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大神冈底斯

2014-06-12 18:37文青
西藏人文地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冈底斯冈仁波齐

文青

藏学家G.图齐说,石头代表着世界之轴,是在地狱、大地、上天三界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有形形式。然而即使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冈仁波齐,它仍是一座充满生命力的雪山,与整个冈底斯山脉一起,使青藏高原体现了更加丰沛的地质地貌特点,并划分出了丰富的南北气候地理单元。

“冈”为藏语,意即“雪”,“底斯”为梵语,“雪山”之意,两种文字合二为一得此名称。它的意思被引申为“众山之主”,又被称作“世界之轴”。实际上,在藏文的典籍及佛经中,冈仁波齐也一般被称之为“冈底斯”。(摄影/ 孟靖忞)

“世界之轴”

作为冈底斯山的主峰之一,要认识冈仁波齐,首先应该来认识冈底斯山系。这座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著名而伟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的褶皱山,诞生了冈仁波齐这座享誉中外万人景仰和世界性大神山。由于冈仁波齐的名声太过响亮,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它是冈底斯山脉的最高峰。其实冈底斯山脉真正的最高峰,是位于冈底斯山脉中段萨嘎到仲巴一带的海拔7095米的冷布冈日,也被称为罗波峰。冈仁波齐的海拔有着6656米、6638米、6714米等多种之说,从高度而言,实属冈底斯山第二高峰。然而,一切已经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虽然从登山探险等角度而言,冷布冈日同样拔地而起,同样冷峻突兀且醒目,山下“野人”出没的传说盛行已久,实在不应被轻易忽略。同样,与冈仁波齐仅一湖之隔,属于喜马拉雅山系的纳木那尼峰,虽比冈仁波齐高了一千多米,也极其雄壮,但关注度反倒要下降许多。

在冈底斯的名字里,“冈”为藏语,意即“雪”,“底斯”为梵语,“雪山”之意,两种文字合二为一得此名称。它的意思被引申为“众山之主”,又被称作“世界之轴”。实际上,在藏文的典籍及佛经中,冈仁波齐也一般被称之为“冈底斯”。冈底斯整个山脉,西起喀拉昆仓山脉东南部的萨色尔山脊,东延伸至纳木错西南,与念青唐古拉山脉衔接,其走向受噶尔藏布—雅鲁藏布江断裂的控制。纵观冈底斯整个山系,从高空俯瞰的话,它的西段呈现着东南走向,主要支脉阿隆干累山以同一走向并列于主脉的北侧,山体宽约60~70公里。位于该段的主峰冈仁波齐峰,为信徒朝拜巡礼之地。该峰底部为燕山期花岗岩,其上为厚达2000米的始新世砾岩和砂岩层;峰体呈锥状。在东经84°左右,冈底斯山脉转为东西走向,山体渐宽,至东段宽达100公里。山脉中段因北西、北东两组构造断裂活动形成许多纵向块断山地和陷落湖盆或谷地,山形零乱、脉络不清。

这座长度约1100千米、海拔一般高5500~6000米的绵延山系,是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线,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与藏北内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冈底斯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属大陆性半干旱类型,基带为高山草原带(北坡)和亚高山草原带(西段南坡)或山地灌丛草原带(东段南坡),往上依次为高山草甸带、高山冰缘植被带及高山永久冰雪带等。这也使得冈底斯山以北,为高寒的羌塘高原内流区,气候严寒干燥,以高山草原为主,绝大部分土地只宜入牧绵羊和牦牛,或为无人居住的荒寂原野,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以南,则为气候温凉稍干燥的藏南谷地,广阔的草场在雪山和河流边连绵无际,海拔4000米以下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为灌丛草原,较高地区为亚高山草原。这一地区草场辽阔,耕地集中,为西藏自治区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的地域。时至今日,如果你能同时驱车驰骋过阿里南线及大北线,从沿途的风物人情以及自然生态特点出发,联想到冈底斯山南北这种气候地理性的微妙反差及联系,你一定会觉得妙趣横生。

“千山之宗”

冈底斯山脉开始隆起约为白垩纪中期,至早始新世后又经强烈上升。有学者认为,冈底斯山脉是为印度地块与亚洲地块中晚始新世相撞、挤压、断裂与褶皱上升的结果,两地块的缝合线在冈底斯山脉南麓、印度河流域—雅鲁藏布江谷地一带。由于地块的相撞挤压,冈底斯山南北两侧均为地震活动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里还多次发生六级以上地震。而冈仁波齐,便是在这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用下形成。

于是,冈仁波齐如同一座大金字塔,耸立在阿里普兰的高原上,如同冈底斯山脉高高扬起的头。从结构地质学上讲,冈仁波齐山体的上部,由第三系砂岩和砾岩组成,岩层平缓。看上去,它那质地坚硬的水平纹理岩层,构成十分诱人的金字塔式阶梯;塔形王冠坚实地嵌入雄浑的身躯,冠顶上万年浇铸之晶莹透明的冰川白雪,疏密错落有致,黑白相宜,把它的冷峻、刚硬、雄浑和人类赋予的圣光一并呈现给世界,实属大自然的神奇创造,酷似神界的刻意雕琢。

