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体系探析

2014-06-07 05:56籍伟
环境影响评价 2014年5期
关键词:区域环境专项应急

籍伟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体系探析

籍伟

针对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对象和保护目标分布的特点,构建了以规划回顾性分析和入区企业环境风险源项分析为基础,以区域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设置可行性评估为目的的非行政许可范畴的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体系;结合风险评价结果,探讨了有关区域风险专项评价方法、区域环境风险物质储存量(在线量)的重大危险源评估、规划调整和环境风险防护距离控制等问题。

石化工业园;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体系

环境风险评价作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环评技术文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专题和专章。但基于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行政许可阶段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往往受时效性和规划或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周期的局限,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和运行阶段,尤其是在区域规划实施阶段,环境风险评价专章中的源项分析、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可行性等均存在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的问题。因此,针对已运行的建设项目或已实施到中后期阶段的区域规划,定期开展环境风险专项评价工作尤为重要。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概况

依据环境风险管理的需要,开展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区域环境风险问题形势日趋严峻

自2005年吉化双苯装置爆炸事故以来,国家和地方环保、安监部门发布了许多涉及环境风险管理的文件,以部门规章形式推动了对存在潜在环境风险隐患的区域、现有企业和在建建设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检查以及部分补充专项评价工作,成为强制性开展环境风险管理的行政手段。2014年3月,环保部发布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1],从技术指南范畴对单个企业环境风险水平评估进行指导。然而,迄今仍旧缺乏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或技术规范。

在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从国家级到县镇级,建设了很多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其中以化工、石化和医药行业园区潜在的环境风险问题居多。在规划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阶段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所开展的环境风险专题评价,由于受制于评价周期的约束,尚不能从区域整体上满足日后的环境风险管理需要。自从2010年7月16日大连大孤山区域油罐火灾爆炸引发溢油污染海域事故以来,相继发生了兰郑长成品油管道泄漏污染渭河、黄河事故,以及2013年 11·22 黄岛输油管道爆炸泄漏原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污染胶州湾事故,从而凸显了从工业园区生产装置到石油及产品储存、运输等带来的区域环境风险问题。因此,亟须构建和完善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提升区域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形式有所创新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工业园区、集聚区为评价对象且可能对周边近距离范围造成潜在环境风险的重大危险源相对集中分布区域,具有点或面的环境风险影响特征;其次是某些跨行政区或跨界储存、运输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物质的设施,具有线的环境风险影响特征。但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和《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2000)的适用范围中均未包括后者。

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区域规划阶段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主要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中的环境风险评价专章[2]。由于拟开发区域还没有正式启动或尚未完成项目建设工作,评估对象相对建成后还是 虚 的存在。因此,类比调查和假定事故情景的环境影响预测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的主要措施是基于工程可研或设计上给出的风险防范要求,延伸提出的防范和阻断措施主要是针对泄漏物料或事故过程中使用的消防水、灭火物质等产生的污水、废液进入环境的通道。因此,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的最终结果是针对环境保护目标提出环境风险防控距离和在水体污染预防应急设施上提出三级防控措施要求。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处于已完成行政许可的规划或项目建设方案实施后的某一时期,一般不再涉及行政许可范畴,而是在政府部门推动下,由园区自主开展。从区域现状调查、风险识别、源项分析、事故后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防范与管理等方面建立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体系,这一过程与单个风险源的评价技术路线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是对区域内已经建成的项目进行规划实施情况、单个项目已建成装置和设施、环境风险源进行 实 的调查,需要考虑区域规划、区域风险源分布、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区域环境风险影响预测、区域防控机制有效性和应急预案可行性。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内容更为具体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过程仍需遵循环境现状调查及保护目标识别、风险源项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的一般评价原理和方法。但评价内容较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针对的风险源更为具体、涉及的行业类型和风险源数量更为广泛,属于涉及行业多、保护目标多、区域范围大、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种类多、同类物质在不同地点在线量分布差异较大的类型,具有环境风险影响距离和范围呈多边分布的特征。对于最大影响范围的界定,往往是考虑了区域内同一种类物质或不同种类物质叠加后的最大影响半径。划分重大危险源的排序工作及对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工作尤为重要,其结果也将反馈到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可靠性评估。

