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的受众本位思想分析

2014-06-06 17:19杨丽娟
卷宗 2014年4期
关键词:都市报

摘 要:近年来,都市报越来越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欢迎,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的“草根”化特点。都市报把目光投向“下里巴人”,更多的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受众本位意识。

关键词:都市报;受众本位;新闻选择

报纸经历300多年的发展,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经由最初仅发布商业消息的“价格纸”,发展为书记历史、传承文明的一大传媒,它的历史使命也决定了它走向“社会公器”的必然性。现今,报纸作为一种传播手段的同时,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已经承载了社会的某种精神寄托,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阅读报纸,最鲜活的新闻、最广泛的事件、最近的距离,无疑是受众最需要地。而报纸要满足这些需求,都要用“新闻”来说话。同时,从根本上说报纸之所以能够盈利,能够引来广告,也是因为由其报纸新闻所产生的吸引力,进而引发的“二次售卖”。也正因此,各都市报也努力把重点放在新闻选择上,整合最有价值的新闻为受众服务。由此可见,受众是办报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受众本位。

1 都市报的受众本位思想表现

近年来,都市报作为大众化的纸质媒体,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的“草根”化特点,更多的关注普通大众的生活,注重受众的感受,把如何吸引受众作为做新闻的首要出发点。也正因为此,在报纸上了产生了我们所说的报纸“俗文化”。或许有些人不屑于都市报的“俗”,认为报纸本应是反应严肃的世界,岂能“笑谈”。其实不然,都市报的“俗”是“通俗”,而不是献媚于少数人“低俗”。都市报抛弃了严肃面孔,把新闻做得更加鲜活,以“旁眼看世界”的态度观察,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记录着复杂的世界。这都表明着都市报已经越来越注意如何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当然,都市报并没有失去其教育大众的作用,只是把这种作用运行于潜移默化的渐进中。无论如何,都市报其“俗”的目的是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吸引住受众的目光。这也标示着都市报的受众本位思想。

1.1 围绕读者办报纸 以受众为办报指向

自从近代报纸在中国产生以来,直至在计划经济结束之前,我国传统媒体的传播观念一直是以传者为中心,其主要宣传方式是以灌输为主,受众只能被动接受,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宣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这种传统的传播观念被打破,把受众提高到本位即出发点的地位,以受众为中心传播新闻,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最终也赢得了最广大的平民读者群的欢迎和赞许。

因此,报纸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开始慢慢转变,逐渐成为一种象征,可以还普通百姓以公正,而市井平民则毫无疑问的是它的服务对象,人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事,第一个想到的是传媒,可见报纸的巨大影响力。

1.2 迎合读者需求 为受众喜闻乐见

都市报的“俗”,称作为市井新闻。它们发生在街头巷尾,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需要解决的。抑或是对市民生活起指导作用的信息,为市民正常生活的需要的知识。都市报的“俗”是由其性质、定位等多方面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不是高高在上,以说教者的身份去领导受众,而是做为受众的朋友,提供信息和服务。都市报的目标定位是“综合性的平民报”;其读者定位是“报纸所在的城乡居民”;其内容定位是“各种新闻信息及社会服务信息”。既然市民需要,客观环境也齐全,都市报当仁不让的走上了“平民化”道路。它在高扬主旋律的正确导向下,“俗”就是为了让受众喜闻乐见,并寓教于乐,引人向上,给人以服务,又启迪人思想,还给人以多种知识和各种实用作息的全方位的服务。正是这种全方位的服务让市民产生了某种依赖,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进而形成了新的读者群,对于一份报纸来说也就有了所谓的“品牌忠实度”。

1.3 与受众联系紧密 有广泛的参与性

读者对于一份报纸来说,可谓是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一方面广泛的参与性能让广大平民对它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读者积极参与都市报开展的活动,视其为“精神家园”,则会无形中提升了媒体形象,扩大了媒体的品牌效应,增加了媒体的无形资产。比如在济南报纸市场上,《生活日报》经常在千佛山举办的“三月三相亲大会”、每年都有数千人参加。《齐鲁晚报》组织的“凡人歌”活动也让大众更加关注身边的好人,加大公益力量。这些活动都为报纸引来了无数忠实的读者,形成了报纸的无形资产。

另一方面,都市报的平民化加大了获取舆论监督的力量。市民们将自已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解向媒体提出,媒体经过调查,然后再报道出来,督促有关部门为其解决或解答,在政府与市民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一方面解决的问题越多,市民就会提供越多的新闻线索,同时政府也就越加重视。

2 受众本位指导下的新闻选择

在受众本位思想的指导下,都市报在新闻的选择上必然迎合受众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兴趣,选老百姓喜爱的新闻,办老百姓喜爱的报纸,它所作出的新闻选择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2.1 在选择新闻方面:国内外大事打头条 市井新闻是重头

对都市报来说,虽立足于某一个城市,但国内外大事的新闻价值是不以地域为界限地,仍是最重要的新闻。一方面,是因为这与自己的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某种新变化,可能会引起我国政策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都想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尤其是对国家领导人、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报道。这是因为都市报也担负着传播国家政令、共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指导市民正常社会生活的需要。应该说,对国内外新闻大事的报道必不可少。

如果说头版是国内外大事的天下,那里面的厚厚的内容市井新闻才是主角。都市报之所以称之为都市报就是因为它立足于一个城市,以这个城市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来引起市民的关注。对比而言,人们对于身边故事的理解率要远比国内外大事深刻得多,正因为此,市井新闻有着常写常新、常读常新的性质,而不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人们对世俗新闻的偏好,来源于他的贴近性,离自己最近的事情,越能引起人们心里的共鸣。

2.2 在策划新闻方面:整合新闻找看点 连续报道搞追踪

就都市报而言,报纸已不再是单纯的仅提供新闻的信息纸,现如今,就某一版来说,都市报提供的依旧是新闻,但对于整份报纸来说他提供的是“服务”。新闻是有秩序的发布的,秩序的新闻带来的是整合的信息以及全方位的指导。它提供的已不再是单一的新闻,而是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现状、未来走势与意义,以及与这条新闻相关的新闻等。这样一系列的新闻组成一个整体,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新闻整合一方面可以制作更多的信息,更好地体现编辑的策划意图。另一方面,也为市民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更好地指导市民日常生活,在市民心中渐渐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的报纸是一部百科全书,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连续报道也是把新闻做大的一种方式。所谓连续报道就是对同一事件或同一类型的事件进行线性报道,追踪其发展变化或类归同性事件形成规模效益。这样对一个事件进行连续性报道,形成持续的新闻热点,紧紧的长时间的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而且,这样做还可以做到让新闻事件有头有尾,长期延续形成一个个跌宕起伏的高潮。

整合新闻与连续报道有时会掀起社会的群体兴奋,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带来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萍.都市报的“俗”化特点.[M].武汉:湖北科技报社.2005.

[2] 刘建明. 新闻学前沿:新闻学关注的11个焦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分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杨丽娟(1985-),女,山东临沂,新闻学学士,编辑,助教,新闻编辑。

猜你喜欢
都市报
在守正中不断融合创新——浅析温州都市报全媒体报道的路径探索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温州人都进来看看”——温州都市报微信公众号运营探索
《海峡都市报》影像俱乐部会员作品选登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国内主流媒体中的新疆形象建构——以2012年《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