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崆峒文化研究

2014-05-26 18:34岐鑫
文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特征概念

岐鑫

内容摘要: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背景下,我们以贯穿“陇东南地区始祖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精神主旨,突出“崆峒文化批评与社会效应”问题的研究,主要概述崆峒文化概念,分析崆峒文化的特征,阐述崆峒文化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崆峒文化 概念 特征 社会效应

我们遵照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3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通知书》要求,认真学习领会甘肃省、平凉市关于“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文件精神,分析“崆峒文化现代价值研究”项目所涵盖的思想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有关文化的社会调查,开展了比较广泛且深入的研讨工作,而后综合项目组成员研究成果,完成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崆峒文化当代价值研究》项目总结报告。

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背景下,我们以贯穿“陇东南地区始祖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精神主旨,突出“崆峒文化批评与社会效应”问题的研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见到评述崆峒山的文章。2004年平凉市委宣传部举办“崆峒文化论坛”,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崆峒文化进行了专题研讨,或结合景区旅游给予评介,或作为文史科研资料进行考证,或对崆峒山、广成子和黄帝的有关评论进行诠释;旅游、工业产品、服务等社会经济项目开始借崆峒之名打造品牌;相关研究逐渐兴起。但这种研究缺乏系统梳理、认知和总结的内容。为此,我们提出崆峒文化研究及其社会效应的论题,旨在深度开掘其历史资源,对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现代科学分析,并探讨其开发应用的实际问题,从而系统地建构崆峒文化的理论视阈和实践视阈,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拓展学理意义和学术价值。崆峒文化研究课题拟定三个主要问题,分别是:

一.崆峒文化概念

崆峒文化内涵深广,源远流长。其范畴涉及历史文化的渊源、生态文化的生发凭借,以及佛道共存的宗教文化诸方面,最本质的特征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契合、共振。因此,我们认为,崆峒文化以平凉崆峒山为外在形态标志和地域范围,以宗教信仰为表象,以自然风景审美、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和人本价值观为中心内容的多维文化总和,是一个文明思想统摄的人与自然和谐、提升生命灵魂而促使社会进步的文化体系。它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也有中国西部地域文化的因素,还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崆峒文化是生态、宗教、艺术、民俗、医药、武术、建筑等内容的综合反映,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背景。

二.崆峒文化的特征

对于崆峒文化,应该从哲学社会学的思维角度作系统研究,立足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确立崆峒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概括崆峒文化的特征。

自然形态文化和精神形态文化的统一。崆峒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崆峒山为载体和凭借,崆峒胜景以山峰为主体,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林海浩瀚,洞窟相连,奇秀相乘。其中文化古迹遍布于层峦叠翠之间,琳宫梵刹以及众多的碑碣石刻,砖塔摩崖,奇洞石室,多达七十余处。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崆峒文化既张扬自然景观的魅力,又永葆深厚的人文景观底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契合。崆峒文化之根在平凉。《尔雅》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说,崆峒山应当是北斗星下面的一大片地方,一个区域。从考古文化上看,崆峒族活动的区域,正好处在羌人文化的中心地带。值得注意的是,六盘山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崆峒。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中原文化是以西部文化和氏族部落集团为主导地位的,崆峒山周围数百里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伏羲、炎帝、轩辕都先后在这片热土上诞生、驻足或埋葬。这是伏羲为中华人文始祖的根本意义所在,也是黄帝问道于崆峒的根源所在。由此看来,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崆峒文化的源头,崆峒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集大成”文化内蕴和“中和”文化精神的包举。这方面是研究崆峒文化的新点。“黄帝问道”开创道源圣地,相继发展,崆峒山有“三教洞”,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并列供奉,道佛儒兼容并蓄,有一种包纳一切、雍容大度的和谐气氛。这是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士、骚人、迁客。咏唱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是崆峒山宝贵的文化宝藏。近代动植物科研著作和文化研究的论文,大有汗牛充栋之势,同时具有引人注目的学术价值。这种“集大成”文化充分地反映了“和合”思想,上面谈到的道佛儒共存,人与自然的融合,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崆峒文化的灵魂所在。

