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都市主义的北京文化立市战略内涵探析

2014-06-09 10:46向勇陈娴颖

向勇 陈娴颖

[摘要]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城市非物质生产性特征表现日益明显,城市发展逐步迈进一个以新都市主义理念为代表的、集文化型、消费型、宜居型和生态型为一体的城市文化构建阶段。北京作为中国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之一,其城市文化战略处于整合与升华阶段。北京创建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划必须综合文化城市、创意城市和田园城市等发展理念,进行文化立市的战略布局,定位“大文化”的发展视野,着眼于北京城市意象的重新定位,注重双向互动,通过综合认识、官民并举的战略互动,实现城市整体战略的一致性。

[关键词]新都市主义;城市文化战略;文化立市

[中图分类号]G1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3004705

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结合现代生活的多种要素,重构人们钟爱的、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个性化、紧凑型邻里社区,从而取代无序蔓延(Urban sprawl)的郊区模式。[1]新都市主义将文化多样性、城市宜居性、社区和谐度等理念作为人类理想城市构建的哲学基础,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试图去创造一种宜居的现代生活方式,并由此唤起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态,自由选择的生命权利,自然美化的城市环境,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针对中国城市和社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居民文化生活匮乏、市民生活孤立、公共资源效率低下、社区文化凝聚力缺失等城市化问题,新都市主义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成为城市文化战略的基本准则。近年来,北京市围绕“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区定位,实施世界城市发展规划和文化立市战略布局,正是这种新都市主义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

一、北京文化立市战略的时代背景

以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标志,北京已经成为中国国内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前卫城市。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正是从2011年起,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人均GDP为5432美元。①2013年北京市人均GDP达15052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按照2013年北京市统计局初步核实数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08%,第二产业占223%,第三产业占769%②,已经迈过了后工业社会门槛,北京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这为北京市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强,必将对北京市文化立市战略构建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衡量世界城市的核心指标是城市的全球影响力,即世界城市应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发挥影响力。影响力是一个城市拥有主导和改变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能力及权利,在内涵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认度,世界城市不是自封的,而是公认的,是需要有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公认度的。提升国际公认度的前提是要有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等;二是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影响力就是话语权。话语权是平等参与全球化事务的一种资格。影响话语权的要素有定价权、信息发布权、文化主导权、技术标准权、市场引领权和规则制定权等权利;三是软实力,软实力是影响力的本质。软实力至少包括国际语言环境、国际机制和对外政策、人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文明程度和大众传媒等。[2]可以说提高城市的全球影响力,本质上是提高城市的软实力,而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必须有文化的有力支撑。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形成的各种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表明,文化条件在世界城市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而且也不会因一座城市在世界城市等级体系中的位置高低而改变。比如,纽约、伦敦、巴黎等世界名城成功转型,持续保住了世界中心城市的国际地位;以东京、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城市也在向后工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发展成为全球或区域性的国际城市;也有类似底特律、伯明翰等从城市繁荣和工业领导者的地位沦落到衰落状态。[3]这些城市在成功转型过程中,都扮演了世界知识创新中心的角色。世界城市的知识创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创新,还包括价值观创新、生活方式创新、传播方式创新、服务创新等等与创意有关的活动。因此,文化发展成为城市转型的关键动力和转型成功的衡量标准。

第12卷第3期向勇等:基于新都市主义的北京文化立市战略内涵探析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7月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格局下,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已经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4],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则致力于发展创意产业和版权产业。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化地位的显著提升,文化对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性逐渐明晰。如深圳、杭州等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战略口号。这些城市认为,要实现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必须有文化的有力支撑。城市在经济服务功能外,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功能,拥有高水平的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类科学、技术、文化研究机构,拥有发达的出版业、新闻报业、影视业、娱乐业,在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国际文化交流诸方面具有明显的地位,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间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中心,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就城市形象而言,这些城市希望通过“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市民素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打造鲜明的文化特色,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来吸引投资人和旅游者,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知名度。

一般而言,城市文化战略发展阶段分为五个:第一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阶段;第二是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阶段;第三是文化产业的兴盛阶段;第四是城市文化品牌的营销阶段;第五为文化战略整合与升华阶段。现有的“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或“文化强市”战略提法,包括了城市文化品牌的营销阶段、文化产业的兴盛阶段以及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阶段等不同阶段。北京市的城市文化战略发展正处于第四阶段末期和第五阶段初期,即城市文化战略整合与升华阶段。在这一阶段,北京市需要对现有的城市文化战略进行整合,要在充分分析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城市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炼城市文化主题,分析各种文化战略的内在关联,依据城市文化资源,以城市文化主题为统领,将各种文化战略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相互促进的文化战略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城市文化品牌序列,最终进行全球范围的城市营销。此外,北京市文化战略系统还应与其他战略系统,例如经济发展战略系统、环境保护战略系统等进一步整合,形成多个系统、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全方位、立体性的城市发展战略系统,从而实现城市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使得城市发展的一切成果最终能更好地服务于人。

