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象的思考

2014-05-21 23:13
艺术汇 2014年3期
关键词:物象雕塑艺术家

中国雕塑的发展,反映了其自身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形态的转变,自20世纪以来,“当代雕塑”越来越具有它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总体而言,当代雕塑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观念上进行了拓展,但仍保留了雕塑的形态以及基本造型原则;另一种是彻底解构了雕塑的基本造型原则,以“非雕塑”的面貌来呈现。

不论属于哪一种创作倾向,雕塑艺术家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都是在探索同样的一个命题:通过对时代的思考或对当下现实的反思,使其作品中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以完成他们实现主观意志和人文情怀的表达。但由于每个艺术家的生活环境和艺术经验的不同,也必然具有个体的差异。

田世信由民俗到历史性题材的关注,均体现出其作品的现实意义,虽然在技法或形式上都具突破性,但他的创作思维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契机的。隋建国、蔡志松已不再把生命作为抽象的存在来表现,而是追问存在的原因,更强调具体文化环境及历史意义。隋建国重视材料语言和空间语言,不断地寻求自我意识的觉醒,以探寻出更宽阔的艺术发展思路。也有些艺术家早期是运用西方思维模式,之后又回归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我们透过张伟的早期与近期作品的对比便可见一斑。作品的形体是中国物象元素,实则思想是西式结构,而之后的转变与其截然不同,他寻求的是一种本土精神文化的诉求,并将传统哲学融入其中。蔡志松则更是认为艺术家不仅要对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历史沿革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而且对雕塑在当下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应有着清醒的了解。向京和于凡都趋于雕塑的空间性表达和公共性的学术趋向,这种自觉意识在展览现场便能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强调雕塑的空间特性所营造出的氛围,具有现场再造性。雕塑的实体性也使其周围的环境或观者也成为了这种“剧场化”的一部分。而雕塑在这种空间中的不同视觉角度和面积大小的呈现又会产生多种可能性。

当代雕塑艺术更接近于社会问题,能够折射出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主体的心理活动过程。随着艺术本体概念和社会公众意识的拓展,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而当代雕塑艺术在语言样式上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变化,雕塑艺术家们在寻求新的语言形式及艺术风格等方面一直在努力,在艺术多维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一种创造。(撰文:邢佳)

猜你喜欢
物象雕塑艺术家
巨型雕塑
如何与物象相处
我的破烂雕塑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