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尽现,路在何方

2014-06-06 12:19张晶
卷宗 2014年4期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国际传播大数据

张晶

摘 要:当今世界正进入后危机时代,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处在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过程之中,世界的媒体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新闻传媒如何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找准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全球安全与地缘战略专家西蒙·瑟法蒂于2011年初 提出了一个“后西方世界”的概念,原先美国一国独大的 “单极”已让位于“零极”,即“非极”(“没有一个并愿意争取举足轻重地位的,或者与一个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共享这种地位的国家”。)他指出,在此情况下,美国的地位依然优越,因为其无论硬实力或是软实力还是巧实力,都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在作出上述判断之后,他还指出,有三组关系将决定着未来的世界,即美国与欧盟,中国与印度,俄罗斯与中国。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大数据;传媒经济;传媒人才;国际传播

1 后危机时代世界媒体格局的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传媒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传媒业经由报纸“一枝独秀”,到报纸与广播“并驾齐驱”,再到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再是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强合竞”的局面,而如今则是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体共存的阶段,各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facebook,twitter, QQ,微信等成为广大青年人交往必备的工具,这个大数据的时代,纷繁复杂,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调整和改革。

(一)、全球报业、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媒体机构在纷纷调整经营策略和业务结构,剥离那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集中发展优势业务,以求生存和自保。传统媒体的一些市场虽已被新媒体所瓜分和挤占,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依然存在,而且在有些方面还占据着一定优势。

(二)由少数大国完全主导和垄断国际新闻信息与文化语言传播的媒体格局已不复存在,当今世界开始形成 “一国独大”、“多强争雄”、和“新兴传播国家群体兴起”的新的媒体格局。

1.“一国独大”,指的是美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超强地位。虽然在金融危机中,美国的经济受到一定冲击,传媒业也受到某些影响,但作为超级传媒大国,美国发达的传媒业、娱乐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目前依然主导着全球的信息与舆论传播方向。

2.“多强争雄”,指的是英、法、德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近些年来都在竞相提升自己的新闻传播竞争实力,它们相互之间、和它们与美国之间的国际传播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俄罗斯、日本等国也开始充分利用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强大的硬实力优势,与西欧国家一同进入“多强争雄”的传播国家的行列。

3.“新兴传播国家群体兴起”,指的是一些处在发展中的新兴国家群体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及其在世界媒体与舆论格局中的日益显著作用。拉美、非洲、中东、以及亚洲等地区一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中,在特定领域的信息与舆论传播中体现鲜明特色,显示出独特的力量。中国作为新兴传播国家的一员,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国际传播方面拓展的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强,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传播力量。

2 正确评价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激发新活力

传媒技术发展深刻改变社会生活形态

美国著名杂志《连线》(Wired)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说,未来技术会越来越复杂,但是它也越来越生态,越来越有机,越来越像一个生态系统而不只是一个机器。技术的进步与数据的足迹将不断塑造着我们周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移动支付等将深刻地改变社会生活的形态与人类生存的方式。在多屏融合的新模式下,手机、电脑、pad、电视、手表、眼镜等相互通联,信息共享,缝合了单屏时代屏与屏之间存在的信息空白。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接触任意内容,形成了信息的无间断接触模式。媒介接触时间的改变,也会相应改变广告的投放时段与方式。然而另一方面,浏览器疑似泄露隐私的事件引发人们的担忧,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问题也是随时高悬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我国媒体整体实力与西方差距较大,无法与之全面抗衡;

当前西方主要传媒集团均以跨媒体、跨地域发展为基本特征,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等多种传播业态,搭建起业务多元、实力雄厚的“传媒帝国”。美国新闻集团拥有400多家子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等170家平面媒体,拥有近40家卫星和有线电视频道,具备覆盖全球2/3人口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国媒体基本还处于报纸、通讯社、电视台等单一媒体发展的状态,且以国内发展为主,总体实力不强。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我国媒体在新闻信息产品的有效覆盖、落地入户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截至2010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节目的落地入户播出,其中整频道落地项目的用户总数约为15058万户;而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0亿人可以收看到CNN。截至2010年1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拥有51家整频率电台,有153家海外合作电台;BBC在世界150个国家通过调频广播实现节目落地,在全球拥有2300家合作电台;美国之音在全球80多个国家、560多个城市,通过800多家电台实现了节目落地。新华社在海外共有各类产品用户1.6万家,其中媒体客户约1万家;路透社在全世界共有37万个信息终端,其中包含各国主要媒体约2万家;美联社为世界121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新闻媒介供稿。

