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始于足下 前进永不停歇
——专访上海广为副总裁沈静

2014-06-05 15:28潘如丹
质量与标准化 2014年4期
关键词:上海效率信息化

文/本刊记者 潘如丹

【自主品牌】

梦想始于足下 前进永不停歇
——专访上海广为副总裁沈静

文/本刊记者 潘如丹

1997年、十几个人、一间被外界称为作坊的厂房,这就是上海广为电器工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广为”)开始的状态。从1997年到2014年,上海广为走过了十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上海广为始终锲而不舍、兢兢业业地坚守着自己的本分,靠着一件件产品、一个个集装箱漂洋过海,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

走进上海广为颇具现代化气息的办公大楼,一位身着浅灰色工作服的中年女性正从玻璃门里快步走出来与记者握手寒暄,这位像是刚从车间里赶过来的女士语调温柔、平易近人,没想到她竟是今天的采访对象——上海广为的沈副总裁。

创业17年,上海广为依靠技术投资,加强效益管理,以国际化视野定位海外市场,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第一。以近三年的发展数据来看,上海广为的发展颇为迅速,近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达到74.05%,近三年纳税总额平均增长率70.35%,汽车应急启动线和逆变焊机出货量达到全球第一。

但是,“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也正面临人工费用、生产成本上升、门槛逐渐提高的局面。”沈总表示,“如果中国制造业仅仅着眼于降低制造成本的话,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就刚刚公布的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来看,已比十年前高出4至5倍,原材料价格更是不断飞速上涨,现在的制造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不断认真地对产品研发、科技创新、质量控制进行全方位思考,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手段提高质量和效率,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

上海广为目前拥有4个分公司,产品线丰富,涵盖了汽车启动夹、应急电源、逆变氩弧焊机、等离子切割机等九大类产品,在初创时期,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原先依靠人海战术的增长模式正在受到挑战。当今一线工人的主体——“90后”这一代人,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对工作的环境和条件要求高。原来企业靠城乡差别招收外地工人所产生的差额利润,也正在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而大幅缩水。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何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实现效益管理,成为上海广为这样的中小企业当下急需考虑解决的重要命题。

“新生代面对工作,并没有他们的父辈那样吃苦耐劳、踏实勤肯。企业要去适应劳动者的改变,就必须去转变思路和方法。”沈总不无忧虑地谈到,“面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对管理的要求也在大幅提高。制造类企业目前的投入和产出极其不成比例,企业在对员工培养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用管理设计和流程设计的整体调整,来应对劳动者群体变化所产生的问题。”

对管理和流程设计的调整,首先体现在自动化设备应用和改造方面。例如,原先广为的成品测试,一个人只能看护两台机器,这种测试方式远远跟不上现在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了。因此,上海广为自行研究设计和改造了原有的生产设备,在生产流水线上增加自动感应装置,自动分配需测试的成品,这样原先要十余人才能完成的一道工序,现在只需4个人就可完成了。这一自动分配测试机器的过程,不仅提高了效率,给企业带来了利益,也让广为看到了自动化的潜力。

2012年,广为又研发出了适合本企业的IGBT自动安装设备,并投入应用。这一设备可替代人工作业,解决了以往手工加工的复杂工装,原先30个人的流水线,现在只需6个人,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加工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

信息化助力过程控制

“围绕着提高单位面积产值、降低人工成本、转变生产方式等效益管理的各个方面,每一年,广为都会确定专项目标,并为实现这些专项目标投入大量人才和资金。”沈总自豪地介绍,“2008年,正当各大出口企业捂紧口袋勉强度日的时候,广为却提出了要完成企业信息化的专项目标。当时企业家圈子里流行一句话,‘不推信息化等死,推了信息化找死’,但我们的决策层结合广为自身的产品特点,坚持认为信息化建设会为企业带来正面作用。”

上海广为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6年的努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企业信息系统的ERP、PDM等已经逐渐成为了自动化办公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好帮手。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白热化,广为只有不断地提升效率、提高职业化水平并打造高绩效的团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广为的每一台产品都涉及到数百个零部件,这就意味着广为有着一个庞大的供应商群体,可以想象在信息化之前采购员有多忙,那时候每个采购员一个月的采购额只有几十余万元,2008年信息化建设完成以后,广为的每个采购员的月均采购额可以达到上千万元,效率的迅速提升、生产方式的变化都令人惊喜。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白热化,信息化成了帮助广为实现专业化、打造先进管理体制的重要手段。

上海广为采用ERP进行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比同类企业要大得多,因而成为被业界普遍认同的示范企业。2013年物料扫描系统上线调试后,原材料进厂后用扫描器一扫,就进入企业的信息库,通过信息化,采购可以即时了解库存的减少。一条生产线,2000台的订单,具体完成的程度和情况,管理层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鼠标一点,一目了然。

随着IT团队不断扩大,企业人员素质也不断提高,信息化带给集团内部管理的便捷是有目共睹的,它使生产过程实现完全可控,现场所需的人力越来越少。据沈总介绍,“未来,企业考虑在一线聘用40~50岁的人员,使社会上就业较困难的这一群体,可以再回来做一线工种,他们也只需接受简单的培训,便可操控电钮,轻松上岗。”

智慧制造“走马上任”

中国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应该是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以前都是将各个生产环节的记录打印成小纸条贴在产品上,因打印的人力成本、耗材成本比较高,有的生产企业根本不保留生产过程的记录。如今的二维码不但可以为生产过程和维修信息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追溯,而且成本只是前者的四分之一。此外,全自动化生产相比人工操作,也大大提高了生产稳定性和效率。沈总表示,“现在这种二维码技术已在上海广为整个物料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智慧生产已成为电器产品制造的一个趋势。

再如测试工序,研究改造生产设备后,采用滑板自动分配感应器。现在这道工序上的工人,只要接上电源这一个步骤就完成了操作,而原来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搬运产品,现在,一个人可以看管六个工作台。这就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提高了产品质量。智慧化的制造设备的研发,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一个简单的绕线器的设计,可以减少很多个操作步骤,产品质量也可以大大提高。

这些数不胜数的自制小工具,体现了上海广为管理设计中令人惊叹的智慧制造理念。只有智慧的企业才能生产智慧的产品,我们这个城市才能更快走上智慧城市的道路。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品碑,广为外销的产品得到了诸多发达国家的关注和认可,很多产品直接进入美国沃尔玛等大型超市。最近,广为又成功牵手在国外拥有6 000余家门店的百年企业——美国蓝霸汽配(NAPA AUTO PARTS)。国外市场地位稳固后,广为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这一想法在战略层面酝酿了几年后,已正式启动。

在十七年国际市场的历练中,上海广为和行业内全球最顶尖的企业打交道,学习到了诸多知识。企业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开拓国内市场,将会是广为新一轮增长的发力点,希望一个陌生的市场,会重新检验广为的每一个零件是否高效运转,能重新整合广为的团队更加团结向上。

猜你喜欢
上海效率信息化
上海电力大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上海之巅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跟踪导练(一)2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