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动画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的错位

2014-05-26 09:45喻双
文学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表达

喻双

内容摘要:在当下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中,不少国产动画质量低下,缺少独特性,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表达长期错位,有“形”无“神”、以“形”代“神”。正确认识动画民族化的形式与内容,准确表达民族传统文化,“形”、“神”兼备,动画作品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韵味,才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动画民族化 民族传统文化 表达 形神兼备

现代动画艺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成为当代社会主流传播媒介之一。动画拉动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涉及到影视、书籍、游戏、音乐、广告、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但无论动画的发展如何的迅速与现代化,都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动画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动画作为一种文化创意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而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艺术成长与发展的最好土壤。动画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获得灵感、吸取养分,不断得到滋养,获取有益的补充。综观国内外优秀的动画作品,如美国动画《狮子王》、《海底总动员》、《超人》等,日本动画《千与千寻》、《海贼王》、《火影忍者》等,无不带有独特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印记。民族传统文化被很好地融入动画作品的同时,动画作品本身也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载体。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界就明确提出“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并积极探索“民族形式之风”,诞生了一大批海内外皆具口碑的作品,如《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三个和尚》、《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这些动画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谚语成语等,在创作手法上充分吸收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如木偶戏、皮影戏、中国水墨画、剪纸艺术、京剧脸谱、敦煌壁画等,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独特而鲜明的民族审美特征,体现了强烈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气质,被誉为“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呈现出“民族化”的追求与取向,“民族化”也逐渐成为中国动画发展的基本路线。

“民族化”是指“作家、艺术家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1]。动画的民族化也即通过动画艺术作品展现本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并传达本民族独有的气韵和精神。虽然中国动画的一直以“民族化”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纲领,但不容忽视的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内地再也没有制作出真正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动画作品。即使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少数优秀作品,虽然深受国人喜爱,有成功的产业化运作和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也基本上没有能体现民族化的特征,当下的中国动画始终未能真正具备民族的特色,动画产品缺乏“独特的有效差异性”[2]而无法与美日等国动画作品抗衡,因而在世界动画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深究原因,其根本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表达长期错位,存在巨大的误区,具体体现为有“形”无“神”,以“形”代“神”。

在动画创作中,动画的民族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作品在视听要素等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民族性的积极展现,二是指在作品主题及精神意义等艺术内容中进行民族性的深入表达。因而,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表达,应涉及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早期中国动画艺术家们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独创出一些带有民族艺术特色的新片种,如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皮影动画等,大大丰富了世界动画的种类。这些独一无二的动画媒介载体本身就是“民族化”的产物。但是,随着大众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大众文化语境的扩大及动画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早期的动画媒介表现力越来越不足,民族形式的独特性被大大削弱。在当今的动画发展中,如果还把对这些形式的模仿和简单运用就看作是民族化的表现,那么显然是凝滞和肤浅的。反观当下中国的动画制作,对民族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绝大多数停在对传统样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探索,认为在动画作品中堆砌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就是“民族化”。如《宝莲灯》、《功夫小子》、《围棋少年》等动画作品,都是以传统文化为表达主题,或取材民间故事和传说、或运用民族传统艺术样式等,在形式上不遗余力。虽然这些无一不是民族的,但作品却饱受非议,无法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同和喜爱,其原因主要在于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人文精神的表现都比较肤浅,内容和意蕴普遍苍白。艺术的本性在于其精神性,虽然精神性最终需要借助形式得以表达,但如果只是图解文化元素而不得其“神”,这样的作品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有“形”而无“神”,必定无法诠释出民族文化独特的神韵和魅力,当然令人颇为失望。

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未能准确把握动画民族化的真正内涵。内容是构成事物的所有内在要素的总和,而内容需要通过各种具象化的文化元素和文化道具直观地表现出来。因此,不少人认为,在一个动画作品中,如果表达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人物服饰和发型等是古代的、有各种民族文化的背景展示,那么这部动画作品的内容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其错误在于将“内容”狭隘地理解为具象的“文化元素”和“文化道具”,而忽视了“内容”所包含的抽象的、深层次的、最为根本的“内蕴”,即某种精神、旨趣、意味、韵味等,实际上将“内容”形式化,因而其本质仍然是形式主义的。这种普遍存在的误区使得在当下中国动画的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的表达往往只关注表象而缺乏深入思考,只具备具象化的“内容”要素而缺乏抽象化的“内容”要素——内蕴,有“形”无“神”、甚至以“形”代“神”,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中也成了无血无肉的风干之物,因而动画作品也就丧失生动性与感染力,缺乏审美张力。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动画片品质平庸、缺乏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今传媒经济日益发达,由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及文化产品竞争的激烈,“内容”已成为文化产业决胜的关键所在。而随着高科技对动画制作的不断作用和渗透,在当代背景下的动画民族化更具有了时代的特征与要求,应当是“以全球化的制作形式和技术手段表达出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3]。中国的动画片要具备强大的竞争力,首先必须立足民族传统文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韵味显示其独特性和差异性,既有“形”的表达,也有“神”的彰显,“形神兼备”。这就要求我们动画从业者们不仅掌握高科技下的具有技术属性的各种载体、技法和形式,能够充分运用各种民族文化元素,并且能够进行“形”与“神”的融合,深入挖掘,通过形式有效传递出各种文化元素所深含的内蕴——意味、韵味、旨趣、精神,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思想精神和哲学思考,在通过动画作品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于世人的同时,作品本身也因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神韵具有了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3]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达的视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表达
发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美术课德育实效研究
怎样在幼师音乐课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简约欧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