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粮仓看当时我国南北气候差异

2014-06-06 13:20陈亮
卷宗 2014年4期
关键词:差异

陈亮

摘 要:汉众所周知,我国南方温暖、多雨、湿润,北方寒冷、少雨、干燥,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气候格局也是否如此呢?据文献记载,汉代我国南北气候格局与现今基本相同。本文以粮仓这一实物为切入点,从粮仓的储粮种类,形式形制,质地等三方面一窥我国当时南北气候之差异

关键词:汉代粮仓;南北气候;差异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集权制国家初步巩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由于两汉前期统治阶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另一方面,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耕的广泛推广,农田水利设施的大力兴修等原因,在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下,汉代农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农业的繁荣发展随之也要求粮仓储藏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实践中,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多种多样形式的粮仓。然而由于我国南方温暖、多雨、湿润,北方寒冷、少雨、干燥,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南北的粮仓也相差迥异,下面就依据我国南北各地汉墓出土的粮仓模型及粮仓遗址,结合相关资料,从粮仓的储粮种类,形式形制,质地等三方面一窥我国南北气候之差异。

1 从粮仓的储量种类看南北气候差异

根据《四民月令辑释》记载,汉代已有粟、黍、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稻、稷、粱、芝麻等十余种类农作物。当时北方多种植粟黍稷大麦 小麦 大豆 小豆等农作物,而南方多种植水稻冬小麦 油菜 等作物。这一种植格局从南方北方各地汉墓出土的陶仓及其内部的残留物上更能得到充分的证明。

如洛阳烧沟汉墓,许多陶仓在出土时,内盛有粟 黍大豆稷 麻等农作物的外皮,另外一些仓不但内部盛满粮食,而且仓外壁也以题记标明,如M82:16粉书“粟萬石”,M632 149朱书“大豆萬石”,M 43:3粉书“大豆萬石”,M97:23墨书“大麥萬石”等。再如巩义万宝苑昱盈阁公寓M15:4,腹部白衣竖写隶书“黄梁米千石”,标本M15:7,腹部白衣竖写隶书“黍米千石,”M15:6,腹部白衣竖写隶书“黄米粟千石M15:9,腹部白衣竖写隶书“金豆百石”等,M15:6,腹部白衣竖写隶书“黄米粟千石”,内有粟类。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南方地区,著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陶仓内就盛有稻,小麦油菜籽,麻豆类等许多农作物的种子。广州汉墓出土的陶藏内也见有水稻、菜籽、梅等。

从以上的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我们都不难看出,当时我国南方北方在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上是存在差异的,北方多种植粟、黍、稷、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等农作物,而南方多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由于麦、豆、油菜等作物南北方均有大面积种植,南北区域分布不甚明显,故我们选取水稻、稷、粟三种作物,从它们的生长习性及影响它们分布的生态因子来简单一睹南北气候的差异。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在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故水稻多种植于南方地区。粟以耐干旱和瘠薄对水分积温要求不太高,积温在1600~3000℃的地方均宜种植。故多种植于北方地区。而这三种农作物区域分布与汉代时的区域分布基本一致。而这种区域分布的基本一致也就说明了汉代时我国气候与当今气候基本而不相同,即南方温暖多雨湿润,北方寒冷少雨干燥。

2 从粮仓的形式,形制看南北气候差异

从粮仓所处的位置来看,有地上粮仓和地下粮仓之别。窦、窖、都是地下粮仓的名称,郑轩《周礼》注中说,“囷圜,仓方,穿地曰窌。”《礼记·月令》注曰,穿地圆曰窦,方曰窖。”《说文》也说:“窌,窖也”。可见窦、窖属同类,都是在地下挖的仓,但二者有方圆之别,而窌大概是这两种的统称。挖掘修建地下粮仓是我国汉代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储藏方法。考古发掘亦较多见。如河南洛阳,江苏高邮邵家沟东汉村落遗址,辽宁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都有窖的遗迹。相对北方而言,南方则少见地下粮仓。这可能南北气候相关,北方气候干燥,水位较低,择高岗台地即可开挖成仓,再对底部稍加处理便能用于储粮,方法简便,储存耐久,特别适宜储粟类。而南方多雨湿润,地下水位较高,粮食易发霉变坏,故地下粮仓较鲜见。

至于地上粮仓,南方粮仓与北方粮仓在形制上也有较大差别,南方地区的粮仓比北方地区的粮仓有更好的防雨水,防潮,除湿能力。首先,从粮仓的基底看,南方地区的粮仓的基底一般都有较高的柱状支撑,而北方地区的粮仓的底部无足或仅有矮小的蹄足。其次从仓身上开设的仓口,门,风窗看,南方地区的粮仓的仓口,门,风窗一般开的都比较大,一些仓的顶部甚至开有天窗。而北方地区的粮仓或无仓口,门窗,粮食入仓后全封闭储存,或留有较小的仓口门窗。再次,从粮仓的顶看,北方地区的粮仓或无顶,仓口只有一盖,或为草泥顶,这种顶造价低廉,工艺简便,抗风雨能力较低。而有瓦顶的不多见。南方地区的粮仓的顶多有瓦覆盖,常见的仓顶形式有悬山式,圆锥式或笠状,庑殿式,四阿式等等。不言而喻,南北地区粮仓在形制上的差别根源于两地气候的不同,南方较北方多雨潮湿温暖,客观上要求粮仓具有更好的防潮,通风散热,抗风雨能力。

3 从粮仓的质地看南北气候的差异

从汉代粮仓的构筑材料看,有竹木构的、土筑的、砖筑的。竹木结构的粮仓多见于南方广大地区,而北方地区则较少见。这是因为竹类大都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其生长地区一般年平均温度为12C~22℃,年降水量1000~2000mm.北方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及年降水量大多低于上述数值,故北方地区竹结构的粮仓较少见。

土筑粮仓今多见于墓葬出土的陶仓模型。一般都由陶土烧制而成。然从南北各地出土的陶仓看,其制陶粘土是有差异的。南方地区的陶土主要有红陶土、赤红陶土等,北方地区多为棕陶土和褐陶土等。

下面我们简单看一下这些陶土的成土气候条件。红陶土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赤红陶土的成土气候条件为年均温20℃左右,年降水量1100mm左右,自然植被亦为常绿阔叶林。棕陶土多在带气候下形成,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在5—16℃,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1200mm,无霜期160—230天,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褐陶土的成土条件为:年均温在11—14℃,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500—700mm。从上我们不难看出,不同陶土其成土的气候条件是不同的,总体上看,南方地区的陶土多形成于温暖、多雨、湿润的气候环境,北方地区的陶土多形成于寒冷、少雨、干燥的气候条件。而从南北地区陶土的不同亦不难看出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由于汉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地主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粮仓不断发展起来。然而南北方的粮仓在粮仓的储粮种类,形式形制,质地等几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又都集中体现了南北气候的不同:南方温暖、多雨、湿润,而北方寒冷、少雨、干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2] 游忠、蔡凌志:《中国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报告》,北方燕山出版社,1989年12月。

[5](东汉)崔寔著,缪启愉辑释:《四时月令辑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

[6] 张锴生:《汉代粮仓初探》,《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7] 禚振西、杜葆仁:《论秦汉时期的仓》,《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

[8] 熊传薪、游振群著:《长沙马王堆汉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猜你喜欢
差异
“再见”和bye-bye等表达的意义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法观念差异下的境外NGO立法效应
构式“A+NP1+NP2”与“A+NP1+(都)是+NP2”的关联和差异
论言语行为的得体性与礼貌的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