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青浦

2014-05-25 09:35缩编改编邵家声绘画本作品由上海城市动漫公司提供
连环画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青浦陈云农民

果 陀/缩编 方 芳/改编 邵家声/绘画本作品由上海城市动漫公司提供

1 上海的青浦位于太湖平原东侧。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的故乡就在青浦的练塘镇。明末清初,练塘镇由吴江、元和、青浦三县合辖。1910年,练塘镇划归青浦管辖。1958年,青浦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管辖。

2 1905年6月13日,陈云降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陈云的父亲陈梅堂出身贫寒,母亲廖顺妹乃是外地迁入。夫妻俩靠打短工养活陈星和陈云姐弟俩,一家四口就借住在简陋的闵家小屋中。夫妻俩只有拼命劳作才能养活两个孩子。无奈陈云年幼时,父母就先后去世。

3 幸好外婆将陈云姐弟俩接到舅舅廖文光家同住。廖文光和妻子倪氏都十分疼爱他们。1911年,陈云的外婆也去世了。廖文光此时膝下无子,得了母亲的遗嘱,便将陈云收为嗣子,改名廖陈云。一家人虽不富裕但却和和睦睦。曲折的经历使陈云少年早慧,十分体恤大人的辛苦。

4 1913年,陈云到练塘镇刘敏安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他虚心好学,熟读诗书,毛笔字也写得极为端正。以严厉著称的刘敏安老先生对陈云青睐有加。1914年,陈云升入练塘贻善初等小学。他学习十分刻苦,成绩名列前茅,为人又谦厚诚恳,赢得了老师的器重和同学们的喜爱。

5 陈云初小毕业后,舅舅廖文光认为陈云天资甚佳,不应埋没。半年后,廖文光见得风湿病的妻子身体逐渐养好,加上有亲戚资助,便咬紧牙关,将陈云送入青浦县立乙种商业学校。陈云在这里不仅学习了高小课程,还掌握了珠算、簿记等技能。

6 可是一个多月之后,舅舅因为经济困顿,实在无法继续供陈云读书。陈云不得不再次辍学,回到小饭馆帮工。有一次,练塘镇颜安国民小学校长杜衡伯来廖家饭馆吃饭,他在与陈云交谈中发现这个少年聪明伶俐。杜校长有意考考陈云,让他背《三字经》,陈云竟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7 杜校长起了爱才之心,提出让陈云免费就读颜安小学高小部。陈云十分珍惜这念书的机会,更加勤奋刻苦,连年获得品学兼优奖。此时,课堂内的知识已不能满足陈云的需求,他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

8 在颜安小学学习的时候,进步教师张子谦对陈云影响很大。张老师喜欢给同学们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等近代历史事件。在张老师教导下,强烈的爱国意识深深植根于陈云的脑海之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反帝爱国运动的热潮席卷全国。陈云与同学们组成童子军、救国十人团及宣传队,他们上街游行,号召大家抵制日货。

9 在颜安小学一系列爱国运动中,陈云成为了学生中的核心人物,他的组织才能此时已崭露头角,立志报国的思想更在他心底萌发。1919年5月,陈云从颜安小学顺利毕业。张子谦老师将陈云介绍给自己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弟弟张子宏,由张子宏出面介绍,让陈云到商务印书馆去当学徒工。

10 初到商务印书馆,年仅十四岁的陈云只有柜台那么高,馆内很多部门都拒收他做学徒。张子宏就将陈云留在身边,让他做了发行所文具柜的练习生。学徒首先要学会站柜卖货。眼见陈云身形瘦小,张子宏为他特制了一条木凳,每当站柜时,陈云不慌不忙,站在凳子上弥补身高的不足。他对顾客热情周到,遇到不懂的事情也虚心向前辈请教。

11 很快,陈云就熟悉了业务,活计都能应付自如。老员工们对他刮目相看,愈发喜欢这个肯吃苦耐劳的聪明少年。在商务印书馆期间,陈云勤奋学习。他清晨读书练字,下班后参加英文补习班,晚上又读书到深夜。在进步人士的指点下,陈云来到上海通讯图书馆阅读了《马克思主义浅说》等大量进步书籍,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

