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演进及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2014-06-12 02:06谢洪明苏昌静任艳艳
技术经济 2014年2期
关键词:跨国可视化文献

谢洪明,苏昌静,任艳艳

(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杭州 310023)

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演进及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谢洪明,苏昌静,任艳艳

(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杭州 310023)

以利用WOS数据库检索到的、发表于1997—2013年期间的、关于跨国并购的643篇英文文献为数据源,利用动态网络分析软件Citespace,通过作者共引分析确定了企业跨国并购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通过文献共引分析确定了企业跨国并购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分析理论发展规律。进一步分析得到目前跨国并购研究领域的高频主题词,包括文化、银行跨国并购、汽车产业、进入方式、战略联盟、法律、知识转移、贸易保护、中国企业、中国、学习能力、国家文化等。最后,结合实际,为跨国并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跨国并购;知识图谱;信息可视化;共引分析

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主要形式,跨国并购金额和数量均呈大幅增长趋势。然而,企业跨国并购的失败率居高不下,至今有关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也只是从动因、绩效、整合等单一角度所进行的探讨,学术界并未对跨国并购实践做出统一解释和进行有效指导。笔者认为,对国际学术界的企业跨国并购研究进行定量可视化分析,可以更清晰地呈现该领域内理论研究的重要作者、重要文献以及发展脉络,进而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目前的企业跨国并购实践。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学者对跨国并购理论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讨,以此为基础,利用计量工具对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重要学者和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和归纳,也有助于系统地了解跨国并购研究的相关内容。

利用引文分析方法对科学学科进行可视化研究,已成为了解该学科发展态势的重要途径。引文分析方法是一种利用不同的逻辑方法分析论文、著者和期刊等特征对象以找出内在规律的计量学方法[1]。早期受限于数据源,引文分析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诞生,引文分析才得到较快发展。Small最早将引文之间的关系划分为文献耦合(direct citation)、直接引用(bibliographic coupling)和同被引(co-citation)[2]。随后,Persson进一步提出同一领域的高被引文献群构成该领域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库[3]。不同于以往将分析对象局限于单一因素的做法,当前共被引文献间和引用这些文献的术语的复合网络正在兴起[4]。引文分析法有助于学者们理解与跨国并购相关的学术研究之间复杂的理论网络结构。

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在引文分析方法的相关研究领域走在了前端。例如:侯剑华和陈悦利用可视化软件探讨了战略管理学前沿的演进进程[5];张晓艳和姜道奎从知识热点和研究前沿的视角对团队知识共享进行了分析[6];梁永霞、刘则渊和杨中楷等绘制了引文分析领域演化的知识图谱[7]。然而,目前从引文分析的视角探讨跨国并购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热点的文献很少。本文运用知识可视化方法,形象化地解释跨国并购领域的学科特征,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及相关实践提供指导。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的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来源的完整性,笔 者 以 cross-border acquisition、cross-border merger、cross-country acquisition 和 cross-country merger为检索词,分别对WOS数据库进行检索,排除了医学、化学等无关学科的文献,并对检索到的所有文献进行去重、对无关文献做进一步剔除处理,最后得到发表于1997—2013年3月期间的643篇文献,笔者以此作为数据源。数据的下载日期为2013年3月10日。将“time scaling”的值设为2,即以2年为一个时间间隔,将1997—2013年分为9个时间区间(其中2013年单独作为一个时间区间);将阈值设置为“TOP 30”,即选择在每个时间区间内出现频次排名在前30位的节点组成最终的共生网络。

