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路改造工程设计之我见

2014-06-06 14:20邹频庄伟
卷宗 2014年4期
关键词:改造城市道路设计

邹频 庄伟

摘 要: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流量日趋增长,部分城市道路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急需通过改造升级为主城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主城区经济辐射力。本文结合笔者的设计实践,针对老路现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改造设计方案。

关键词:城市道路;改造;设计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期建设的城市道路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长,交通拥堵状况愈演愈烈,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采取对主城区老路进行改造,最大程度提高其使用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2 工程概况及现状交通分析

该道路地处主城区中心繁华地带,是主城区十分重要的南北向城市主干道,该道路长度约为3.5km,道路红线宽40m。通过现场调查,道路两侧商业网点密布,此条道路街道化现象比较严重,沿街的商贩抢占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机动车行车速度低,横向干扰大,行车难、停车也难。非机动车和行人穿越街道困难,安全保障性较差,道路的通行能力也极大地降低了。另外,两侧建筑物较密集,道路用地红线无法拓宽,只能在现有的道路宽度范围内重新进行调整横断面布置。

3 道路改造原则

3.1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考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并适度超前原则;

3.2充分考虑城市景观要求及城市环境保护需求的原则;

3.3充分考虑各种交通方式构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布置道路横断面;

3.4根据道路两侧不同功能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公交站点及停车设施。

4 道路改造方案

4.1 总体方案

本次改造中,对交通改善的措施主要有:

①通过横断面调整,增加道路整体通行能力;

②交叉口渠化,实现路口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

③港湾式公交站设置与调整,避免因港湾公交站距离交叉口过紧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④对道路沿线的出入口逐一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合理进行交通组织,在保证道路主体交通畅通的前提下,尽量兼顾两侧地块出入口,方便群众的出行,做到交通有序、安全通畅。

4.2 道路横断面设计

现状道路红线宽40m,三块板断面形式,双向4车道,标准横断面形式为:5m(人行道)+5.5m(非机动车道)+1.7m(绿化带)+15.6m(机动车道) +1.7m(绿化带) +5.5m(非机动车道)+ 5m(人行道)。其中5m人行道上布置为3.5m人行道+1.5m的行道树。现状双向4车道的横断面形式与道路等级、功能已不相匹配,迫切需要通过调整横断面,合理分配道路空间,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横断面整调整如下:

路段机动车道调整至双向六车道,原人行道及树池保持不变,将非机动车道垫高与人行道在同一平面,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采用硬隔离。各部分布置为:4.5m(人行道)+4m(非机动车道)+10.5m(机动车道)+2m(中央隔离带) +10.5m(机动车道) +4m(非机动车道)+ 4.5m(人行道)。设置中央隔离带的优点:①现状该道路上由于相交支路、地块出入口较多,导致机非隔离带上断口较多,机动车违章左转,行人、非机动车乱穿马路现象较严重,这也是现状该道路交通比较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设置中央隔离带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保障此路段交通的顺畅;②有利于在交叉口处拓宽出一个左转车道;③该道路作为重要的商业街,其对街景和绿化方面的要求较高,设置中央隔离带可以在提高道路整体通行能力的同时,同时满足景观和绿化方面的要求。

4.3 交叉口渠化设计

在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和畅通的条件下,通过压缩中央隔离带和人行道宽度进行进口道展宽,使进出口车道通行能力基本匹配。交叉口展宽涉及到移树问题,但由于现状道路上树木主要为中小型,而且一般在交叉口处数量较少,因此此项工程改造量较少。通过交叉口渠化,路口基本都达到机动车5进3出,其中进口道宽度一般为3米,局部不小于2.8米,出口道宽度一般为3.5米,局部不小于3.25米。在主要交叉口,非机动车进口道宽度不小于4米,以利于设置左、右转专用进口车道。交叉口进口道展宽后人行道宽度不小于2.5米,可以保障行人正常通行的要求。

4.4道路纵断面设计

4.4.1设计原则

现状道路经过长期的行车荷载作用,路面平整度降低,存在部分不均匀沉降,导致道路横坡度及纵坡度变形,排除路面雨水的能力下降。原道路按照设计车速40km/h进行纵断面设计,最短坡长为110米,最小坡度为0.08%,设锯齿型街沟排除路面雨水。

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时,鉴于两侧地块建筑物均已形成,因此,道路标高原则上应尽量保持现有人行道标高不变,按照原设计进行纵断面拟合,基本维持原道路纵断面线形及变坡点位置,设计最小坡度为平坡,仍需设锯齿型街沟排除路面雨水。

4.4.2设计方案

纵断面设计时,对现状水泥路面段适当加高约10cm进行沥青罩面,可避免挖除原路面;对沥青路面段尽量维持现状标高基本不变,仅铣刨原结构层中的细粒式沥青面层重新进行罩面,避免因抬高道路影响两侧人行道的衔接。

4.5 路面结构

针对本工程实际情况,只铺设透水性面层,设计为排水性路面形式,需另设盲沟、盲管收集面层下渗水接至雨水井,而且对透水性面层沥青混合料有严格的技术要求。现状路面为水泥混凝土及沥青混凝土路面两种形式,根据道路纵断面调整标高,进行沥青面层加罩处理。对水泥路面加罩沥青面层,需重点采取措施防止反射裂缝,一般的方法是加铺一层土工合成材料,作为应力吸收层、保温层及防水层,防治反射裂缝,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本次设计中采用一种新型材料玻璃纤维经编复合土工布,利用玻璃纤维较大的抗拉强度,提高抗低温缩裂、抗高温车辙性能,用以防止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段温度应力对新罩沥青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并改善由于车辆频繁启动和制动而引起的沥青面层变形。

具体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复合土工布后采用5cmAC-16I中粒式沥青混凝土+5cmOGFC-13透水沥青混凝土进行沥青罩面;沥青路面仅铣刨原结构层中的细粒式沥青面层,采用5cmOGFC-13透水沥青混凝土重新进行罩面。

4.6 管道井座加固

为减小因管线开挖改造对城市环境、交通的影响,对轻微损坏的雨污水管采用内衬PE管无缝衬装法。检查井座周边采用混凝土圈加固,减小与道路的沉降差,避免井盖下沉引起的跳车问题。

4.7 景观功能

由于受道路空间的限制,重新进行横断面布置后,各部分尺寸都较小,因此,应着重在各细节处体现道路的景观性,尽量保证道路使用的舒适性和美观性。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为体现城市文化内涵,挖掘整理了城市文化、历史碎片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道改造工程直接关系到主城区交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以城市老路改造为契机,实现“改造一条道路,创造一片效益,美化一片环境,彰显城市特色”的目的,已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老路改造工程设计是一个不断分析、判断、升华的工作,改造设计需考虑多方面问题,设计时需针对老路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改造设计方案,力争做到老路改造对周边居民干扰少,环境破坏小,经济效益好。

参考文献

[1]陈旭庆,王佳葵.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11):6

[2]陈明强.浅谈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交通安全与疏解[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192-193.

猜你喜欢
改造城市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