12 1925年初,聪慧、勤奋的陈云得到店方赏识,提前一年转为商务印书馆的正式员工。5月,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爆发了。陈云与工友们在共产党党员兼同事沈雁冰等人的带领下,参与了罢市、义卖、募捐、游行等活动。

13 五卅运动后,中共中央决定将商务印书馆作为党发动罢工的重点之一。8月21日,陈云主持召开一百六十八人参加的发行所工人运动积极分子会议。会议产生了罢工临时委员会,二十岁的陈云被推举为委员长。当月,商务印书馆决定裁减员工,商务印书馆党组织决定借此举行工人罢工。

14 罢工斗争是异常复杂艰险的,狡猾的资本家穷尽伎俩要破坏罢工。陈云冷静应对资本家的阴谋,他积极在工人中游走演讲,将工人们紧密团结起来,对抗资本家的挑拨离间、分化拉拢。在大家的一致坚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罢工取得胜利。

15 陈云在罢工斗争中表现出的坚定意志以及出色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商务印书馆党组织的肯定。罢工胜利后,陈云在董亦湘、恽雨棠同志的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

16 然而,上海的局势越来越紧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清算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会议选出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将坚强的、有斗争经验的同志派到各地领导农民起义,陈云也是人选之一。

17 有工友好心劝陈云:“现在局势太危险,你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陈云坚毅而又深沉地对朝夕相处的工友说:“我此去一不做官,二不要钱,三不妥协,只为了要跟反动派坚决斗争到底,求工人的解放。”面对艰险的革命,陈云经常说:“铁窗风味,家常便饭;杀头枪毙,告老还乡。”

18 1927年9月,陈云受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派遣,返回青浦领导农民运动。此时的青浦革命形势不容乐观,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协会也停止运动,大革命时期被赶跑的大地主又卷土重来。陈云回到青浦,先与中共青浦独立支部取得联系,在青浦东乡召开了党员会议。陈云传达了上级指示,与党员们作了工作的初步部署,共同发动农民斗争活动。

19 会议最终确定在青东地区发起农民抗租运动。其内容主要有实施“二五减租”(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农民的措施。可是地主乡绅对这个破坏自身利益的方案极力反对。他们传播谣言,分化农民群体;勾结官府,意图武力抢租。受到地主乡绅的阻挠,东乡抗租运动岌岌可危。有胆小的农民偷偷交租,农民纠察队的士气也有些低落了。

20 陈云为此在东乡观音堂视察农民纠察队,他说道:“‘二五减租’是北伐军规定的方案,如今被国民党反动派推翻。难道我们要向反动派低头吗?”在陈云铿锵有力的话语中,队员们重新鼓足士气。不久,两千多名农民在火烧庙集会游行,揭露大地主盛祖江逼租罪状。与地主勾结的乡长吓得抱头鼠窜,东乡抗租运动取得了新胜利。

21 东乡的抗租浪潮震动了反动派当局,松江驻军出兵镇压农民暴动。陈云不辞辛苦,走遍东乡各个村庄,给农会会员鼓气。东乡农会的坚持促进了东乡的减租运动,并带领着乡亲们开始武力抗租。东乡抗租进行得如火如荼,陈云又到小蒸、练塘地区着手发动农民运动。他住在贫苦农民家中,白天与他们一起辛勤劳作,晚上坐在一块拉家常。

22 陈云经常给农民们讲故事,先说一些大城市的奇闻怪事,再说一些历史故事。评弹锻炼的口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云的故事讲得声情并茂,农民们听得津津有味。越来越多的乡亲赶来听陈云讲故事。陈云见时机成熟,故事的内容就转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上来。陈云结合自己的经历,痛斥地主的剥削、官府的压迫,慢慢地启发乡亲们的觉悟。