2.2 研究工具

可视化工具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开发的一种用于定量分析的可视化应用软件,适用于分析多元的、动态的复杂网络。可视化网络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是知识基础和热点前沿,并基于此做进一步研究。其中,知识基础是学科研究前沿的引文形成的共被引网络,研究前沿是基于研究问题的突显的概念群组。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的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是由不同颜色的节点和连线组成的共引网络,并由连续的等距离时间序列得出一系列单独的共引网络,将这些以时间为标记的共引网络组合成合并网络,就可根据其突出特征清晰地辨识重要的知识文献[8]。陈悦和刘则渊认为,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9]。运用可视化技术可以形象地展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并可以进一步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10]。此外,进行可视化研究的学者还对知识的不同关系进行了解读,并找出其潜在联系。Citespace软件可以排除个人经验造成的误差,有助于进入新领域的学者快速捕捉该领域的主要著作,是了解某一领域研究演进脉络的重要工具。本文利用该软件对跨国并购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跨国并购的主要学者

学者是学科领域发展状况的标识。利用软件工具统计出跨国并购研究领域的核心著者及所代表著作,有利于快速捕获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本文选择发文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学者作为节点类型(node type)。Citespace软件的演示结果表明,Zhu、Malhotra、Vaara、Tienari和Schoenberg等的跨国并购研究文献较多,发文频次均超过3次。其中,Zhu的发文频次更是达到12次,Malhotra、Vaara和Tienari等的发文频次也都至少有6次。表1列出了发文频次超过3次的著者及其最早发文时间,这些学者是跨国并购研究领域的专家,对该学科的学术贡献较大。

表1 跨国并购研究领域的核心著者、最早发文年份及发文频次(前20位)

根据Citespace软件的数据源目录,查找到上述核心学者的代表文献,并对其代表文献进一步分析,据此可了解跨国并购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其中:Cartwright和Schoenberg在《Thirty Year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esearch: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中回顾了1976—2006年期间的跨国并购案例[11],指出虽然跨国并购的相关研究在不断增多和改进,但是兼并和收购的失败率却一直居高不下,这暗示了未来理论研究存在巨大空间;Tienari从文化、认同和媒介等角度考虑影响企业并购成败的因素;Vaara的代表著作《On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Success/Failure in Narratives of Post-merger Integration》、《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 as Sensemaking:Glimpses of Ambiguity,Confusion,Hypocrisy,and Politicization》等更多地关注并购后的整合问题;Kish阐释了并购的影响因素,并解释了日本企业为何倾向于选择美国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3.2 跨国并购的理论演进

Citespace软件有聚类视图(cluster-view)和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两种显示方式[12],其中时区视图可以展现共引网络中节点随时间变化的结构关系。本文选择Pathfinder算法简化网络,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共引文献网络的时区视图(见图1),对图谱中心度较高的文章(如图1中字体较大节点的原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历史上5次并购浪潮的演进,将节点文献与当时的历史实践相结合,更清晰地呈现跨国并购领域研究的演化特征(见图2)。

图1 基于时序排列的文献共被引分析结果

图2 跨国并购主流理论的演化

3.2.1 FDI理论的理论根源

在图1中最早出现的、中心度较高的节点是Hymer。他在其博士论文《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中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这是最早研究FDI的独立理论,彻底改变了跨国公司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指明了发达国家企业必须具备某种优势才能进行FDI以及使此种优势发挥最大效用的途径。通过对共引文献的原引重要文献进行筛选和解读,可以明确垄断优势理论在当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另外,Vernon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跨国投资的区位问题。Buckley和Casson在《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强调了内部化优势的重要性。Dunning将垄断所有权优势(O)、区位优势(L)和内部化优势(I)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通论意义”的国际折衷理论。Kojima对Hymer的绝对垄断优势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扩展,形成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指出企业只要具有相对产业比较优势就可进行FDI。

从上述FDI的主流理论出发,结合当时的国际现状,一些学者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影响较大的FDI理论。其中,MacDougall在著作《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中构建了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分析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会给投资国和东道国带来利益。Aliber的通货区域优势理论则强调了货币资本会从货币坚挺国流入货币疲软国以实现货币升值,从而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大规模并购美国企业的现象。Dunning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IDP)理论,认为一国的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决定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影响“OIL”的强弱,进而决定企业是否进行FDI。另外,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需求结构基本相似,使得FDI的目标集中在发达国家,进而形成了产业内双向直接投资理论。