因此,北京市必须在深入剖析现代城市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理念模型的文化立市战略。

二、北京文化立市战略的主要特征

城市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聚集、居住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工业时代的城市是制造业中心和有形产品集散地,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是以知识产出为标志的非物质产品生产中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文化型、消费型、宜居型和生态型等方面。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城市的发展已经从商贸城市、工业城市为表现特征的阶段发展到以文化城市、创意城市与田园城市为表现特征的新都市主义阶段。

新都市主义提倡让城市自然化,让自然城市化,其精髓就在于让都市文明与自然属性和谐共存,在满足人们对城市资源高度利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的基本功能,充分顾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共生关系,倡导一种快节奏、低成本、高体验的都市“跃动人群”生活模式,强调居住区的文化环境、个性化的生活型态,强调生活轻松便利的居住环境、和睦共处的邻里关系、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尽情享受与娱乐的生活方式。新都市主义呈现以下八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第二、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第三、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第四、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第五、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第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七、回归传统习惯性的邻里关系;第八、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共福利的提高。[5]

在新都市主义观念的指引下,“田园城市”提倡社区整合,注重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统合考虑,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是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规避两者的不利条件。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具体内涵: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委托社区代管。时至今日,现代田园城市的思想内核仍然与霍华德的最初设想保持一致,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和城乡一体的高度融合。当然,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在功能定位上,不但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同时是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在具体形式和规模上,城市形态和发展水平是超大型和现代化的,但同时符合田园城市的理想,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优点高度融合,让广大城乡群众既享受高品质城市的生活,又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

“创意城市”的提出则是为了强调大城市发展中对人的创造力的重视,依靠人的力量提高城市竞争力,以人文为核心塑造城市的生命和未来。在创意城市里,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不单是道路、桥梁等物质载体,也包括专业人士、技术人才和科学家在内的每个个体。城市应当成为人民释放创造力的源泉——这是城市发展中的软因素,这要求城市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空间和生活环境。为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城市应提供现代、时尚、便捷的生活条件,包括便利的交通、购物,以及演艺、音乐、运动休闲等文化娱乐消费。在这里,创意城市是形象空间、功能空间和意象空间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里,第一层级是城市景观,是真实的,是形式具象的、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是街道上所看到的物质、物理的自然空间;第二层级是产业集聚,将城市空间视为功能体,具有提供服务与功能的场域;第三层级是文化空间,结合消费情境与过程,消费者在物质、功能空间内进行欲望生成、消费和想像而建构起意象,是依存物质空间与功能空间而产生的文化空间。[6]

在创意城市里,一种文化的强势地位和生命力度取决于三个因素:文化的特色和个性、文化的交往度以及文化的先进性和整合功能。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不仅体现了该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更代表了该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明程度。可以说,文化城市的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发挥是通过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来实现的,通过文化城市的建设以及改善教育环境来保证市民的政治、经济权利乃至文化权利。

综上所述,无论是文化城市、田园城市还是创意城市的发展理念,都明确了以文化资源、文化设施、文化资本、文化生产、文化创新、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等为基本要素的文化竞争力,在当代城市综合实力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利益、自然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等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的城市整体利益。文化竞争力正在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正如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所说,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城市的主要功能在于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城市乃是体现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该是关怀人和陶冶人。”[7]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正是制定文化立市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三、北京文化立市战略的发展内涵

在城市文化发展早期,城市文化战略主要集中于物质空间塑造。很多人认为有形的、实在的地标建筑,比那些基于地方文化特征而构想出来的城市和社区更容易吸引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注意。[8]后来,人们开始从单纯的依靠建筑高度、尺幅和外观的城市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重视建筑和地标的文化属性和艺术符号,重视区域文化内涵的把握和创意符号的提炼,重视文化空间的营造。而新都市主义城市发展观试图用回归传统和重建社区公共空间的方法,制定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恢复旧有城市的人文性,并推动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新都市主义坚持公众价值比私人价值重要的规划原则,采用适度混杂的方法,整合现代生活的诸种要素,再造城市社区的多元活力。

既然当前的北京城市文化战略发展处于城市文化战略的整合与升华阶段,那么在这一阶段中,一方面,城市文化战略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作用,使文化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使城市逐步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过渡,满足人与自然融合交流的要求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战略又要保持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城市成为“有故事的建筑空间”,最终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基于新都市主义的北京文化立市战略的发展核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内涵:

1北京文化立市战略中的“文化”定位是一种“大文化”视野

它不单指城市中的文化教育、文化设施、知识水平、市民教育程度等狭义的文化概念,也是城市形象空间、功能空间和意象空间的文化复合体,包括了整个城市所创造的物质层面的符号系统、行为层面的制度系统以及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的总和。只有基于这个“大文化概念”,我们才可以自然地将文化发展与城市构建相结合,将文化创新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相融合,从而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2014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各行业,要促进文化发展统合其他各领域的协同发展,促使文化创意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的发展态势。