23 此时,陈云回家乡的消息不胫而走,有觉悟的乡亲们都觉得主心骨回来了。一个月后,小蒸二十多个村庄建立、恢复了农会,十二名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青浦西乡第一个党支部。陈云、陆铨生、吴志喜等同志深入小蒸群众中做宣传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乡亲们热情高涨,抗租斗争顺利展开。陈云的名气在青浦更响亮了。

24 眼看西乡的农民武装已经建立,陈云与陆铨生、吴志喜等同志商量,决定在一年一度的“十月朝”庙会期间,利用农民们到小蒸祭祀的机会,进行抗租抗息总动员。1927年10月25日,秋高气爽。小蒸镇上人来人往,附近三十多个村庄的乡亲们聚到一起,“十月朝”庙会现场足足有三千多人。

25 只听得一名农会委员高声道:“陈先生来了,请他给大家讲话。”话音刚落,大家把目光都投到了陈云身上。陈云从容不迫,朗声说道:“乡亲们,几千年来,在田里辛勤劳动的都是我们庄稼人,可是粮食大部分落到了地主豪绅手中。我们要减租减息,地主不答应,还要抓人杀头!我们还要继续忍耐下去吗?”

26 听到陈云的话,人群顿时炸开了锅。陈云又接着说:“乡亲们,如今只有抗租抗息才能保住我们的粮食。我们有农会,我们有共产党!只要大家团结起来,打倒地主土豪,就能人人有饭吃,过上好日子。”陈云精彩的演讲在农民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这次动员之后,农民们的思想更为坚定,抗租抗息的热情高涨,暴动前期的思想工作圆满完成。

27 11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成立青浦县委和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部。陈云任政治委员,吴志喜任总指挥。为了满足暴动的武力需求,指挥部在松江制造了一批简易武器。陈云更是亲自回到上海筹款购买正规武器,还运回江苏省委、军委特发的十余支枪。发起暴动的时机日渐成熟。

28 1928年1月3日,陈云得到消息,水警船到小蒸用武力逼租。指挥部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一面派农民武装部队在小蒸西北狙击水警船,一面发动群众造声势。水警没想到前方忽有枪声,立刻调船就跑。就在这时,陈云指挥着乡亲们赶到岸边,高呼道:“打倒土豪劣绅,杀尽大地主。”水警队长和水霸们吓得滚入水中,四下逃散。

29 当天晚上,农民纠察队和上海工人武装小组奇袭黄渡水警队,击毙水警一人,缴枪十二支。他们又在观音堂北张角村抓了大地主张绿琴。一天之内,东西二乡,两件大事轰轰烈烈揭开了小蒸、枫泾地区农民暴动的序幕。

30 袭击水警船后,陈云与吴志喜将农民军与农运骨干转移到枫泾附近农村休整。不想,地主汪倾千勾结水警大肆报复,到农会骨干家中抢物打人。其他地主也联合起来威胁农民家属,气焰嚣张至极。

31 这些地头蛇决不能姑息!1月5日晚,陈云指示农民军从西河山浜出发,越过沪杭铁路,来到小蒸,处决汪氏兄弟。几天后又在枫泾惩处了五个恶霸。农民军声威大震,“共产党,扒平王,财主人,泪汪汪,一夜打死七只狼”的歌谣很快被流传开来。地主豪绅闻风丧胆,纷纷避走上海等地。

32 农民军缴获各地团防局枪支三四十支,还把没收的银元、财产分给贫苦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农会的积极性。

33 转眼年关将至,陈云料到地主豪绅会回乡过年,决定趁此机会举行枫泾暴动。他设法从上海运来一批枪支弹药,农民军的武装力量更为强大了。枫泾自卫团得知农民军要攻打枫泾的消息,急忙请求在浙江嘉兴驻防的二十六军前来增援,攻打农民军。

34 1月19日凌晨,敌人沿沪杭铁路搜捕,一队从水路直扑林家浜、蒋家浜,合围农民军。农民军寡不敌众,小蒸、枫泾暴动失败了。但是,这次暴动是在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上海、江苏地区高举反抗的旗帜,打击地主恶霸与国民党反动军阀。暴动激发了农民们反抗的斗志,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