3.2.2 跨国并购相关研究的理论演进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迅速膨胀和铁路快速发展,美国国内第一次并购浪潮兴起,进而引领其他国家相继出现大量企业并购事件。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内并购已经不能满足美国公司的发展需要,到海外寻找目标公司进行并购成为其快速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最直接方式,由此引发第四次大规模并购浪潮。图1也表明,当时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已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左下角聚集的大量节点体现出20世纪80年代是并购研究较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的经典并购理论,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跨国并购动因和效应的解释。例如:Chatterjee和Lubatkin从新古典理论的角度出发指出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其中Chatterjee将并购协同效应分为财务协同和管理协同等,Lubatkin提出了跨国并购存在货币、技术和多角化经营层面上的协同效应。Caves依托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纵向跨国并购一般将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而横向跨国并购则一般将无形资产市场内部化。另外,国际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跨国并购活动的开展。Brown和Warner的《Measuring Security Price Performance》是公司价值评估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该文献折射出价值低估理论和讯息信号理论的影子。

此外,由于早期并购存在大量的委托-代理现象,学者们从管理者个人因素的角度出发解释代理问题。Fama和Jensen在《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一文中提出企业存在股东对管理者进行订立契约、监督和控制等的“代理成本”,而通过公平收购或代理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了代理成本。随着杠杆交易的盛行,Jensen在代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即并购减少了代理者控制的自由现金,从而约束了其权利、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并购活动以失败告终,一些学者开始将注意力从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转移到并购成败的影响因素,Roll和Schein等是图1中中心度较高的节点。Roll认为,企业决策者往往高估自身的管理能力,忽视并购过程中存在的大量风险,从而导致并购失败,即所谓的“自负假说”(hubris hypothesis)。Roll的假说在后来的实证研究中被多次验证,即当并购消息传出后并购方的股价不涨反跌,这也反映出现阶段投资者对企业并购整合能力不信任。Schein将“心理契约”引入管理领域,指出并购给目标企业的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企业决策者对目标企业员工疏于管理,无法使员工与母公司的战略目标同步,以致原本经营状况良好的目标企业因并购走入下坡。

国际环境复杂化和国际人才缺失使得企业在信息、融资和支付方式、中介机构以及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面临相关风险,即便是规模大的跨国公司,一个环节的故障就可能引致整个并购活动失败。因此,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将注意力放在整个并购的实务层面,图1中Jemison和Sitkin就是连接各研究成果的极其重要的节点。Jemison和Sitkin具有突出的贡献,其合著的《企业并购法》和《管理并购》是并购实务操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另外,通过与目标国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以共同承担风险,也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图1中Anand等学者将注意力放在实务领域。20世纪90年代涌现了许多关于银行并购的文献,这与当时控制国际资本战略的事实背景相吻合,如节点所呈现的 Cybo-Ottone、De-Long等的研究成果。

3.3 跨国并购相关研究的主要热点

在利用主题词共被引方法探测研究热点时,首先要对主题词共被引网络进行聚类,然后学者对聚类内被引文献进行判读,最后根据聚类成员的共同特征对聚类进行识别和解释,如此完成对研究热点的探测[13-14]。将节点类型设为关键词和名词短语,并选取每年Top 30的文献作为热点来源,根据高频主题词的频次来分析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据此较准确、全面地把握跨国并购研究的动态演化和学术特征。

图3 基于主题词的跨国并购研究热点图谱

图3为基于主题词的跨国并购研究热点图谱。跨国并购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根据图3进行分析可知,出现频次仅次于cross-border M&A的主题词是culture——其出现频次高达62次,表明文化是跨国并购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词。图3中,最早对文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的是 Hofstede。他在著作《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分为若干维度进行探讨,随后被学者广泛引用。Buono认为,两个企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文化模糊和过程损失,管理人员往往低估不同组织之间的文化差异,而这些文化差异在跨境并购时显得尤为重要。核心著者中的Schierreck、Deng和Weber分别从员工文化理念差异、制度距离等视角进一步论证了文化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然而,本文从图3中也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研究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文献。笔者认为,并购后整合不利至今仍是导致并购失败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文化整合研究仍属于跨国并购研究的焦点之一。结合我国实际来看,在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中,虽然已出现了很多保留已有的国外文化、只派遣几名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放开式”管理,但是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毕竟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较为普遍的“放开式”管理能否给我国企业带来收益仍有待进一步跟踪和研究。

