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的病理和相关因素解析

2014-06-06 13:20孙超智车骥
卷宗 2014年4期
关键词:相关因素

孙超智 车骥

摘 要:目的 对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特点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我院心脏性猝死病例76例,对其临床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6例心脏性猝死病例中包括冠心病者35例,心肌病者14例,心肌炎11例,先天畸形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者5例,心脏轻微病变7例。结论 对冠心病、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预防,改善心肌供血对于防治老年心脏性猝死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临床中应对其给予重视。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病理特点;相关因素;临床防治;尸检

临床上心脏性猝死为患者平素健康或者是病情得到了控制相对稳定,因心脏的原因,出现急症后1小时内骤然失去意识的意外死亡。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特点为自发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大部分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死亡[1]。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使得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呈不断升高趋势,因此对心脏性猝死展开相应研究具有很大必要性。研究发现,单纯依赖临床资料对心脏性猝死病因以及相关文献因素进行分析存在较大困难。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特点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76例心脏性猝死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心脏性猝死患者,抽取其中的76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64例,女12例,年龄23-79岁,平均(47.9±13.2)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全身系统尸检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心脏性猝死,并排除了其他脏器致死性疾病。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针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发病原因、病理检查结果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1.2.2 病理检查方法[3]

尸检过程中对心脏标本展开常规肉眼观察以及 HE 染色检验,针对冠状动脉各大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左旋支和右冠状动脉) 自起始端到远侧端每隔 5 mm 作垂直冠状动脉的横切面,并以常规四级分法为依据,对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展开分级,对心脏性猝死的病因、性别以及年龄分布,心脏性猝死的诱因及症状进行分析,测量心脏的重量,分析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疾病的心脏病理改变等。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对比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脏性猝死的病因

经统计发现,本组76例患者中包括有男性64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为5.3:1,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7.9±13.2)岁,不同年龄段病因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详见表1。

2.2 心脏病理改变情况

本组35例冠心病患者的病理改变情况为:有24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官腔狭窄程度达Ⅳ级,其中包括单支病变7例,双支病变7例,多支病变者10例;左冠脉主干硬化者23例,左前降支硬化者17例,左旋支硬化者15例,右冠脉硬化者25例。心肌炎与心肌病患者的病理改变包括:细菌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外膜下可观察到片状出血,心肌组织局灶性液化性坏死,周围存在大量的嗜中性白细胞浸润、灶性出血;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镜下可观察到心肌间质存在弥漫性淋巴细胞、心肌间质水肿、单核细胞浸润、肌纤维灶性变性坏死等现象。心肌病患者心脏科观察到心腔扩张,室壁厚度正常,心尖部肌壁较薄,外形较钝,在镜下可观察到心肌细胞肥大,核大,能够观察到小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心肌间质纤维化等。

3 讨论

近几年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脏性猝死病理改变特点与相关病因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76例心脏性猝死病理尸检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本组76例患者猝死病因为冠心病者35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心肌病、心肌炎等。曾有研究显示,心脏性猝死患者多无心血管疾病史,本组76例患者中仅8例出现了死亡前兆,如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头晕头疼等。曾有研究指出,诸多的不良情绪譬如紧张、愤怒以及精神、情感过激等均会诱发心脏事件的发生,提示我们对不良刺激予以注意,避免过激行为、避免外伤等均可达到一定程度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效果[4],值得关注。

本次研究中病因分析发现,心脏性猝死患者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年龄以45-59岁组所占比例最高,不同年龄段组心脏性猝死病因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45-59岁组冠心病者所占比例较高,23-34岁组多为心肌炎患者,35-44岁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所占比例最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因此在今后的临床预防工作中应针对高危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脏猝死危险因素预防,以减少猝死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生存质量[6]。

参考文献

[1] 王仁学,丁世芳.180例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3,12(05):211-212.

[2] 冯品业,朱江静,杨伟燕.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14(06):332-333.

[3] 刘萨日娜,陶格斯.冠状动脉狭窄与猝死关系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11(02):109-110.

[4] 雷普平,李桢,李利华,等.心脏性猝死79例危险因素及病理分析[J].明医学院学报,2010,23(01):54-56.

[5] 戴瑜珍,喻朝霞,胡小安,等.心源性猝死33例尸检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12(02):976-977.

[6] 华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2011,14(12):632-634.

作者简介

孙超智(1993-),男,汉,天津,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心血管。

车骥(1996-),男,汉,甘肃天水,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心血管。

猜你喜欢
相关因素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致心肌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的相关因素
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
探究影响竹笛音色的因素
烧伤患者健康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测试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