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爸爸去哪儿》看当下综艺节目审美趋向

2014-06-06 16:20王玉洁
卷宗 2014年4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审美价值传播学

王玉洁

摘 要:2013年下半年,湖南卫视制作的以“星爸萌娃”为主角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一经推出,就成为几乎“零差评”的周末收视冠军,也成为一大批拥趸每周追剧的最新目标。从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来看,这档节目所具有的播出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宣传价值和经济价值比较高,在广播电视市场上是一个被成功推出的文化商品。这也为目前普遍存在的综艺类节目提供了一个思路和启发,用真善美的传播元素,提高节目质量。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美学;审美价值;传播学;成功因素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中,综艺类节目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在荧屏中举足轻重,却常常饱受人诟病——同质化、做作、缺乏新意、现实意义匮乏等。如何才能提高娱乐节目的品味和口碑,怎样能抓住其在传播中的美学要素?成功的节目具备哪些方面的特征和要素?不妨找成功典范学习一下。

2013年10月份,由湖南卫视制作播出的《爸爸去哪儿》的亲子类大型户外互动节目突然在荧屏上走红,不仅在电视上引发了综艺节目收视热潮,而且在爱奇艺、优酷、搜狐、乐视等视频网站上也有极高点击率,还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圈中掀起了讨论狂潮,几组参与节目的明星家庭也因此大红特火了一把,甚至节目播出完毕后,让一大批粉丝还念念不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档节目能够脱颖而出,迅速吸引受众的关注,获得高收视率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从多角度来探讨《爸爸去哪儿》成功背后的因素。认为,节目中较好体现出的真、善、美要素,成为节目致胜的决定性因素。

1 真——孩子之真,生活之真

湖南卫视从韩国MBC(韩国文化广播公司)购入《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版权经本土化包装,形成这档节目。节目中,五位明星父亲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到节目组甄选的6个地方旅行生活72小时,孩子全程由父亲照顾,并设置一系列需要由父亲与孩子共同或分别完成的任务。几位父亲脱离社会身份,还原成一个真实的父亲角色,让受众得以体验父亲的角色,获取孩子成长的经验,更可以窥探明星们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是在电视镜头的掩盖之下,是由几对父子关系组成的真人秀之下的某种虚拟的文化关系。在我国通常观念中的社会语境中,相比母亲来说,父亲并不是家庭中孩子成长的完整陪伴者,而是一个次要的角色,于是,父亲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为老幼妇孺共同的心理诉求。在其中,明星和大众、城市和乡村、父权和女权、理性和娱乐,都成为节目叙事当中不可缺少的内在要素。因此,在显在的层面,节目构建的是一种美好的社会与文化愿景,亦是对受众心理的一种极大的满足。

该节目以儿童主体的真实生活切入,通过电视媒介展示不同环境中明星家庭的生活,以及几组家庭之间相互的关系,为受众提供了多角度的生活经验,真实而有足够想象空间,尤其是到乡村拍摄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反差,都在孩子们的哭笑之中,精彩纷呈。

从传播价值角度看,该节目体现了受众的“接近性”。亲子类节目主打“孩子”和亲情牌,孩子是美好的,和每一位观众都非常接近,每一位观众都会有自己的孩子或者是身边有接触到孩子,相信很多都认同这一点,所有的只要有儿童的关系中,孩子基本是一个最被关注的焦点,而孩子们的童真、善良和天真烂漫总能打动着现实中被各种生活压力困扰的人们。《爸爸去哪儿》中,孩子是给观众留下更深印象的(超过了其明星父亲),也是更吸引观众的点,这就是节目成功的最重要要素。

观众眼中的演员、歌手或模特,是在镁光灯下光鲜亮丽的明星,跟老百姓遥不可及,人们也只能通过在综艺上明星们宣传作品以及访谈节目来了解明星的生平以及其一点点的性格。而《爸爸去哪儿》把明星的身份又还原成普通人,也有为人父母的喜怒哀乐,尤其是面对生活琐事(如做饭)和孩子哭闹中的那种无奈和困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形象的亲切化、立体化使节目更加大众化。