若基于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实施规划后的某个阶段开展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还将涉及基于环境风险管理的规划回顾性评价和规划调整的内容。在采用临界量标准针对环境风险物质储存量(或在线量)进行重大危险源评估和试图给出允许的最大储存量方面的研究工作,借鉴了规划环评中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但这一方面更加缺乏值得推广的实例研究成果。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体系框架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查、分析企业和区域两个层面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状况,并结合风险评价结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回顾区域规划实施以来,入园/区企业情况,重点查清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储存、运输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设置情况,依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相关要求中的规定与管理要求,对环境风险源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行业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源项分析和评价,为政府部门和园区管理者提高环境风险管理决策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

按照方案编制、实施和成果总结三个工作阶段,构建贯穿全过程的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体系,包括风险源调查与评价,环境风险保护目标核实,规划实施情况、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回顾性调查,区域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评价体系及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体系及工作流程图

由于目前还缺乏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的技术导则,尽管在体系和工作流程上还有待规范,但具有实用意义的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为整个评价工作和环境风险保护目标的识别提供区域背景资料和工作基础。环境现状调查中,除调查常规的环境空气、水环境、水文地质、土壤和生态等自然要素信息以及区域内外环境信息外,规划及实施情况调查、环境保护分类名录所列环境敏感区详细分布情况调查是重点内容,此外还包括与事故后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应急、防控措施相关的水体环境间水力联系关系调查,环境空气影响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点调查,以及区域开发现状调查等。入区企业环境风险分析主要排查重点风险企业和重点风险物质,提供主要风险企业分布图,评估重点风险源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的可靠性。

区域现状调查需要获取的信息量很多,现状调查能否有效组织、收集到相关信息是制约评价工作周期和质量的关键。评价中通常采用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方式,建立咨询机构与区域内相关单位和部门、各类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渠道,制作各类调查表格,并通过现场走访、查勘和请相关单位或企业管理人员填表的形式,收集相关信息;其次是查阅相关资料,索取区域相关部门与企业现有的通过各类评审或日常统计的资料。然而,甄别、筛选、统计和处理这些时段上、完整性上不齐全的信息,工作量巨大,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适合环境风险评价目的的专业判断过程。

目前,开发一套基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辅助手段,建立满足单一或少部分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现状资料基础数据库并不断实时更新,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几乎在当前所有区域尺度范畴内,尚未建立起有效、成熟或通用性较好的能提供公共应用平台接口的区域现状调查数据库系统。现状资料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已成为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中的迫切要求。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技术方法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方法学问题主要涉及环境影响预测和风险表征方法、环境风险物质储存量及重大危险源分析和环境风险防护距离估算方法。

环境风险影响预测及风险表征方法是针对保护目标的敏感性,对流出生产界区外的风险物质可能涉及的影响要素,如环境空气、水环境、土壤和生态等的影响程度、范围进行预测、评价的过程。对于环境空气,采用半致死浓度、致伤害阈浓度和车间最高允许浓度表征扩散影响的范围;对于水体,采用油膜漂移轨迹表征泄漏物质的扩散距离和影响范围;对于生态系统,采用资源损害模型表征影响程度。其中,比较成熟的是对环境空气影响的评价,采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方法界定预测模型中输入的气象参数,可以使预测结果的可信性显著提升[3]。