第二,cross-border bank merger(银行跨国并购)也是一个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词。据Thomoson Financial Securities Data的资料,自1990年以来,银行并购规模就价值量而言在每年的全球并购中都位居行业第一,且总量呈递增趋势[15],这间接反映了银行并购是跨国并购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的现状。世界经济金融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并购史,每一次的并购活动都将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并购行业由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发展到混合并购,银行角色由并购中介发展为并购主角,并购动机由减少竞争转为战略合作,并购方式由以强并弱、弱弱合并发展为强强合作。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多出于避开某些国家对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的法律限制、快速进入新兴/高增长市场、为更多的中国非金融机构提供境外服务和提升服务效率等目的。截至2007年末,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跨国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经过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后,其资本实力大大增强、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到国外寻求规模和范围经济以及风险分散化等机会也更多。对于学者而言,涉及银行并购前后的诸多问题也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第三,automotive industry(汽车产业)在图4中也是一个高频主题词。可见,目前研究仍较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汽车产业是最早开展纵向并购的产业,通过兼并下游供应商来整合供应链,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以中国汽车产业为典型,我国制造业的并购实践正处于发展的鼎盛期,尤其是2010年吉利汽车并购德国沃尔沃是当时国内涉及资金额最大的一起并购案。至于这桩“婚姻”到底是否和谐幸福,还有待于观察,其内部遇到的企业整合、文化认同和战略定位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当然,日新月异的技术也使各产业面临不同的风险,进行多元化并购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这种风险,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资源来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也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四,图4中面积较大的圆点还有entry mode(进入方式)、strategic alliance(战略联盟)、law(法律)、knowledge transfer(知识转移)等关键主题词。相对于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的成效更快,跨国公司借助目标企业的现成资源和已有网络达到快速进入市场的目的。但是,海外并购同样面临文化认同和管理控制等风险,因此大量学者将关注点集中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进入方式选择问题。另外,Porter在《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一文中认为,跨国并购最终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全球化战略,而战略的实现是一个长远而宏大的目标,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如何利用网络显性知识、加强知识转移和有效吸收隐性知识已成为组织学习的关键点。这些都是跨国并购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4 时间排序下的研究热点图谱

从图4可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trade protection(贸易保护)、Chinese enterprise(中国企业)、China(中国)、learning ability(学习能力)、national culture(国家文化)等也是共引频次和中心度较高的主题词。本文认为,金融危机以后的研究特征可归纳为中国崛起,部分中国企业利用金融危机导致外国资本缩水的有利时机开展跨国并购,以进行全球战略布局、借机获取国外公司的核心技术。随之而来的贸易保护问题是中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华为、中兴等企业在并购市场中屡屡受挫,值得反思其中的原因。另外,理论界对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对发展中国家并购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还处于空白,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指导后发国家的并购实践。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形象地展示了企业跨国并购研究领域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作者及其著作,并对国际学术界有关跨国并购研究的演进规律和研究热点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针对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更加实务化。本文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追溯跨国并购理论研究中突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从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早期FDI投资理论到以价值低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代表的跨国并购理论。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从企业并购动因转向企业并购绩效、操作实务以及整合方向。学者们更倾向于回答管理者如何实施并购。这一方面是因为并购动因理论已然相对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越来越大的并购金额促使管理者和学者将注意力投向如何规避风险。