在现代大众传播中,真实是节目的灵魂,做电视节目的本质和最高境界,就是要打动观众,但现在很多节目比如音乐选秀、综艺访谈等已经成为“秀”,很难深刻地感动观众。与成人在舞台上的真人秀节目相比,孩子的自然纯真契合了节目的真实诉求。五组家庭72小时的真实记录,与诸多电视元素的有机结合,造就了《爸爸去哪儿》独特的吸引力。在第一期节目中,观众跟随镜头可以走进明星的家,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住所,还看到了他们起床时的蓬头垢面的样子和与孩子相处时的朴实自然,富于生活气息,极大的满足受众对明星的好奇心,也让人感同身受,会心一笑,为这种真实暗暗较好。这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如今大众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综艺节目只有不断地放低姿态、贴近大众、展现真实,才能够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

2 美——制作技艺和表现形式充分呈现出时尚和美

看过《爸爸去哪儿》的观众都一定会深深地记着,除了萌娃星爸的各种可爱、温暖、窘态十足,还有节目的“神剪辑”、出神入化的字幕,优美的风景等等。据观察,节目播出以来,很多综艺节目都不同程度采用了这种剪辑方式,比如都增加了画龙点睛般的字幕,更有利于吸引年轻的观众群。

在节目中性别形象的转变,成为叙事结构展开的逻辑推动力。所以,正如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所说的,这种消费文化影像,是负载着身体刺激和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独特而带着梦想和欲望,是情感宣泄的出口,因此,大受欢迎。

这从 《爸爸去哪儿》 的受众群体可见一斑。据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数托邦创意分析工作室抓取的新浪微博上提及“爸爸去哪儿”的 45.5 万条原创微博,并对超过35万独立原发作者用户(去除疑似水军账户)、1300 余万条用户微博及近1亿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其中女性观众占到了八成。而且在 《爸爸去哪儿》 偏好度前十省份中,有5个GDP十强省份,涵盖3个直辖市。这也说明,越是发达的地区和受教育层次较高的人群,对于“家庭秩序”有着更深的感悟和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说,《爸爸去哪儿》 揭示的仍是社会文化中大众传播中的男性权力,通过儿童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女性受众的满足,节目制造了一种真实的关乎家庭叙事的影视幻象。

从思路看,传统的综艺节目是在摄影棚内的谈话节目或者游戏节目,而如今的流行趋势是将摄影棚搬到户外,走出电视台,在更为广阔的自然空间里拍摄,充分反映了人与空间的流动性及相互关系,给观众营造一种没有编导、没有演员、没有剧情的放松感觉,满足观众多层次的视觉享受和心理的认同感。

从形式创新上看,为了拍摄5组明星家庭,现场的工作人员达100人之多。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分组全程跟踪拍摄,注重抓细节,编剧和摄像师紧跟明星父子,摄像师负责记录影像,编剧则记录拍摄内容,方便后期剪辑。一期90分钟的节目需要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进行剪辑。

节目的另一特色是与音画相配的后期字幕,幽默诙谐,不仅解释了一些因过度跳跃而难理解的剧情,对内容起补充和提示作用,还提炼出隐藏的笑料,使看似普通的画面更具亮点。在后期剪辑方面,抛弃掉传统的贴罐头笑声的方法,连加入的笑声都是当时真实的反应。这一剪辑方式,让节目更加贴近了观众的心。

3 善——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亲情和温情

显然,《爸爸去哪儿》 以亲子活动作为线索,在其所叙事的事件中,通过这两个层面展示了一幅以育儿为内容的真实与虚拟并存的生活图景,无不体现出深刻的教育性,同时表达出社会意义。

节目的嘉宾由五对明星父子(女)担任。林志颖是台湾歌手、演员和职业赛车手;田亮则是奥运会跳水冠军,退役后转型做演员;郭涛也是演员,曾因黑色幽默喜剧片《疯狂的石头》 而红极一时;王岳伦是知名导演;另外还有国际名模张亮。毫无疑问,嘉宾所代表的并不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或者说,他们所呈现的,是通过摄像机和某种刻意的流程安排,也是对普通大众日常育儿和亲子行为进行的一种复制。这种背景下,潜在的善的品格就自然流露出来。

