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

2014-05-31 01:03韦庆成
当代医学 2014年36期
关键词:溶血性蛋白尿白细胞

韦庆成

输血的发明是外科手术发展史上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近年来输血技术日趋成熟,常规的输血技术容易产生发热、过敏或蛋白尿等不良反应,为了降低输血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成分输血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运用细胞筛选的方法去除输注血液中的白细胞,从而减少炎性介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评价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需要输血的患者397 例,随机分为2 组,其中观察组199 例,男102 例,女97 例,年龄18~49 岁,平均年龄(32.5±3.9)岁,外科手术大出血110 例,产科大出血42 例,外伤出血31 例,其他出血原因16 例;对照组198 例,男92 例,女106例,年龄21~48 岁,平均年龄(33.4±2.1)岁,外科手术大出血92 例,产科大出血57 例,外伤出血21 例,其他出血原因28 例。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原因等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接受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观察并比较2 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后采取结束输血、静卧或使用抗过敏药物的方法,并时刻准备急救。

1.3 疗效评价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评价标准: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任何形式的输血后产生的不能预料的意外反应。具体是指输血期间或者输血结束后2 h 内发生的体温升高、寒战、消化道反应或皮肤红疹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产生血红蛋白尿[1]。这其中主要是因为血液输注期间加入了异体的白细胞,由于临床中检测ABO 血型技术较为成熟,故血型错误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在本评价标准中。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热1 例(0.50%),过敏1 例(0.50%),蛋白尿0 例(0.00%);对照组发热3 例(1.52%),过敏2 例(1.02%),蛋白尿0 例,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现代外科学的发展诞生了输血这一能短时间内保存患者生命体征的技术,现在临床中输血前鉴定ABO 血型的技术使得溶血性输血发生率大大减小,目前临床中所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多指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能预料到的症状和体征,具体是指输血期间或者输血结束后2 h 内发生的体温升高、寒战、消化道反应或皮肤红疹等过敏反应[2]。严重者会产生诸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以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严重并发症[3]。这主是因为输注血液成分中存在异体白细胞,进入人体后引起排斥反应。有研究显示,人体白细胞可以作为多种病毒宿主,诸如人关免疫缺Pea 病母(HIV)、巨细胞病母(CMV)、人体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等。目前我国义务献血检测程序中还不能检测白细胞中寄生的病毒,因此常规输血有较大风险传播多种传染性疾病[4]。同时由于异体白细胞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多种分解产物(IL-1、IL-6、IL-8、TNF),这些炎性因子改变患者免疫功能,产生Ⅱ型免疫反应,导致诸多输血后并发症的产生。有专家指出,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再去除输注血液中的白细胞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血液制品中的炎性介质,从而避免了多种炎性因子(IL-1、IL-6、IL-8、TNF)对接受血液制品者身体免疫功能改变,保存红细胞完整形态,减少了溶血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5]。少细胞技术输血将血液制品中白细胞降低至0.5×109/L,从而避免了输血后的发热反应的发生以及可能存在的病毒传播[6-8]。因此临床中多采用成分输血技术,这样既能保证有限血液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又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热1(2.9%)例,过敏1(2.9%)例,蛋白尿0 例,总不良反应2(5.7%)例;对照组发热3(8.6%)例,过敏1(2.9%)例,蛋白尿1(2.9%)例,总不良反应5(14.7%)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采取少白细胞血液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1]陈皞,鲁思文,詹晓燕,等.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3(23):2929-2930.

[2]王世春,王红,范娅涵,等.1 种血小板用去白细胞输血器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4):339-340.

[3]潘晓红.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6):118-119.

[4]何锦添,李春兰,何伟清.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4):155-156.

[5]李晓明,胡嵩,龚国富,等.hs-CRP 在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5):462-463.

[6]刘赴平,何子毅,祁妙华,等.单采血小板输注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26(5):701-704.

[7]陈平,焦安秀,王复字,等.去除白细胞输血降低输血反应204 例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4):32-33.

[8]徐敏,王华.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23-2524.

猜你喜欢
溶血性蛋白尿白细胞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白细胞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蛋白尿方联合科素亚治疗慢性肾炎临床分析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4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