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用量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关系观察

2014-05-25 02:27贾效元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3期
关键词:黄疸型茵陈蒿肝炎

贾效元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卫生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大黄用量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关系观察

贾效元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卫生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目的根据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症状表现的不同,探讨大黄剂量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的关系,探寻大黄更为适宜的剂量。方法通过对100例就诊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采用加味茵陈蒿汤加不同剂量的大黄,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大黄每剂用30 g为常规量,每剂用60 g可视为大剂量,且用药安全,疗效显著。结论大黄用量的增加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成正比关系。

急性肝炎;中医治疗;大黄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入侵肝脏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导致胆红素无法从胆道系统正常排出,进而随血液运行至全身各个脏器,临床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急性黄疸型肝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肝细胞凝固性和液化性坏死,患者发生死亡,据统计发生肝坏死后,患者的病死率高达75%以上[2]。因此,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极为重要。我院自1992年4月至2002年4月,用茵陈蒿汤加味,加大大黄剂量,共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统计的100例均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门诊75例,住院25例。所有患者均出现小便黄及目黄,34%的患者出现皮肤发黄;80%的患者出现发热伴见恶寒的症状;30%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90%的患者出现乏力;86%的患者出现大便秘结,出现黄疸的时间最长为19 d,最短为3 d,平均为6 d。血清胆红素最低20 μmol/L,最高100 μmol/L,多数为30~60 μmol/L,尿胆红素检查显示为阳性,谷丙转氨酶检查显示超过130单位,乙肝两对半显示HBsAg阳性的患者有12例。临床分五组进行观察,每组各20例。除第五组外,年龄在19~60岁,第五组年龄在2~18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于西安举办的全国肝病学术会议中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3]。

1.3 治疗方法

采用加味茵陈蒿汤加不同剂量的大黄,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方剂组成药物如下:茵陈、栀子、大黄、香附、柴胡、郁金、丹参、枳壳、金钱草、败酱草、虎杖、炙甘草、大枣。剂量根据病情轻重,年龄大小而定。五组患者的治疗药物(除大黄外)剂量相同,一至五组大黄的剂量依次为:第一组大黄剂量为10 g,第二组大黄剂量为20 g,第三组大黄剂量为30 g,第四组大黄剂量为60 g,第五组药物的剂量根据患者年龄的大小适当调整,2岁以上6岁以下的患儿,大黄的用量为5 g;6岁及以上10岁以下的患儿,大黄的用量为10 g;10岁及以上18岁以下的患者大黄的用量为15 g。以上药物均由本院药房提供。中草药用350 mL的饮用水浸泡30 min后,先用武火煎煮10 min,而后用文火煎煮10 min,共煎煮2次,两煎混合,均分为2份。每日1剂,2次/天,早晚各服1次。呕吐患者少量频频凉服。服药期间嘱患者注意休息,防止过劳,忌食辛辣之品,同时,保持心情舒畅。

1.4 观察方法

观察各组患者的肝功能、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具体于治疗后10 d、15 d、25 d和30 d分别进行观察、检查、统计。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于2000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疗效标准[3]。①治愈: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肝功能检查显示ALT、TBil等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②基本治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34.2 μmol/L或≤1.5倍);③好转: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肝功能结果显示ALT、TBil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同时肝功能无明显波动、保持稳定的时间超过2周;④无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肝功能检查示:ALT、Tbil无下降或升高,患者的病情有恶化的迹象,出现严重胆酶分离。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计量资料均用()表示。

2 结 果

各组患者用药后,第四组患者痊愈最多,为12例,无效0例,第三组无效患者相对较少,仅2例。大黄剂量不同的各组疗效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大黄剂量不同的各组疗效比较

3 讨 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甲、乙、丙、丁、戊等肝炎病毒破坏肝细胞,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而引起的乏力、尿黄、食欲不振、皮肤黏膜黄染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4]。目前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尚无特效的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探索已经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的有益尝试。根据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胁痛”、“黄疸”、“阳黄”等疾病的范畴。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与饮食、情志及外感邪气等因素相关,其中最为密切的是湿热病邪,外感湿热病邪,或患者饮食不洁,致脾胃损伤,导致湿热内蕴脾胃,进而外溢于肝胆,即发为黄疸。根据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应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而茵陈蒿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清热利湿的代表方。但对于方中大黄的具体用量,各个时期的看法不太统一,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茵陈蒿汤中茵陈的剂量应为大黄的3倍;而明末温病名家吴有性,在其经典著作《瘟疫论》中描述茵陈蒿汤大黄与茵陈的剂量关系时指出,大黄剂量应为五倍的茵陈。

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大黄应加大剂量。对于大黄的煎煮方法,有同煎、有后下,同煎大黄的泻下作用相对较缓,后下大黄的泻下作用相对较猛。我们认为大黄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可与其他药物同煎,因为从中医的理论认为,此类肝炎患者往往脾胃功能比较虚弱,若后下,多数患者无法耐受,而出现腹泻,严重者出现水样便,而同煎既可以发挥大黄清热退黄的作用,又不会使患者发生腹泻,本观察中的100例患者,无1例出现腹泻。

本观察显示大黄的剂量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随着大黄的剂量加大,患者的疗效越好,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的越快。因此,对于临床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应重视大黄的剂量问题,本组观察表明大黄用至60 g时,效果最明显,值得临床同道借鉴。

[1] 王焱.自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对照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8(26):50-51.

[2] 王平.苦黄注射液为主治疗病毒性肝炎346例[J].江苏中医,2001, 12(22):25.

[3]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10(8):324-329.

[4] 焦东海.大黄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0,2 (9):35-37.

R512.6

B

1671-8194(2014)23-0282-02

猜你喜欢
黄疸型茵陈蒿肝炎
《世界肝炎日》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茵陈蒿汤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
茵陈蒿汤治无黄疸型肝炎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关于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治疗的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