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 雕塑的创作实践

2014-05-21 16:58
艺术汇 2014年3期
关键词:雕塑家雕塑创作

I ART: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孙振华:关于中国当代雕塑的起点有不同的说法,比较多的人认为应该从1978年、1979年算起,我个人在写作《中国当代雕塑》的时候,是从1979年“星星画展”开始算的。

三十多年来,当代雕塑的发展演进的脉络总体上还是比较清晰的。最初在80年代有个形式革命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从过去比较单一的主题性创作、泥塑、写实的学院传统中走出来,探求个人的语言风格,探索雕塑的多种材料的运用,探索雕塑的形式美,借鉴和学习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一些形式语言和反叛精神。

从90年代初期开始,雕塑开始关注文化问题、社会问题,介入现实的作品开始多起来了。到了90年代中期,当代雕塑开始呈现出一种兴旺的景象,例如观念雕塑、现成品雕塑、装置艺术、表现世俗生活的雕塑作品开始多起来。

2000年以后,随着图像时代的兴起,以及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影响到雕塑,出现了更加活泼、谐趣、色彩斑斓、与电子游戏、动漫相关的雕塑。同时,一批年轻的雕塑家也开始崛起。现在,我感觉当代雕塑的后发优势开始体现了。

雕塑作为立体的艺术,它的体量和空间感,它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它的一些特点是其它艺术无法替代的,现在许多画家也热衷于做雕塑,这充分说明,一些艺术家感到了二维平面的艺术局限。

I ART: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实践大致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孙振华:总括起来,中国当代雕塑大致上可以分为:观念、人文、批判反思的类型;民族、民间、地方性资源的传承转化类型;形式、语言、材料探索类型;新具象、世俗生活场景的类型;科技、运动、多媒体类型等。当然,这几个类型都还是比较粗略的划分,它们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有交叉和重合。例如隋建国,他在90年代创作的《地罡》系列作品,表面上看起来偏向材料的实验,但是在精神内涵上,又有很强的观念性,石头和钢筋形成的对抗关系,充满了张力,富于象征性。例如像田世信先生,他一直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的利用,他的《王者之尊》系列,充分展现了民族雕塑工艺的魅力,但是,又包含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再例如李占洋创作的都市场景的雕塑,表现的是世俗生活,但是它们也包含了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批判。

I ART:当代雕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否有迹可循?

孙振华:2010年以来,青年雕塑家非常活跃,据我观察,在青年雕塑家的创作中,出现了走向社会、面向未来、回归本体几个动向,这几个动向是代表了未来趋势的。

最近我观察了几个走向社会的个案,例如四川美院雕塑系的焦兴涛带研究生跑到贵州的过去被叫做夜郎国的地方和农民一起做当代艺术;央美雕塑系走到一些废弃的工厂做金属焊接艺术,遍及山西的大同和太原;广州美院学生在大学城周边的农村做公共艺术……所以,现在当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的现场在工厂、农村、基层。

另外,雕塑近年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跟科技的结合,呈现出走向未来的趋势。现在雕塑这个门类不是原来的所谓的三维艺术的概念了,而是跟声光电结合,有声控的雕塑、有光感应雕塑,有3D打印……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对雕塑进行控制,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非常有意思。现在一些青年人的雕塑展览利用高科技来做作品,使雕塑这个学科更加丰富了,有了更多的新的可能。

另一种趋向是雕塑重新关注本体,回到自身,许多年轻雕塑家又回到物质材料上,进行语言形态的研究,有许多是过去中国雕塑所缺失的一些东西,有的是在补课。在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上,在近年的研究生、大学生毕业展上,这类作品比较多。太远的未来,我们很难测,但是这几个方面的动向,我认为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I ART:从整体看来,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显然受到来自西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代雕塑是否还存在本土化特点?是以何种方式存在?

孙振华:中国的现代雕塑和当代雕塑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西式雕塑传入中国,这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开始,所谓纪念碑雕塑、写实主义的主题性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雕塑应该都是从西方来的。至于当代雕塑更是面临着全球化的局面,受到西方影响不用说。但是,我认为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下,它们不断在生成新的传统,生成出新的地方性。

我有一个观点,中国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前的现代雕塑已经成为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它和中国古代雕塑一起并列为“新”、“老”两个传统。我们把新传统雕塑拿到世界上去,谁都不会承认它是西方,只会说他是中国的,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庆丰收》谁会说它是西方的?

当代雕塑的“中国性”也正在生成,例如,具象雕塑可以成为当代雕塑的重要部分,占了较大比例;还有,中国人做雕塑讲寄托,哪怕是纯形式探索,它也包含了作者的精神寓意,这些,在我看都是“中国性”。所以,我认为西方影响现在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自身的创造性如何,能不能变成自己的?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雕塑家好像逐步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I ART:你认为中国当代雕塑创作是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当然问题也很多,例如,雕塑创作中的条条框框还存在,传统的学院那一套东西很多时候还在阻碍当代雕塑的创作;雕塑创作和雕塑理论、批评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雕塑教学特别是基础教学滞后;雕塑的市场不活跃……这些都是雕塑的问题。

I ART:你如何看待雕塑艺术创作中个体性与公共性的问题?

孙振华:雕塑创作中的个体性和公共性的关系问题过去是一对很尖锐的矛盾,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主要表现在,许多城市公共空间开始接纳当代艺术,开始允许个性比较强的雕塑作品进入公共空间;另外,雕塑家也在调整自己,在公众趣味和个人趣味之间寻找平衡点,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个人创作和“菜雕”(城市雕塑)对立起来,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像中国雕塑学会在芜湖做了三期雕塑公园,大部分作品都是雕塑家的个人创作,而不是“行活”,这些作品同样受到了好的社会效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雕塑家和公众之间就达到了一种无差别的境界,相互的矛盾一直存在的,随着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差距如果不断缩小,就是好事。(采访/编辑:王薇)

猜你喜欢
雕塑家雕塑创作
巨型雕塑
Jazz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雕塑家
创作失败
自然雕塑
关于《翔》的创作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