2北京文化立市战略是对北京城市意象的重新定位

城市意象具有二元结构特征,不仅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即城市的广场、街道、公园绿地、住区、旧城中传统街区和诸多的纪念性标志物或建筑等为人感知的景观,而且也包括物质形态以外的精神内涵,即在城市物质形体环境中人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文化活动。北京文化立市战略要对公众的城市认同进行重新建构,重新构建主体感知,获取差异化的价值认同。例如,要进一步提炼北京的历史视觉元素,使之能代表北京城市建筑特色的设计符号,并运用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形成彼此协调的视觉呼应。要推进城市文化符号和功能价值的创新,赢得精神认同和价值感召,例如,对798工业厂房、宋庄新镇等生产空间和生活环境加以文化提炼和创意开发,在传统文化沉淀和现代创意孵化的基础上,推动都市文化的现代传承。

3北京文化立市战略的确立应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城市的认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城市意象的形成是城市拥有的各种景观在人们头脑中意象生成的结果。不同受众对城市的感知有所不同,因此,要注重受众不同特征的具体分析。根据城市长住居民、暂住人员和临时游客等不同受众的活动规律和活动领域,将良好的城市景观转化为这些不同受众内心中深刻、持久而美好的人文感知。比如,针对城市长住居民,对日常活动的街区、商城、广场和绿地等地段的文化要素进行提炼,从空间意象和人文意象两方面加强城市居民对北京的城市感知;对于临时性的旅游者,需要对交通枢纽、城市地标、著名景点等地的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口号标识等城市形象进行系统化的构建和提升,确保将良好的旅游意象呈现给临时游客。无论是空间意象、人文意象和旅游意象,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景观建设都是构建城市意象不可或缺的基础,为一座城市构筑独有的文化氛围,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赋予城市鲜明的文化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通过城市历史文化与景观文化的意象形塑,对内可以提升市民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气质,使得城市的居住价值与生产价值得到巩固;对外则可以强化城市形象推广、城市知名度提高,不断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不断强化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景观文化的认知度,为城市价值的传播与品牌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

4北京文化立市战略是综合认识、官民并举的结果

所谓综合认识,指市民主体对城市客体的总感知,它不是单个市民对城市的感知,也不是多数市民对城市文化个别要素的认识,而是绝大多数市民对城市的总体认识的共同结果。因此,实施好文化立市战略,就需要党委与政府加强对全体市民的积极引导,从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立市战略的内涵。只有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文化立市发展战略才有了积极推进与健康发展的基础。所谓官民并举,即要采取北京市政府规划和民间创意并举、上下齐心的多渠道策略。政府有意识的构思、投入和组织固然重要,而民间人士、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或群体创意也具有更特殊的重要意义,更具灵活性、自主性和变通性。[9]

5北京文化立市战略是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战略、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等系统战略互动的结果

新都市主义重视住宅设计和社区整体规划,注重把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休闲等集中起来考虑,使生活、休闲、工作三位一体,使生活、生产和生态多元融合。[10]此外,新都市主义城市营造通过恢复旧城市的建筑面貌和产业功能,带动了周边地区,甚至促进了整座城市的立体发展,使城市重新成为人们居住、工作和休闲的中心。这就要求北京文化立市战略必须与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战略、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等战略互动,保持整体战略的一致性。

总之,在新都市主义城市文化战略理念的指导下,北京文化立市战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城市文化战略的实施,完善城市独特的文化环境、产业空间、社会基础和居民素养的有机统合,使北京成为国际战略性的创新中心、中外文明融合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促进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与文化发展的软实力的高度统一,实现城市发展的巧实力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参考文献]

[1]凌霓、丁继军:《Kelvin Grove 都市村庄创意社区及其新都市主义设计的启示》,《艺术与设计》2010年第11期。

[2]周伟:《对世界城市的基本内涵与发展规律的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第9页。

[3]段霞:《关注世界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辑录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第225页。

[4]向勇:《文化立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16页。

[5]蓝泽兵:《基于新城市主义对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思考》,《知识经济》2010年16期。

[6]向勇、陈娴颖:《文化产业园区理想模型与“曲江模式”分析》,《东岳论丛》2010年 12期。

[7]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82页。

[8]King, Anthony D.Ed:Representing the City, NY: New York UP, 1996。

[9]王一川:《北京文化符号与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北京市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0]唐晓彤:《浅析“新都市主义”理论的演变》,《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第4期。

Abstract: After entering the postindustrial era, non material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 of cit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 Urban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moving into a culturebased, consumeroriented, livable and ecological city building stag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New Urbanism” concept. Beijing, as the first Chinese city that has entered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social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is close to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gainst this era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the generation of Beijing city cultural strategy must be integrated with the concepts of cultural cities, creative cities and countryside of the city, to investigate the core concept, strategic objectives, content and boundaries of culturalbased city.

Key words:new urbanism; city cultural strategy; culturalbased city

(TrCui Xianquan)

(责任编辑孙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