35 反动当局疯狂搜捕陈云等人。陈云临危不惧,化名陈亨在江浙沪地区继续开展工作。1929年,陈云又领导了奉贤农民暴动。之后,他还担任了中共江苏省委沪宁路巡视员、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1930年9月,陈云作为江苏省的代表之一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并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从此进入中央领导层,时年二十五岁。

36 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上海的中央机关险遭灭顶之灾。在危机时刻,陈云承担起了领导中央特科的使命。陈云除了调整内部组织外,还建立了新生印刷所和裕大南货店两个秘密掩护机构,完成了多项上海特科任务,营救了不少同志战友。

37 1933年初,陈云奉命离开上海,离开了家乡青浦,远行至江西中央苏区。这一走就是数年,他踏上长征路,接管沈阳……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陈云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他平息金融风潮,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肩负全国财经领导工作重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38 陈云领导、管理财经工作历来注重调查研究。为此,陈云经常奔赴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其中就有他的家乡青浦。1955年1月17日,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在建国后第一次回到青浦,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执行情况。来到青浦,陈云看见家乡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脸上不由露出几分欣慰的笑容。

39 陈云重回家乡青浦,他亲切地用家乡话和父老乡亲打招呼,还坚持不搞特殊化,住到了老战友陆铨生在青浦的家中。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陈云知道1954年青浦大涝,农田受灾,农税过重的情况后,表示白水交粮不合理。在陈云与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下,经有关部门核实批准,返还多交公粮,帮助青浦乡亲们度过了灾年。

40 1955年5月17日,陈云再回青浦调研。这一次,他通过多次召开座谈会,采用细比较、精算账的科学方法掌握了翔实的粮食数据。陈云发现,国家向农民征购粮食过多,农村存在着盲目囤积粮食的问题,不少真正缺粮的农民反而得不到粮食供给。

4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云深思熟虑后提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必须坚持的,政府部门应根据各地实际产量明确估产。陈云还拟定了返还“过头粮”的措施,明显改善了农民缺粮问题,打消了农民们对粮食统购统销的疑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2 回京后,陈云向中央提出了对农村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等建议。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实行“三定”政策,这一政策比较好地解决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农村出现的各种难题,得到了农民们的欢迎。

43 陈云关心的不仅仅是家乡青浦农业的发展,他还关注着乡亲们的身体健康。1957年3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第三次回到青浦调研,正是因为可怕的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20世纪50年代,全国血吸虫病流行。青浦是全国十个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县之一,很多群众得了血吸虫病,饱受折磨。

44 陈云一回到青浦,就马不停蹄地到血防站看望血吸虫晚期病人。陈云见到患病农民蔡银瑞卧倒在床,忙上前握住蔡银瑞的双手,沉声安慰他好好养病。离开血防站,陈云步行至城北乡仓元农业生产合作社,观看水煤气灭螺。陈云叮嘱灭螺人员不能徒手抓取钉螺,以防感染,又百般交代县领导:“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一定要做好。”

45 1958年,青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进展,青浦县委写信向陈云汇报。陈云收到信后立即回信:“我非常高兴看到来信所说的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和你们决心实现亩产两千斤的情况。希望你们继续努力。”陈云的关爱让家乡人民十分感动。1983年,青浦县终于全面消灭血吸虫病,在全国十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中首先完成任务。

46 1961年,国家经济处于极度困难时期。在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下,全国兴起调查研究之风。为了进一步调查、制定农村经济政策,6月27日,陈云第四次赶回青浦调研。这也是陈云在青浦调研时间最长的一次。出发前,陈云还交代各位同志:一定要认真阅读汇报材料,积极向群众了解情况。调查完毕后,应将重大问题整理成书面文件上报中央。

47 陈云调研的目的地是青浦小蒸。一到小蒸,陈云顾不上旅途劳累,便开始工作。陈云就公养猪等十个方面的问题举行了十次专题座谈会。农民们听说陈云回家乡了,非常高兴。每一次专题座谈会上,农民们都会讲出这些年农村发生的真实情况。陈云首先了解到群众的想法,然后才与公社党委讨论、交换意见。

