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探析

2014-05-26 15:23李永再
文学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河南省问题

李永再

内容摘要: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和发展成就斐然,但也存在着办学层次较低,生源素质不高;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认识有偏见;实践教学不足,办学缺乏特色等主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当采取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理顺对高职教育的支持政策;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等措施促进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 高等职业教育 问题 对策

一.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一)办学层次较低,生源素质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我国起步较晚,1980年代初兴起的职业大学是其雏形。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所谓 “三改一补”,就是通过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改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如若还满足不了需要的话,可在国家级重点中专内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班作为补充。由此,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层次较低决定了其先天不足。

国家制定的招生政策也使高职院校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我国现行的高招录取制度规定了高等院校间的录取等级,在此制度下,高职院校的录取批次及分数划段,必然造成“低分学生进高职”的现象。以河南省2013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为例:本科一批录取分数为文科519分,理科505分;本科二批录取分数为:文科465分,理科443分;本科三批录取分数为:文科408分,理科359分;专项计划专科批和高职高专批文理科均为200分。由此可见,普通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录取分数差距很大。另外,社会、家长、学生对高职教育仍存在一定的误解,对其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这也使得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愿报考高职院校。近年来本科院校的大幅扩招,使得处在高等教育“末端”的高职院校学生入学的平均成绩和报到率都在逐年下降。

(二)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认识有偏见

河南省存在着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突出问题,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从目前看,社会对高职的偏见仍然很顽固。现在的技工人才从培养到使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和偏见,生产活动中明明需要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不少单位却遵循陈旧的用人观念,一味强调进人要求高学历,要求“本科以上”,甚至是硕士以上,把高职毕业生排斥在人才范畴之外。很多家长则期望子女走从高中到大学这条“独木桥”,而不愿让孩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种状况不仅使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很难缓解,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三) 实践教学不足,办学缺乏特色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要进行实践教学,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即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且经费不足,无法建立高标准的实验室,高职院校要建设精品专业,就不能回避实训基地的问题,就不能不涉及高职的产学研结合问题,可这恰恰是高职院校的痛处。实验设备差,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实训教师水平不高,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培养高中后接受2-3年学校教育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基层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尺度;在培养标准上,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一毕业就能上岗,无适应期。当前河南省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办学观念还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框框,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单一的重知识传授的“学科中心”的普教模式,不注重技能培养,有的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有的则成了中专的“发面馒头”,从而使高职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特色。

(四)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

由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受聘的教师都是直接来自于学校 ,缺乏所学专业实际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地锻炼,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的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尚在建设中,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

二.大力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措施

(一)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

全社会关心、支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坚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制定及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合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区域规划、资源配置等统筹作用,采取地方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优化学校发展外部环境;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政府部门积极投入、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用人单位高度认可的社会氛围,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吸引力。

(二)理顺对高职教育的支持政策。

要把多年来国家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要求充分落实到具体的支持政策上。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享受高等教育的支持政策,更要享受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在经费政策方面,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中央财政要重点倾斜支持高职院校,扩大对高职院校专项经费支持的覆盖面,对职业教育一视同仁,中职学校享受的经费支持政策,也应尽快惠及高职院校。省级财政要对所有公办高职院校实行生均拨款办法,并与普通本科院校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系列,实行同等生均拨款标准。

(三)找准定位,办出特色

“定位”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二是办学层次的定位,是专科层次而非本科层次;其三是当地区域性经济重心的定位,高职教育是面向区域性经济的,找准经济定位,才能知道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endprint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也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教给学生的是一些基本的东西,从事任何职业都具备的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和其他一些基础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接受高职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将是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所以在培养基本教育素质的同时,职业技能训练的水平是考核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不只是会动手的蓝领阶层,还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

办学层次定位在专科层次,首先是受培养目标的限制,其次受学制的影响,但随着技术的综合化和复杂化日益凸显,高职教育中原来设置的专业技术内涵已有很大丰富和拓展,虽然学生拿的是专科文凭,但这一纸文凭的技术含量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找准区域经济的定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侧重,也不能过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全盘否定原有的成果。

(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组成。“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新进专业教师原则上须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经历,在岗专任教师须通过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技术服务等措施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紧密合作企业计划安排、向社会定期发布兼职教师招聘信息、建立兼职教师补贴制度、建立兼职教师库等措施,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逐年增加;培养选拔和引进(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人员流动、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引导“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Z]河南省人民政府,2011

[2]河南省2013年招生录取情况通报[Z]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河南省招生考试信息网2013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河南省问题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