三.崆峒文化的社会效应

崆峒文化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多元的内涵和当代开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说有正在或即将利用开发而凸现的社会效应。

崆峒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及其社会活动。崆峒文化研究引向纵深的层次,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突出阐述“黄帝问道”与道教文化衍生的历史渊源,从学理高度上充分地证明了崆峒山道源地位及其理据。也由此说明“黄帝问道”和“崆峒山”是崆峒文化的肯綮所在,以此张扬的话语系统有待开掘的深广空间。近几年,先后举办了地方、国家范围内的“崆峒文化论坛”,成立了甘肃崆峒文化研究会,创办了《崆峒学》《崆峒山》等杂志,出版了《崆峒文化论坛·论文集》《崆峒文化论集》等学术专集,举行了甘肃省武术大赛和全国武术散打精英赛,发行了崆峒山特种邮票,隆重举办崆峒旅游节,等等。围绕崆峒文化主题的活动范围大、规模大、影响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益高。

崆峒山自然风景区开发和自然保护达到新的水平。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持续利用。要积极地保护开发崆峒风景名胜区的山水、洞室、树木、鸟兽等自然景观资源,维护其优美生态中的天象、气象。同时搞好封山育林,每年坚持开展万人植树活动,不断扩大森林植被,维护和发展区域生态平衡。充分发挥与利用人文景观的优势和潜力,在科学布局的背景下,对隍城道教宫观进行适当修缮,增修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崆峒艺术馆、“赵时春读书处”和“卧观平凉”等景点。整理中台佛教十方常住的塔院寺,重点维护凌空塔和大雄宝殿,增设千佛殿、法轮寺、观音堂、崆峒武术馆等。在西山景区设立历代珍贵的墨迹碑林和历史精英的雕塑群像。胭脂川景区开垦桃源洞、八卦田、胭脂瀑布等,连接扩大到太统景区,让奇峰大阴山和天然峡谷十万沟,保持原始状态,又有计划地开发和发展探险旅游。崆峒山景区从现在十八平方公里向五十平方公里迈进。

以崆峒旅游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拓展。提出创建“崆峒旅游名牌产品”战略和“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兴建“两区”、“一网”。“两区”是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为中心,进行“东引、西延、南扩”,使崆峒山与龙隐寺、太统山、十万沟、崆峒山后峡连成片,建成崆峒山道教圣地旅游区。并以城区隍庙游乐城、柳湖公园、宝塔公园等景点为依托,建成市区文化、民俗、娱乐旅游区。“一网”是以崆峒山、王母宫为基地,东北接黄帝陵(黄陵县),东南接炎帝陵(宝鸡市),西南接伏羲、女娲等旅游胜地(天水、静宁),向东联通西安兵马俑、法门寺,向西联通“丝绸之路”河西景点,向西北联通西夏王陵、沙湖、须弥山,对外形成一个中华古文化游、汉唐文化游的旅游大网络。崆峒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风景区的环境质量、文化品位、旅游价值和经营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宗教文化活动继续引发国内外大量游客和宗教信徒,前来观光朝拜,与西安、兰州等地建立互动游览活动,吸引大陆及香港、澳门地区,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海外人士拍摄电影、电视片,不断地充实扩大崆峒文化活动的内容与范围。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景区管理和环境保护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知名度日益提高,使其成为古丝绸之路热点旅游景区和我国西北部黄金品牌旅游景区。

总之,崆峒文化体现优美的景观特征、资源价值和完整的生态环境加之相对独立而又联系的地域性,加之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不断衍生的社会性文化,对其保持、利用和开发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西部发展背景下,广泛而深入地开发旅游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有积极的可行性、充分的支撑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项目名称:2013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批准号13YD035)

(作者单位:甘肃平凉师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征概念
抓特征解方程组
都市更新之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厘清概念,化繁为简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