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允许储存量分析是借用了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但在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有环境容量的目标值反制,而环境风险评价中没有环境风险容量的目标值,实际上分析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允许储存量还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内容。由于突发性事故点和释放量的不确定性,环境风险源项分析中关注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风险物质的在线量、储存量或运输量,虽然在识别重大危险源中是关键参数,但物料量在区域尺度的分布上是不均匀的,包含了不同风险物质和同类风险物质分布的广泛性和不均匀性,以及风险物质所在地点与保护目标距离的较大差异性,很难界定物料量很小但存放地点与保护目标很近与物料量很大但存放地点与保护目标很远的情形下,两者之间哪类风险源更可接受。由于风险物质物料量在区域中的分布具有不可叠加性,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具有可叠加性,几乎无法判断区域内某种风险物质的最大允许储存量。在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中,即便以环境风险防护距离作为目标值反制约束区域环境风险物质储存量,但仍存在风险物质释放时间、应急响应时间等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得出的相对风险物质最大允许储存量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环境风险防护距离目前多指依据环境空气影响预测给出的半致死浓度出现半径,有时还考虑了致伤害阈浓度出现半径。防护距离的确定是一个需要慎重给出的敏感问题。在区域尺度上提出环境风险防护距离,往往还有非技术因素,即在实际预测的防护距离基础上综合考虑管理需求。由于风险物质在线量、储存量的不可叠加性,突发性事故的不可叠加性(假定出现多米诺效应的地点相对区域尺度仍在一个 点 上考虑),以及风险源分布的多向性,对每个风险源不同物质或同种物质计算的半致死浓度出现范围是显著不同且不可叠加的。因此,一个具有多边形的区域半致死浓度包络线图将显示出不同方位可能影响的范围,从技术上提出的防护距离应该只考虑最大或最远出现的距离,实际是帮助判断区域内各个方位上可能存在的最大风险源,并试图控制这个风险源内风险物质的存在量或分析区域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允许储存量。

区域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警

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调查、分析企业和区域两个层面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状况,并结合风险评价结果分析其不足,进而提出解决方案,有时还涉及调整区域规划等,例如对于处于环境风险防护距离范围内的未开发居住用地进行调整。在装置区设置围堰、油库区设置防火堤、界区内外设置应急事故池成为主要的调查和评估内容,事故池收集范围还涉及对泄漏物料应急阶段使用的消防水、灭火物质等产生的废液的收集、暂存和处置等。从水体污染三级防控角度,阻断泄漏物料和废液从界区内排入界区外水体中的各种可能通道是水体污染应急的重点。因此,不仅限于正常设置的排污管道或排污沟,还需要控制各类汇入敏感河流前的各类支流、沟渠及雨水排放明沟、市政地下管网走廊带等。设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还要兼顾满足相关防范措施的要求。在多数临海的港口开发区区域,码头溢油应急设施的配置更需要满足海事部门的规范要求,更多地依赖区域应急设施的配置。

目前,越来越多存在较大潜在环境风险的开发区域已经开始实施封闭式管理或一体化管控。区域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体系的设置实质上是涉及安全、环保、消防、卫生、海事等多部门的甚至跨区域的行为,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的,而不单单是企业或园区范畴、环保部门范畴的单一行动。

建立区域应急中心控制与响应平台可以较好地实现安全与环保联合防范风险和应急响应。技术平台包括以各类数据库支撑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镶嵌的专业影响预测软件;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则具有数据输入、查询、维护、空间分析和专题制图功能;基础数据库包括了基础空间、遥感影像、环境信息、环境质量现状、风险源及模拟模型等数据库。环境风险应急预警系统实际上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目前的技术平台中,风险源监控的输入参数大多还不能实现实时采集。未来,随着环保物联网的发展建设以及实时监控传感器设计水平的提高,具有更强大实时监控功能的预警系统将在降低环境风险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EB/ OL]. (2014-04-03) [2014-07-16]. http://www.zhb.gov.cn/gkml/hbb/ bgt/201404/t20140415_270575.htm.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 T 169 200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3] 孙燕君, 钱瑜, 张玉超. 蒙特卡洛分析在氯气泄漏事故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31(11): 2570-2577.

X820.4

A

2095-6444(2014)05-0015-04

2014-07-16

籍伟,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副主任,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专项应急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