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公共雕塑引导观众进入对话性阅读的语境

2014-05-21 19:49
艺术汇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共性恐龙当代艺术

公共雕塑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性”,源于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研究,“公共性”可理解成为人们自由交流和开放性对话的过程,是一种表达意见的公共权利的机制。政治家汉娜·阿伦特更是形象地将“公共性”形容成是一张桌子,这种桌子是既能将人们分离,同时又能将人们联系起来的领域。这又表明一个概念,也就是“公共性”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间的一种张力性的关系或界限。在“公共”里面,强制性和统一性将不复存在,它是保存着个人、种族、信仰和文化差异的场所,没有这些,公共性将不复存在。

而公共雕塑,从词面含义上来说是指非私人、机构领域内的雕塑,它建立在公共空间,但这又囊括了服务国家、政治、宗教的一系列雕塑等,这种公共雕塑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放弃了雕塑家主体的经验,导致了“公共性”的丧失。中国的公共雕塑概念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之前,传统的公共雕塑一直没有逃离纪念、宣教等为权利机构或者利益集团服务的特性,这与国家体制以及传统环境有直接关系,这一系列的公共雕塑,除了占据公共空间以外,并不具备“公共性”,更不能成为当代艺术。

直到当代艺术大环境地降临,艺术回到了人类当初需要艺术的原点。个人观念、观点、理念重新引领了艺术,公共雕塑也因环境和艺术家的努力出现在了公众面前,各种公共雕塑展也与人们如期将至。这个期间内,国内各种艺术场所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吸纳了一些优秀的雕塑、装置等艺术家的参与。这类艺术区提供了一个在文化差异的语境中确保不同文化成员之间自由交流的平等权利和可能性,也强调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自由与这种自由的公共传达和交流之间的平衡关系。

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为文化语境所制作的作品的介入,是为艺术区开辟新空间的象征。在798艺术区,如隋建国、黄永砯、郑国谷、王广义、沈远等。他们的作品不仅成为了798艺术区的焦点,也将空间的视觉进行了调节,为艺术区提供了“空间性”和“人文性”。更重要的一点,他们将当代艺术,给予了“公共”,将个人的观念、对社会的认知和观点以及个人的思想,也传播给了“公共”,同时还引导了观众进入了平等对话性阅读的语境中去思索艺术带来的意义。

公共视野内“雕塑”的公共性

去过798的人,几乎都曾与隋建国的作品擦肩而过,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门外陈列的红色铁笼中的恐龙这一巨型雕塑,便是隋建国的代表作之一——《中国制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收藏)。恐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我们从《侏罗纪公园》的印象里,会想起这个已灭绝的巨型动物,一直带有着浓郁的西方特色。隋建国的巨型红色恐龙上面刻着“make in china”。“中国制造”是一个玻璃钢雕塑作品,玻璃钢是一种现代雕塑常用的材料,学名叫作纤维增强塑料,是用玻璃纤维加上玻璃布、带、毡、纱这些增强材料组成。它的强度相当于钢材,又有玻璃的成分,所以被称为玻璃钢。制作的方法一般是先做成泥的模型或石膏模型,然后刷上玻璃钢,合一起打磨。而通过这种材质制作的具有强大力量象征的恐龙,却被关在了中国制造的笼子里,这里面引起了大家很多的思考,有人会想到这是艺术家擒住了具有侵害性的动物,实则里面蕴含了一个特殊的意义——这个恐龙的原形是讲中国代工的国外恐龙玩具,隋建国将它放大了N倍,将中国是世界大工厂的一个现象的表现了出来,而中国大工厂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个社会的问题。

《唯物主义者》是王广义2003年的雕塑作品,这个铸铁、锈迹斑斑的工农形象,浓眉大眼、踌躇满志,他好像是刚刚得到某种指示,又似乎刚刚领悟一个新方向的......当时王广义的创作刚刚进入了某种新的维度,在“唯物主义者”中,他以旧式意识形态时代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品呈现物质世界、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等记忆对我们社会心理的影响的持续。在王广义看来,他的艺术是在寻找一种相对立的东西,冷战思维和他的想法正好吻合。冷战思维构成了他对世界和艺术的看法。比如,我们会假想出敌人,这个敌人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的敌人也将我们假想为他们的敌人,这个世界的魅力就在于此,在于这种对立的美,和有对立的东西存在。他用一种“斗争”的心态,恰当的形容出人们“争斗”之心,在这当中,“唯物”也服务了这种心理。

沈远的《天梯》同时也是步入798艺术区难以让人忘掉的一件雕塑作品,“天梯”这个装置由两个未完成的建筑构成,它们既像在建设中,又像一片永远无法完工的烂尾楼,在这两个一高一矮的建筑之间有个正在慢速运转的旋梯,它如钻头般的不断回旋,类似一个无限生长的生命体,仿佛要穿透这两个钢筋混凝土的骨架,不断攀升。每次路过,都会感觉它将要启动或者预示某种“开始”,它蕴藏着一种力量,但似乎有些无处释放,旁边的两处未完成的建筑始终还是原样,它在做什么可能尼采的话最能代表——“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终点”。这个永远不断攀升的旋梯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的隐喻——也许我们不断挣扎向上的结果恰恰是这永远无法完工的烂尾楼?

郑国谷经常将虚拟的世界搬到现实中,他偏爱以日常生活场景为观察对象,巧妙地处理了消费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心游素园》便是他的作品,他用戏剧化的手段解构了信息化爆炸的大众文化,利用“文字园林”,尝试用相反的角度让人们去思考,使得观者在发现了作品表面下所隐藏的暗喻。

刘韡的雕塑和大型装置等并不注重传统艺术技法的考究,而是追求艺术家内心的思考。他认为,平时看书思考是一个基础,尽管不是为了艺术才如此。当发现生活中某件东西能承载个人思考的东西时,这就是一件作品了。“其实这就是灵感。当然我还要决定这个灵感所得的作品是不是要做,把自己感受到的现实放进去。”理想也是他的创作源泉,为其创作作品提供了可能性。他的雕塑作品《瓷器》企图在视觉转化中亲手用艺术手法把瓷器的各部分组合在一起,并且这也是美学历史的一个宽泛的对话。这样胜于总结或凸显古典和当代的冲突,无论如何,刘韡喜欢用一件单独作品和当代社会中多种方法去做艺术创作和试验。

798艺术区的公共雕塑当中,《蝙蝠计划》无外乎是最大的雕塑艺术品,这是来自当代艺术潮流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家——黄永砯,这部作品复制了2001年美方侦察机在中国南海与中国军机相撞事件中的美国EP-3间谍飞机其中一段20米长的飞机中部和尾部。这部作品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的同时,同时谴责了美国的强权,当然,这个作品在参加展览的时候曾多次惹起“争议”,但它却代表着一个中国人的政治观点,同时也标志了中国的言论“自由”。

类似这样的雕塑作品,在798艺术区当中,每一个角落,只要你用心,都会发现公共雕塑的影子,它不一定是以大来吸引你眼球,但是它却无时无刻在向你传达着一个关于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要从当代艺术的角度看待社会,在798艺术区的公共雕塑足以让你思索出中国的无数现状和问题,这当中当然是美好与丑陋并存,但却没有歌颂或者倾向某一团体的“伪”作品,这些雕塑艺术家的创作,均表达着他们的个人的意志,这也标志着一种言论输出的体现。(撰文:王泽 摄影:曲斌)

猜你喜欢
公共性恐龙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