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中职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05-27 08:38张海燕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方剂学基础知识案例

张海燕,王 军

(1.河源市卫生学校,广东 河源 517000;2.河源市人民医院,广东 河源 517000)

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和纽带,是从理论向实践过渡的课程,因此,众多教学一线教师不断探索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讨论是方剂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1]。但目前方剂学教学中所采用的大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与体征已被教师归纳、总结,影响了学生主动获取病人信息能力和鉴别诊断能力的提高。为达到使学生能在临床上灵活遣药组方的教学目的,我们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本文着重探讨该教学法在中职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们在2011、2012年秋季学期对我校2010、2011级两个中医康复班(简称“中康班”)进行调研。随机将2010级中康班(共55人,男25人,女30人)作为对照组,2011级中康班(共58人,男30人,女28人)作为实验组,两组中医学基础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教材和案例的选取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2版)《方剂学》(主编:王义祁)中“补益剂”作为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取本章节的重点方剂、代表方剂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

1.2.2 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章节理论讲授前以典型病例导入,理论课之后将学生按座位远近分组,给各小组发放纸质病案,让学生课后查阅并初步写出病证、诊断依据及方药,课堂上以多媒体课件形式播放病案,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开放式讨论。针对每组学生发言,教师加以启发、引导、点评并总结。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解(从方源、组成、方解、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为主,提问为辅;学生被动跟随教师思路听讲。教师常规讲授理论知识和少量案例,学生对案例不展开讨论。

1.3 教学方法评价

教学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的形式评价教学效果。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病案分析两部分,客观题占总分的60%,其中单选30分,默写方歌30分;主观题占总分的40%,为病例分析题。分别测试补益剂的基本知识点、临床诊断分析能力、类方的鉴别能力等。考试结束后,对两组成绩进行比较,并对两组进行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2 结果

2.1 章节考试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章节学习完毕后全部参加考试,无缺考现象。两组考试成绩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两组单选、默写方歌、病例分析成绩及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单选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比如方剂的组成、方剂的功效及主治;默写方歌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两组病案分析成绩有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灵活遣药组方等方面,如方剂的临床应用选择、类方的主治不同点(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补益剂”章节考试成绩比较(x±s,分)

2.2 学生满意度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100.00%。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n(%)]

3 讨论

作为由理论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方剂学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必修课。中职学校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具有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欠佳的缺点。鉴于此,课题组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1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方剂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方剂学内容繁多,课时少,被中职生认为是既乏味又难懂的一门课程,但同时方剂学也是联系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桥梁和纽带,对其掌握状况直接影响临床课程的学习,因此加强对方剂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是关键。从表1可以看出,单选和默写方歌的平均得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案例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方剂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与贾波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所不同的是贾波针对的是中医学院大学生,而本课题针对的是中职生。案例讨论式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开阔了思维,增加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3.2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方剂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方剂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是学好方剂学和临床课程的基础,学生必须对方剂学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众所周知,要想在临床上灵活遣药组方,就要对方源、组成、功效、主治及其临床运用熟练掌握,而要掌握上百个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并非易事,为方便记忆可把这些基础知识的要点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方歌。俗话说:“背方300首,开方不用愁。”多数中医药院校非常重视方歌的背诵和默写。大量的背诵记忆除了靠学生自觉以外,更重要的是兴趣。从表2可知,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自学能力方面明显强于对照组;在背诵方歌上,实验组仅有17.24%的学生有压力,而对照组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有压力,这与张文风[3]的调查结果相似。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共同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病案分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启发临证思维,锻炼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1)。李明等[4]的研究结果也认为案例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临床上医生能快速、准确地进行辨证、灵活遣药组方,除了精深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得益于长期大量临床病例诊疗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反复模拟诊病,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方剂学基础知识案例
《中药学》与《方剂学》教材课程体系比较
清律的基础知识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掌握基础知识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如何提高学生方剂学的学习兴趣
针对中职院校针推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