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与实践

2014-05-27 08:38常梦星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卫生课程体系

常梦星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1 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成为提高医药卫生服务质量、完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实现用较低的医疗费用和优质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因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作为紧跟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职院校,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助推医疗信息化大发展、快建设,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理应正当其时、顺势而为、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社会影响十分有限,学生选报该专业并不积极,相反还有些缩手缩脚,没有出现期待中的火热场面。为何一方面社会有着广泛的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家长和学生反应冷淡呢?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1 专业定位模糊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有些是由病案统计专业转变而来,有些是由原来的图书情报信息专业拓展而来。由于不同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理解不同,导致专业定位模糊、培养方案混乱。一些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或者照搬本科层次专业培养目标,或者对原有卫生事业管理、病案管理等专业培养目标加以改造,尚未形成统一的、针对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1]。由于认识和培养目标的不确定,必要的办学条件(如设备、师资)也未得到应有的保障,无法培养出符合卫生信息管理事业发展切实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2 专业宣传不足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随着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宣传不到位,一些家长对该专业不了解,在求稳心理驱使下,不主张学生报考;也有学生认为该专业介于医学和计算机之间,学科交叉,难以兼顾,不愿报考。

1.3 专业就业方向不明

不少学生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认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医院无用武之地,该专业学生学无所长,不好找工作,所以不敢报;即便一些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录取的学生也思想不稳定,想转到临床、护理等传统专业。

1.4 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投入不平衡、不连续,重视硬件投入,轻视配套软件的购置。二是与社会特别是医院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一些高职院校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甚至没有,年轻教师较多,教学经验不足,尤其是医疗单位和医药企业工作经验缺乏,在实践技能教学和实际工作知识的传授上有所欠缺[2]。以上种种原因制约和影响着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

2 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与实践

我校是河南省专科层次教育中开办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最早的高校之一。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校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2.1 科学论证专业定位

为确保开设专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校专门成立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和教授为委员,密切与医疗机构的联系,共同参与专业规划和建设。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我校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定位为“适应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培养‘熟悉医疗、掌握信息、精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南阳医专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十二五”建设规划》,对该专业的办学思路、发展目标以及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面向等也进行了准确定位。确保了专业建设既适合地区经济的发展因而充满可行性,又瞩目长远适度拓展而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推动了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使本专业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我校充分结合本省特别是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基本医学知识,掌握病案管理、疾病与手术分类、医院管理与医院统计、数据库开发、程序设计和网络系统维护常用技术,熟悉办公自动化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能从事医药卫生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传输与监测以及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等工作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2.3 扩大专业宣传,提高专业知名度

通过互联网、专题介绍、发放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提高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使家长由不知道、不了解到有所认识、全面了解,增加专业的认同度、信任感,打消顾虑,赢得对专业的广泛支持。

2.4 与医疗机构建立良性互动

邀请校外专家定期到学校作报告、参加座谈会,讲解医院信息化进展、实际应用,介绍医疗机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共同商讨课程建设、院内实用软件的开发等,做到医院与学校互通有无,相互支持。通过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实地考察、参与医院计算机软硬件建设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专业的用武之地,进而坚定信心,打牢专业思想,立下志愿,在专业领域建功立业。

2.5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以岗位为目标,采用“逆向设计”的思路,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即通过市场专业岗位调研分析→岗位核心能力分析→职业技能考试(导出)→专业核心课程(导出)→主干课程(导出)→支撑课程→基础课程→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并完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综合知识与技能,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规划培养主线,形成专业优质核心课程[3]。新课程体系设计以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强考证课程的贯通融入,要求学生取得“网络管理员”“病案信息管理员”等资格证书。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后,参加专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为就业奠定基础。

2.6 内培外联,加大专业师资培训力度

过硬的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基石。因此,要在打造师德优良、业务熟练、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方面下功夫,内培外联,加大投入。一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到医院轮训,增强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积极外派教师进修。我校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卫生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人机对话考试系统管理员培训”、工信部“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格培训”、教育部“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师资培训”、神州数码公司网络工程师培训等,取得相应资格证书。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国内竞赛,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三是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方式,使学校教师和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2.7 加强软硬件建设

重视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在规划上适当超前。我校在已有计算机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了网络实训室、软件实训室、硬件维护实训室、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实训室等。同时配齐软件,特别是医疗机构使用的各类软件,在软硬件的配置与使用上同医院接轨,使学生“所学即所用”,在日常训练中就能够了解、熟悉日后工作中所用的设备,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2.8 改革教学模式

在核心课程教学中,推行“学中做,做中学”模式,通过任务导入→任务分析→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提高→全面考核7个主要教学步骤,加强学生对核心课程的掌握,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2.9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我校按照培养基本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不同目标设置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建立了由课内实训、集中实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训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技术方面聘请医院信息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扩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和开发能力。

2.10 积极参与本地信息化建设

我系主要领导担任了南阳市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带领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南阳市“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如“12215”工程(一个平台、两个数据库、两个网络、15个业务系统)。在不断实践与应用中,加深了对卫生信息化的理解,准确把握着卫生信息化建设方向,实现了校内专业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同步发展。

3 结语

新的形势使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在不断探索中。近期,本专业建设的科研方向和重点如下:(1)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2)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实验研究;(3)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4)新型校园网络系统的开发与维护。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卫生课程体系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卫生歌
讲卫生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