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2014-06-05 09:51韦汶伽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5期
关键词:测压源性间歇

韦汶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广西 南宁 530021)

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韦汶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广西 南宁 530021)

目的观察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定间歇导尿的时间和频次,观察组通过简易膀胱测压技术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初次排尿时间、结束间歇导尿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P<0.01);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可使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提前、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安全容量;间歇导尿;排尿功能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于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生病损而引起的贮尿和排尿障碍,因脊髓损伤出现的排尿障碍为神经源性膀胱[1]。排尿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2]。笔者通过简易膀胱测压技术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确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进行导尿,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的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脊髓损伤情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1.1 病例入选标准:①经脊柱CT或MRI确诊为脊髓损伤;②尿潴留,残余尿量>100 mL;③年龄18~70岁,男女不限。

1.1.2 病例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疾患者;②合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者;③既往有严重肾脏疾患、膀胱造瘘术、尿道前括约肌切开术等疾患;④有泌尿系感染。

1.2 方法

1.2.1 导尿方法:对照组患者施行普通饮水计划、膀胱训练并常规依据残余尿量进行间歇导尿[1],观察组患者饮水计划、膀胱训练同对照组,通过简易膀胱测压技术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根据膀胱安全容量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简易膀胱测压操作如下:将100 cm测压标尺挂于输液架一侧,500 mL的生理盐水瓶加温至35~37 ℃,插上一次性膀胱冲洗器排好气并悬挂在输液架另一侧;嘱患者尽可能排空膀胱后,取仰卧位或坐位,插入无菌导尿管,排空膀胱内的尿液,记录导尿量(残余尿量)并固定导尿管;将膀胱冲洗器下端一头连接尿管,另一头连接无菌单孔鼻氧管,确认各管道连接通畅;将刻度标尺贴于输液架上,鼻氧管紧贴测压标尺刻度;标志鼻氧管上的零点与患者的耻骨联合在同一水平面;打开输液调节器以适当的速度向膀胱内灌入生理盐水;观察每进入一定的容量,测压管中的水柱波动(以cm H2O代表压力的变化);记录容量改变对应的压力改变及患者自身的尿意感;当测压管中的水柱升至40 cm H2O以上或尿道口有漏尿时停止测定;撤除测定装置,引流排空膀胱,拔出导尿管,记录导尿量并进行分析。间歇导尿如下:大膀胱导尿时间点以膀胱内尿液生成量达400~500 mL时为宜,连续观察2~3 d膀胱储尿达500 mL时间点,该时间点即为导尿时间点;小膀胱遵循饮水计划的前提下,以膀胱内压力达40 cm H2O的时间膀胱此时的容量作为安全容量,留置尿管2~3 d,观察患者每次到达安全容量的时间点为依据决定间歇导尿时间,每次导尿前先练习自行排尿;正常膀胱容量的患者,膀胱内储尿达300~500 mL时导尿,导尿时间点的设定方法同上。大、小膀胱患者在间隙性清洁导尿的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均用测定装置测定,以比较采取措施后膀胱功能的变化。

1.2.2 评价指标:①初次排尿出现时间:开始间歇导尿到能开始自行排尿的时间;②结束间歇导尿时间:开始间歇导尿到到达膀胱平衡结束间歇导尿的天数;③膀胱安全容量:按上述简易膀胱测压法测定,压力达40 cm H2O时,导出的液体量即为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安全容量包括注入的氯化钠量加导尿后膀胱内尿液生成量;注入量>500 mL而压力<40 cm H2O为“大膀胱”;压力达到或<40 cm H2O而注入量<300 mL时为“小膀胱”;注入量在300~500 mL时压力达40 cm H2O为正常膀胱容量。④残余尿量:患者尽量排尽尿液后插入导尿管引流出的尿量。⑤泌尿系感染例数:间歇导尿第2周和第4周行尿常规加尿沉渣分析检查。泌尿系感染诊断标准:白细胞数>10/HP和(或)细菌计数超过10/mL,同时出现以下症状中至少2个:发热、膀胱过度充盈、下腹痛、尿失禁症状加重、自主反射亢进、尿液混浊伴异味、肾区不适或扣痛、全身乏力不适。

1.2.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和表2。

3 讨 论

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间歇导尿术指的是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间歇导尿可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3]。目前采用的间歇导尿是依据膀胱残余尿量来定时导尿,有学者认为此法并不科学,在间歇导尿前利用尿流动力学进行膀胱容量与膀胱压力测定,并依此设定间歇导尿的具体时间点,更符合膀胱生理性的排尿,更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4]。

表1 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虽然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准确测定膀胱安全容量,但截瘫患者特别是高位颈段截瘫患者移动困难,一般医院又缺乏尿流动力学检测设备,开展有一定的困难。简易膀胱测压技术是根据压力量表的原理.将与大气压相通的压力管与膀胱相通,膀胱内压力随储量的改变通过水柱波动来显示,是判断患者膀胱容量大小和压力变化情况的技术,该技术操作方便,可评估膀胱储尿期与排尿期逼尿肌和括约肌的运动功能及膀胱感觉功能,获得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膀胱内压力变化、安全容量等信息,以指导膀胱训练及治疗[5-6]。

本研究通过简易膀胱测压技术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确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提前、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该方法操作简便,无需特殊仪器设备,非常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 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46.

[2] 丘卫红,朱洪翔,张百祥,等.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4):313-317.

[3]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 [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10-216.

[4] 沙彬秀,王彤,周莉,简易膀胱容量测定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8,23(5):357-359.

[5] 毕霞,王雪强,孙丹,等.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811-813

[6] 沙彬秀,王彤,周莉.简易膀胱容量测定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8,23(5):357-359.

R694+<.5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35-0075-02.5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35-0075-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35-0075-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2274)

猜你喜欢
测压源性间歇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血压计的测压原理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临床应用
水灌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24hpH-阻抗监测在G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