48 为了获取真实详细的资料,他找来两位熟识的老农,与他们促膝长谈。老农告诉陈云,插秧的质量与粮食减产有很大关系,为了激起农户们的生产动力,最好能“包产到户”。这个建议引起了陈云的重视。经过十五天的精细调研,陈云就养猪等问题,给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三个专题的调查报告。

49 1962年7月,陈云结合各地的调研与农村试验田的情况,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建议。这个建议在当时十分大胆,有人建议陈云慎重考虑。陈云慨然道:“我担负着全国经济工作的领导任务,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此时既然看准了,找到了办法,提与不提,变与不变,关系到党的声誉,关系到人心向背!”

50 陈云四回青浦调研,贯穿的主线是农业粮食问题。他在调研谈话与文章中多次提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是要解决粮食问题。“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陈云的青浦调研以小见大,心系的是整个国家农业发展的方向。

51 无论何时,陈云心中都怀有对家乡的一份思念,他没有忘记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每次来上海视察工作,陈云都会抽空看望老战友,有时工作实在繁忙,就让秘书把老战友们接来谈谈心。陈云晚年行动不便,仍不忘委托秘书为老战友带去他的关心与问候。

52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得知老战友陆铨生为了革命事业,自1937年后就与家里断了音信,他的孩子陆恺悌在青浦因家计艰难一度辍学。陈云便将陆恺悌接到北京念书,对他关怀备至。在陈云写给陆恺悌的一封信中,还详细地提到当年小蒸暴动时,陆家是武装暴动的指挥所,陆恺悌的祖父陆少泉无偿提供吃住,支持陈云的革命斗争。

53 暴动失败后,陆家到上海避难,依旧为陈云提供支持。陆少泉很有气节,即使在困境中,也毫不放弃,坚信革命终究会胜利。信中不但有陈云对陆家人的感念,还有对陆恺悌的殷殷教导。陈云在信中这样写道:“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这一点你们要切记切记。要记得真正的革命功臣是全国老百姓。”

54 陈云的书法颇有功力,来求字的人越来越多。陈云对写字题词十分慎重,从不轻易赠人墨宝。然而,对于牺牲的烈士、故去的战友,陈云毫不犹豫地挥毫泼墨。1984年8月,陈云为小蒸、枫泾农民武装暴动牺牲的吴志喜、陆龙飞和顾桂龙题词,以此寄托浓浓的哀思。

55 直至晚年,身体行动不便,陈云依旧关心着家乡的发展。1993年5月25日,青浦县、练塘镇的干部应陈云邀请至其上海下塌处汇报工作。当陈云知道青浦当年经济发展迅速,被誉为上海市郊的“新科状元”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56 在高兴之余,陈云叮嘱家乡的干部“一定要讲实话、办实事”,“把农业抓好”。第二天,他又让秘书打电话给练塘镇领导说:“一定要把教育抓好。”陈云生前就提到过自己在青浦的故居不应保留。他交代:“老家的房子不要空着,更不要布置起来让人参观,要让居民搬进去住,把它利用起来。”练塘镇政府依照陈云指示将他的故居改成了街道办事处。

57 1995年4月10日,陈云同志在北京逝世。家乡人民怀着对陈云的深厚感情,要求筹建陈云纪念馆的呼声此起彼伏。在青浦县政协会议和县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也一次次提出:修复陈云故居,建立陈云同志革命事迹陈列馆。1996年,中央同意建立纪念馆。

58 2000年6月6日,在陈云诞辰九十五周年前夕,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的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正式开馆。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陈云同志的伟大人格和丰功伟绩,体味陈云对青浦那份难舍的故乡情。

猜你喜欢
青浦陈云农民
三轮复习的“动”议“恒”构
青浦工业园区召开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对接活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以“绿色青浦,上善之城”打造城市新形象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书画摄影作品选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