善首先是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在单独照顾宝贝的生活中,老爸窘态百出,种种付出让我们深深感动……无数温情时刻感动着你我他。多少爸爸吃过沾满宝贝口水的剩饭剩菜,多少爸爸在扛着宝贝玩耍时被尿湿肩头,多少爸爸坚守在背后默默保护着宝贝的一举一动,辛苦的汗水在那一声轻轻呼唤中绽放出最幸福、最满足的笑容,父亲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超人,爸爸的爱是沉默,却总是在无声的细节中显现出强大的能量,鼓励着孩子战胜困难,激励着孩子勇往直前。

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许因为有孩子存在,勾起了大多数人心中善良的成分。节目中,5对父子嘉宾,节目组的编导、摄制成员,和各个旅游地点当地的居民,共同构成了节目的生态,除了父母家人之间的关爱,节目组和嘉宾之间也表现出了互相关爱的感人画面,当地居民和嘉宾之间更是互相帮助,在孩子们遇到各类困境中,他们总会伸出援助之手,虽然有一定的作秀 成分,但大多数是真情流露。让我们感慨,人与人之间还是存在最真诚和朴实的爱的。

从传播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受众对节目期待视野的满足和某种情绪的释放,则是在亲子真人秀的美好图景掩盖之下的,社会文化诸多权力关系的聚合、表达、传播和阐释。至真则美,大美则善,善,让节目赢得了大众口碑,赢得了收视热潮,赢得了品牌影响。

4 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启发

近年来,综艺节目一直保持着热度,但难免陷入同质化误区,从《爸爸去哪儿》节目可以看出,受众对综艺节目有着新型的诉求。那就是拜托矫揉造作之感,用真实的场景和情感,展现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所以,《爸爸去哪儿》虽然本质上属于综艺娱乐节目,但超越了目前大部分节目。真实的人生和生活场景,大美的表现手法和创新形式,至善的思想内涵,让该节目在诸多综艺节目中一枝独秀。

真,是目前最缺乏的,善,大部分节目都在追求,却很少能表现恰当,美,则是最难展现的。三者作为节目传播中的审美三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目前我国电视行业“集体失智”的趋势下,《爸爸去哪儿》的走红,从一定意义上挽救了“创意枯竭”的现象,更希望中国电视策划出原创性十足、创意性强的节目。不仅要本土化,更要体现国际化,才不至于被国外电视节目“压下阵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认识清楚,越是浮躁的社会,真、善、美的元素越是被大众审美所渴求,从这一角度去选择题材,用恰当而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社会现实意义,才能够打动人心,赢得忠实的粉丝,最终获取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节目高调走红的背景下,湖南卫视趁机推出大电影《爸爸去哪儿》,也是深谙受众心理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几个萌娃已经深深印在观众心中,贺岁档搬上大银屏,让众多拥趸再次为它买单,这次成功的营销让主办方大赚了一笔(投资400万,票房6.4亿),并且明显可以看出,电影版中更多加入了赞助商家,让节目“趁火打劫”了一些商家。据了解,《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冠名费达3.12亿,创下综艺节目新高,同时三家特约播出广告费也达到了1.7098亿元。而时至目前,陆续兴起的类似节目——以包含孩子的明星家庭为主角的真人旅行节目,也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影响,主办方趁机在赞助、广告中收获颇丰。不论其商业运作形式,如果能赢得成功的收视率,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意义,节目也就成功了,我们的电视荧屏上需要更多融汇了这几项特征的节目。

参考文献

① 吴奇 《爸爸去哪儿》的五大成功因素 《传媒》2014年3期

② 桂昕翔 《爸爸去哪儿》:文化的权力隐喻及其传播 《创作与评论 》 2013年2期

③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审美价值传播学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