第二,文化差异是贯穿至今的企业海外并购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了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的热点,即文化差异、银行业并购、进入方式和战略联盟等。文化差异作为跨国并购研究的热点,贯穿于跨国并购研究图谱中的整个阶段,这奠定了其核心地位。从国内到跨越国界到海外寻求发展机遇,企业面临语言沟通、文化认同等问题。一方面,随着并购浪潮的推进,发达国家从到并购文化相近的发达国家寻求互补优势演进为到发展中国家并购以寻求资源和市场。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路径机制,以形成理论。另一方面,后发国家的企业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当并购那些具有优势文化的企业时,是保留、剔除还是融合这些优势文化,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解释。这些仍是未来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

第三,“China”一词在近期的跨国并购热点词分析结果中凸显。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大,中国正从过去的被并购方转变为并购方,本文所做的热点研究也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才、管理和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已形成的较完善的发达国家的FDI理论和跨国并购理论都不能较好地指导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实践,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并购问题,而对这些新生现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学者不再将研究对象局限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大量文献将关注热点放在中国民营企业上,尤其是在中国国有企业的并购因政治因素而频频受阻的情境下,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风起云涌,这需要理论界对其给予更大的关注。

本文基于科学知识可视化的视角,挖掘了企业跨国并购的现有研究的潜在联系,不仅为新进入跨国并购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而且弥补了该知识领域在可视化研究层面的空白。虽然本文研究所依赖的WOS数据库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跨国并购理论的演进路径和未来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跨国并购涉及的层面较广,因此研究仍然可能存在部分文献遗漏的问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搜集更全面的、跨国并购相关研究的国际学术文献,或许会有新的研究发现。

[1]GARFIELD E,MERTON R K.Citation Indexing:I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Science,Technology,and Humanities[M].New York:Wiley,1979.

[2]SMALL H.Co-citation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a new meas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docum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73,24(4):265-269.

[3]PERSSON O.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1):31-38.

[4]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401-421.

[5]侯剑华,陈悦 .战略管理学前沿演进可视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1):15-21.

[6]张晓艳,姜道奎 .团队知识共享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2,44(6):61-66.

[7]梁永霞,刘则渊,杨中楷,等 .引文分析领域前沿与演化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9,27(4):516-522.

[8]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57(3):359-377.

[9]陈悦,刘则渊 .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10]秦长江,侯汉清 .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30-37.

[11]CARTWRIGHT S,SCHOENBERG R.Thirty year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esearch: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17(S1):S1-S5.

[12]蔡建东,马婧,袁媛 .国外CSCL理论的演进与前沿热点问题——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5):10-16.

[13]卫军朝,蔚海燕 .基于CiteSpaceII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热点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1(4):70-77.

[14]张勤,徐绪松 .定性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共词分析法[J].技术经济,2010,29(6):20-24.

[15]郭姸,代金奎 .银行并购问题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10):144-148.

Analysis on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Cross-border M&A and Knowledge Mapping of Hot Spot

Xie Hongming,Su Changjing,Ren Yany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Based on the 643literatures in English retrieved from WOS since 1997as the data source,using Citespace software,a dynamic network analysis tool,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core scholars in the study field of cross-border M&A through the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and hackl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tudy on cross-border M&A through the literature co-citation analysis,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law.Then it obtains the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study field of cross-border M&A,namely culture,cross-border bank merger,automotive industry,entry mode,strategic alliance,law,knowledge transfer,trade protection,Chinese enterprise,China,learning ability and national culture.Finally,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cholars studying cross-border M&A.

cross-border merger and acquisition;knowledge mapping;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co-citation analysis

G301;F740

A

1002-980X(2014)02-0028-07

2013-11-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方向选择和运作推进机制研究”(12&ZD09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集群、研发网络结构、知识流入/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70972108);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制度空间演化、战略生态与新创企业的生成/成长”(LR12G0200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跨国并购推动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LQ13G020013)

谢洪明(1971—),男,四川武胜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管理;苏昌静(1989—),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跨国并购;任艳艳(1988—),女,河南洛阳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跨国可视化文献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