冈仁波齐峰,在当地藏族百姓口中,直接被人性化地亲切称呼为“仁波钦(或仁波切)”,藏语仁波钦或仁波切,乃上师之意。《底斯山湖志》有言:冈底斯山为群山之王,高不可攀,直耸云霄,山脉雪峰林立,天寒地冻。山上时常可见冰凌晶莹、冰笋、冰蘑菇冰清玉洁,山洞如同水晶宫,山峰之间多有凌空横架的冰桥。冈底斯山除了巨岩叠嶂、大石垒垒,便是冰雪世界。主峰冈仁波齐则像国王的龙床,周围群峰则是他的臣民。东边的万宝山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登临过的山,西有度母山,南有智慧女神峰,北为护法神大山。按照佛教密宗的说法,冈底斯山是胜乐大尊的圣地。因此,尊胜乐为本尊的佛教噶举派历来把雪山作为修行之地,在神山当下仍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修行洞。按照佛教显宗的说法,冈底斯是十六罗汉中出支罗汉的圣地。据说当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入藏传教,行至神山脚下,依稀听到山上有敲击檀板之声,以为是罗汉中午用餐之时,便对众人说:“罗汉敲午钟了,我们也用膳吧。”传说自此以后,凡来冈底斯山朝圣者,如是有福之人,便可听见檀板敲击之声。

抛却“千山之宗”的神性传说,从地质学上讲,冈底斯地区还是火山岩广泛分布的地区,从前震旦纪到第四纪都有不同的发育。西藏的火山岩分布从地区上看,前二叠纪火山岩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华力西期-印支期火山岩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区;燕山期是西藏火山岩发育的鼎盛时期,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喜马拉雅期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冈底斯地区和其北部的可可西里地区。地质学者的研究表明,冈底斯山脉从古生代开始就有火山活动,中生代以来火山活动频繁,以新生代始新世最为强烈,所形成的火山岩厚度大、岩石种类繁多、岩相类型齐全,火山构造复杂多样、在空间上成群、成带镶嵌叠置,构成了别具一格的火山地质景观。

“万水之源”

冈仁波齐峰顶终年冰雪覆盖、白云缠绕。宗教一些的说法是,经过冈仁波齐时若能看到峰顶,通常会被认为是吉兆。潺潺的雪水,从神山和玛旁雍错附近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流淌,从而形成了以天国中的马、狮、象、孔雀四种神物命名的这四条河,分别又是南亚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流经西藏自治区五个地市二十三个县,和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及克什米尔地区,在信教者的心中,这正是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成为“万水之源”的真正原因。

阿里民间称之为阿里嘴涌四河,有颂歌曰:

当却喀巴东流卓薛方,卓薛马术高超从此来;

马甲喀巴南向普兰城,普兰姑娘美貌从此来;

朗钦喀巴西涌古格方,古格富足辉煌从此来;

森格喀巴泻入拉达域,拉达力士勇气从此来。

喀巴,河流之意,与藏布一个意思。

向东流去的当却藏布——马泉河(中游为雅鲁藏布江,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源于形似骏马嘶鸣的山口而得名。传说这条河流经的地方绿宝石丰富,饮此河水的人们如良驹一般强壮。马泉河在日喀则仲巴县境内被称为“玛藏布”,自萨嘎县境内被开始称为“雅鲁藏布江”,一直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流出中国国境后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印度北部和孟加拉国,同恒河汇合后,注入印度洋孟加拉湾。

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相传这条河源自状如孔雀开屏的山谷,河水两岸,银沙丰富,饮过这条河水的人们会如孔雀一般可爱。孔雀河流经普兰县城及朗噶琼宗卡、噶尔东卡、达拉卡、嘉迪卡等象雄古城遗址。这里盛传着诺桑王子的故事,这里的歌舞与服饰别具特色。孔雀河畔,依山傍水而建的科迦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的重要寺庙之一。孔雀河从中国西藏境内经席尔瓦山谷进入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开始被称为恒河,流入印度和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萨特莱杰河)。因发源于形似大象鼻子的山谷而得名。传说这条河流经的地方金矿丰富,饮用这条河水的人们像大象一样健壮。象泉河从源头西流至门士,经札达县城、古格王国遗址、大译师仁青桑布的故乡底雅等名胜古迹后,从什普奇穿越喜马拉雅山后西流入印度后,称为萨特莱杰河,是印度河的主要支流,全长1450米。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汉文史书称其为“羊同”、“女国”等)、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这一流域与南亚、中亚紧相毗邻,因此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个十字路口,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以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为代表的外国学者开始在这一区域内进行考古调查,但在50年代初期以后,这一地区的考古工作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学者才重新进入到这一区域开展考古工作,相继取得了佛教时期的古格故城考古、托林寺考古、皮央·东嘎石窟寺考古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考古新成果。

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以源头流自形似雄狮大嘴的山崖而得名。传说这条河两岸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狮泉河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转向西流,经革吉在扎西岗附近与噶尔藏布相汇合转向西北,流入克什米尔地区。狮泉河在中国境内长500公里,由源头到革吉为上游段;革吉到扎西岗为中游段;扎西岗以下为下游段。位于狮泉河与噶尔藏布交汇处的狮泉河镇,为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也以狮泉河而得名。狮泉河全长3180公里,它流经印度和巴基斯坦后进入印度洋。

四条令人遐思的河流,养育了四大流域广袤地域上的各族先民,也孕育了沿河两岸灿烂的古象雄、古格以及古印度的佛教文明。同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以冈仁波齐为中心的冈底斯山,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古时,从冈仁波齐经普兰到尼泊尔与印度,是一条通往中亚和欧洲的商道,也是连接欧亚大陆的第二条古道,有人称之为“麝香之路”。这条商道不仅使东西方经济在这里得以接轨,而且东西方文化也得到交流、融合。

猜你喜欢
冈底斯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
贺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
西藏冈底斯西段松多复式岩体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特征
冈仁波齐的祈祷
鲁尔玛斑岩型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浅析
西藏中冈底斯成矿带中段铍矿化体的发现与意义
肖波齐教授
普兰:荒芜之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