智慧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自由延伸拓展,如同相交的两条直线:一条弥散着历史沉香向无限光明的未来延伸,表现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厚积薄发;另一条接着此地的希冀向不可测的远方拓展,表现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格浸润。从彼处来,到彼处去,此时此地才是阅读存在的终极意义。

阅读——厚积薄发。在知识的纵贯线上,教师有阅读作为坚实的基础,就能在课堂上屡建神功。

首先,阅读让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高效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指点、引导和辅导,教师要以阅读为途径先于学生专门学习,如此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他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学习导向引航。笔者在一次异地授课大赛中,要完成《我有一个梦想》的课例。导入阶段,学生不是预设的状态而是问老师早晨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的学校,于是笔者巧妙地回答说:“我是‘坐’着梦来的,像所有拥有梦想的人一样。”(播放歌曲)“BEYOND乐队的这首《光辉岁月》是献给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也献给所有为反对种族歧视而奋斗的人的,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也正是这样一位值得歌颂的伟大斗士。在1963年8月28日,他来到了林肯纪念碑下,面对25万人,面对美国讲出了自己的梦想。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板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不懈的斗争精神。”学生异常激动,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收到了超乎想象的课堂效果。

试问,不阅读,不知道《光辉岁月》的创作背景,不了解曼德拉,如何“导”?

其次,阅读让教师抓住知识、能力、智力的契合点。知识孕育智力,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此才能深刻认识到,知识是“教”不尽的,唯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可以自己学知识、主动摄取知识,可以不断地再生知识,才能具备真正本领,而不是成为“两脚书橱”。

阅读让教师从容驾驭课堂。武汉学者韦志成教授认为,课堂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它是实现课堂教学科学管理的根本,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求做到五定:定向、定量、定度、定序、定势。其中定向是指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目标;定量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智能的训练应该有合适的量次控制;定度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定序是指课堂教学的程序;定势是思维定势的积极控制作用。这里看来什么都是“定”的,“定”即是预设,其实课堂上又都在每一处预设点位上有生成的空间,生成的方向、内容却是最需要教师的当机立断。这“立断”的功夫则来源于教师的阅读而生成的智慧。一位教师讲授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设计了对文章第六自然段要点的概括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上下文概括要点,这一段的要点其实蕴含在第七段的首句“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中,但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却集中在了第六段的文字上:“无论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意义扑朔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龙团,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石成金。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起初老师想让学生明白这一段文字要点不是“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而是“阅读与写作要善用联想”。但学生一时不解而迷茫,认为这段就是举了三个例子,于是教师在此抛开预设,让学生研读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分析论证方法,最后学生认识到“比如说‘烟’”一句是在举例子讲概念,“有如月轮,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是在用比喻论证法形象认识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而用苏东坡诗句则是具体分析联想意义的妙处,前两句是铺垫,后一句是文段重点所在,因而概括要点为第七段段首句。如此教师也就把上课的过程由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新为一个生命对话的过程。

高品质的阅读会改变课堂教学这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的效率,而教师的阅读同样会浸润了自己的人格。在道德的伟大空间里,教师有阅读作为养料,就能时时刻刻都在意识形态领域涵养学生。

阅读让教师拥有高尚的审美观。阅读无疑是一扇大门,它向教师敞开了真善美的空间。教师从阅读中得来的审美感受、体验、认知,也会在恰当的时候渐染学生。如讲授《荷塘月色》,对于荷塘描写的语言美领悟起来抽象些,一个有丰厚阅读基础的教师明白艺术是相通的,就可以信笔画一些荷叶荷花,通过视觉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精细形象的语言;又如在研究散文的特征时所涉及的“情与理”“疏与密”“动与静”“大与小”“形与神”“虚与实”完全可以用绘画艺术或音乐艺术来加以诠释;再在甄别传统经典与流行文化时,教师的鲜明的态度都可以表现出教师的高尚的审美情趣。朱永新说:“教育是一种感动。”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将教科书中的感动因素传承给学生,让学生在情中悟理,在理中明是非。

阅读让教师拥有高拔的道德素养。黄秋耘在回忆他的老师闻一多先生时有这样一段话:“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翻开文学史的长卷,像这样的先生,他们的名字永远泛着穿透历史的光芒,这也正是他们高拔的道德修养为他们的生命镀上了永不褪色的光彩。教育家、大师的境界正是阅读滋养的,要做一个平凡的教师,德行要超出一般人,不阅读如何逼近至善至美的境界?又如何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阅读让教师拥有清澈的心灵。阅读是上苍留给每个人、让每个人去发掘自己内心的镐头,它对每个个体而言都同等的锋利和称手。人的心灵就如同被厚壳覆盖的坚果,只有凿开,才能见到香甜的果仁。阅得深,读得透,心灵的外壳就会落下去,脆下去,直到阅读的镐头使其开裂,浓郁的馨香才在心灵中四散开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主动的积极的阅读自然会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因阅读而日渐清澈的心灵也使学生直接受益。

一个国家、民族的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四种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毋庸置疑,只有在理性的土壤中,才能结出这四种精神的果实。倘或教师丧失了先知先觉的地位,离大师越来越遥远,甚而成为了一种混迹普通人群中的职业,本质就是丢了阅读的底色,没了阅读的智慧,那么我们的明天是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阅读从来不只是读书览报的意思,那未免太浅显和单纯;也从来不是只捧着纸质书卷的意思,那未免太保守和狭隘;也从来不是只读文字的意思,那未免太单调和乏味。读书不患寡而患于不长久,让读书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陶行知老先生希望我们教师“博学征知”,因此就要咸甜杂进地读,批判怀疑地读,融会贯通地读,醒目醒心地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应该是锦心绣口,应该是慧眼识珠,闲来读益书,静来阅心灵。蓝天,白云,微风,清水,我们自在优游,岂不“阅”来越好?

推荐书目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

《批判性思维》,[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著,朱素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堂密码》,周彬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社会学》,吴康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谈美书简》,朱光潜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意义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有意义的一天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生之意义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