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新闻稿件的一般原则

2014-06-06 16:20张峤洞
卷宗 2014年4期
关键词:选择原则

张峤洞

摘 要:选择新闻稿件,是编辑工作中带有关键意义的一项。要保证我们所用的稿子质量,那就必须进行选择。因此,选择新闻稿件是编辑工作的第一台阶。

关键词:新闻稿件;选择;原则

新闻信息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因此,新闻信息必须绝对真实,而不能有半点虚假,真实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客观基础。真实的含义包括: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信息,既要保证细节真实,又要整体真实;既要表象真实,又要本质真实;既要反映现实真实,又要符合历史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自然也是选择新闻稿件的员基本的原则,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稿件所反映的客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选择新闻稿件必须以真实为其前提,任何违背真实性原则的新闻稿件都属于严禁之列。

在选择稿件的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以真实为准则,尽可能把不真实反映客体的稿件排斥在可选的稿件之外。一般而言,不真实的稿件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虚构。所说的事情全无事实根据,全是无中生有,向壁虚造。

(2)添加。事实有一定根据,并非全部虚构,但其中某些情节和内容是“合理想象”主观添加上的。

(3)拼凑。把新闻写作混同于文艺创作,即把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做的事写成一个人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所做的事,事实是拼凑而成的。

(4)夸张。即夸大其词,把一分说成十分,把偶然的说成经常的,把个别的说成普通的,或者反过来。

(5)偏颇。即抹煞事物发展中其他各种因素的作用,无视因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片面地突出其中一种因素的作用。

(6)孤证。即根据几个孤立的事例得出与全局不相符合的结论。

(7)回避。即对一些有关全局的重要情况故意避而不写,只强调某一方面。

(8)幻影。事出似乎有因,细查却无实据,以幻影代替真实,比如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未经认真调查就信以为真,结果以讹传讹。

(9)假象。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现象来认识和判断事物,这些现象虽然是存在的,但并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其中有些甚至是假象,与本质相矛盾。比如,某个单位问题严重,但却以它的点滴成绩来作主要肯定,造成宏观失实,本质失真。

(10)导演。事情虽然确已发生过,但记者为了要写报道而将事件重新导演出来的,不是有了事实再作报道,而是为了报道去制造事实,与事物的基本情况不相符合。

稿件的不真实因素大致有以上十种,不过,一般稿件的不真实,属于完全虚假的虽然有,但并不很多,大多数表现为或有真有假,真真假假(如“添加”、“拼凑”、“夸张”、“偏颇”),或形真而实假(如“孤证”、“回避”、“幻影”、“假象”、“导演”)。从危害性来看,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假新闻还要可怕,因为,“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它弄得读者“亦真亦幻难取舍”,对所有报道部不敢相信。甚至到了实践中,那“半真”的不能大行其道,而那“半假”的倒会谬种流传。因此,防止不真实的稿件过初选关,就需根据稿件本身提供的线索,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

判断稿件是否真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从内容上看是否有以下现象:

(1)自相矛盾,漏洞甚多。失实的稿件往往漏洞百出,编辑只要根据逻辑学原理,认真反复研究分析,总会发现其中一些破绽。最易露出马脚的是报道同一件事实,一篇道东,另一篇说西,同一篇稿件在叙述同一事实时前后不符,根据逻辑学的“矛盾律”,便可以判断其中一种说法必然有错,甚至两种都错。比如,一篇稿件前面说解放前,千里风沙、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正逐渐成为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基地。后面又说:解放前“每当风沙刮起,不知有多少庄稼被压埋”,后面的“庄稼按压埋”和前面的“寸草不生”是矛盾的,谁对谁错,需要核对。

(2)不合常理、常识。根据真实的稿件一般情况下都是合于常理和常识的规则,对于那些“新”闻,即报道内容是没有先例的事物或者事情;奇闻,即情节及事情本身不仅超出人们正常见识而且超出人的想象;“大”闻.即成果、规模大到闻所未闻,超过人们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构成事实的要素有悖于人们已知的常理、常识的稿件便要格外小心。编辑的着眼点是它们的异于常理常规之处,是用自己的经验及常识难以解释的部分。比如《仙城有了读报女》这样的新闻,如果编辑发稿之前从是否符合常理、常识的角度分析一下,是不可能为之放行的:目前有没有产生雇人读报这种消费需要的可能?进而联想一下,在一些个人生活社会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也没有读报女这个行当,即便是山城真的有了读报女,会不会是个别极端的例子?通过分析自然就会对该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3)笼统含混。有的稿件在某些情节内容和新闻要素方面写得笼统含混,其中有些是属于写作技巧的问题,有的是作者故意含糊其词,以掩人耳目。例如“有一天”、“大家认为”,这些其实是用模糊法来掩盖不真实,必须小心注意。

(4)文艺色彩浓厚,超越来访可能。有些稿件描述的情节借用了很多文学描写的手法,从新闻采访的角度看,由于受时空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情节是不可能采访到的。

(5)反复出现。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新闻传媒上,曾出现内容类似的新闻,故对这类稿件也应慎重。

2、从作者的身份与稿件的内容来霍

如果报道所写内容与作者身份不相适应,对报道的真实性便值得怀疑,如有些作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却写了一篇综合报道,介绍全局情况,编辑就该打上问号,看看面上情况和统计数字等,作者是怎么采集来的。如一项工作刚刚展开,来稿已经在全面介绍成绩和经验了,对于这种打“提前量”的“预制件”,编辑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有些稿件,非常精彩,又颇多巧合,但又天衣无继,根据稿件难以断定其真伪,这时就该通过调查来判断稿件中事实的真实程度。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编辑应尽快打电话给作者或其单位,详细询问稿件的采写情况,不妨宜牢地提出自己的疑点,请求作者解释稿中何以出现如此众多的巧合情节,直到取得满意的回答。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编辑可以发出信函,向作者或其工作单位调查。用这种方式调查,编辑应把疑点一一罗列,要求作者证实稿件的真实性。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编辑可以根据稿件提供的情况作出判断,不过如时间允许,一定要多做调查,做到口勤、手勤、脚勤,既不让不真实的稿件蒙混过关,也不让稍加核实和查对就可达到真实的稿件被轻意淘汰掉。

在第一个传播过程中,编辑处在社会选择、接受的最前列,他不仅是作为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读者的代表,最先选择并接受新闻原始文稿,编辑的功能并非传播信息,而是作为大众传播的“把关人”,代表社会、代表广大读者对新闻信息进行检测、筛选、校正,进而接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编辑一方面作为一个特定的受传者个人,拥有自己的人格信仰、社会观念、知识结构、兴趣好恶,他是作为一个有个性的特定的“个人”,带着固有的经验,按照自己的意愿、需要来接受传播;另一方面,由于职业的要求,他必须充当一个社会化了的角色,即必须代表社会某个读者群,社会某个方面的需要,去选锑和审定被传播的新闻作品。对于前者,应该尽量弱化它的存在性,对于后考则应该尽量强化它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熊. 选择,新闻报道的必备武器[J]. 新闻与写作. 1995(01)

猜你喜欢
选择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