(二)、“改革”“并购”和“大数据”这三个关键词成为2013年中国传媒业的年度热词,一方面表明中国传媒业正承受着巨大考验,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中国传媒业的未来发展将表现为种种不确定性,包括传媒业的发展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传媒技术改变社会形态并受到社会的反制、移动互联网增量与PC互联网存量在调整中不断取得突破。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化产业包括传媒业的改革需要逐步深化,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虽然尚未涉及互联网领域,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开始出现了打破条块分割的行业壁垒的意识。传统媒体要想改革,必须从思路和战略上转向新媒体思维,打破规制和生产关系的束缚,而新媒体自身也需要不断革新。2013年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迈出了增量与存量双重变革的第一步,移动互联领域在混战中也实现了产业的整合。Amazon(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形容传统媒体的转型是“没有地图的旅行”,而中国传媒业如何能在“摸石头过河”式的变革中结合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是未来需要探索的一个课题。

3 清醒认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其高度繁荣的传媒产业背后均有高度发达的第一、二产业为依托,而且正是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换,最终刺激了市场供需总量的扩张以及社会分工的加快,高度发达的传媒业由此逸出。而正如有关学者所指出的:传媒经济目前在我国现阶段的趋势现象只是一、二产业规模扩张所造成的暂时的有限市场需求的结果。由于我国第一、二产业供给总量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而短期内传媒业急剧扩张只能造成这一产业的边际效益递减。

(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媒的产业属性及其文化消费职能尚未获得较大的认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产业发展的步伐。我国传媒经济的升温,很大程度上还只限于业内,表现在:目前我国近30家媒介集团的产业形态依然十分单纯,依然是报纸、电台、电视各自为政,复合程度相当低,且在国家部门主导下,传媒组织自身的管理体制不明,内部之间关系一时难以理顺,人事推诿,争权夺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势必影响传媒业的运作效率。这与美国的时代---华纳这样的传媒集团无法相比,后者的经营范围涉及印刷、电子、电影、唱片产业,背后还有汽车、金融等行业参股,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非比寻常。

(三)在促进传媒产业发展的所需的人才方面,缺口还相当大。审视目前我国的传媒业,缺乏专业的职业媒体经理人,专业内容制作人才以及职业的中介服务人才。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将传媒视作“耳目喉舌”,只关注其新闻传播上的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观念。虽然目前娱乐化内容供应也非常可观,但距迪斯尼那样的制作还相差很远,内容同质化严重。目前我国传媒资源浪费的情况相当严重,“据有关机构统计,近1/5的新闻人员空闲或半空闲,劳动生产率相当低。

4 从中国传媒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中得到的启示

形象大到国家,小到平民百姓,都至关重要。良好的国家形象,代表的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可以感召、吸引和影响世界。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从中国“责任论”到中国走向“不确定论”,中国的国家形象被西方舆论有意无意地歪曲,误读甚至丑化。向世界说明中国,必须尊重国际传播规律,必须掌握跨文化传播技巧,该说什么,该怎么说,努力寻求人类情感思想的共鸣点,占领道义的制高点和舆论传播的制高点,掌握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才能赢得国际新闻传播的主动权和良好效果,由此引发以下三点思考:

(一)、中国新闻是中国传媒的强项,是国际传播的重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海外受众,渴望收看中国新闻,渴望了解中国,特别是近些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使中国发生巨变的“中国模式和发展道路”,尤其是热切期盼对中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激发起来的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坚强决心,豪情壮志,奋斗精神,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二)、英文媒体是国际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

长期以来,西方主要国家,主导着世界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多项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就新闻媒体而言,全球媒体50%为英文,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媒体是英文媒体,因此,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英、美、法、德等这些西方大国应该成为中国全球传播的首选国家,而中国英文媒体是一支担当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不断提升中国英文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度、广度和深度。

(三)、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社会守望”的重要功能。

“如果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是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意味深长的一段话,一直鞭策着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担当。

我国在面临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社会不稳定的矛盾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这已引起了社会和广大民众和关切。媒体凭借其“社会守望”职能,自身触角遍布社会,时刻监视着社会,迅速及时对正在发生的潜在危险向社会发出警告,提示政府和公众注意,采取必要措施,有效避免危机爆发或减轻危害,正是大众传媒的本职所在。

基于上述的背景和中央近几年来多次强调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方面的指示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中国新闻传播要全方位充分展示中国是一个“和平发展,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刘芳.如何加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传媒

[2]郑保卫.后危机时代世界媒体格局变化与中国新闻传播策略[J].现代传播

[3]王方群.新媒体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后危机时代国际传播大数据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出路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全球“后危机时代”的中投式应变
后危机时代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战略应对
后危机时代我国贸易摩擦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