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 千年蜀道的历史印记

2014-06-16 10:09郑璇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6期
关键词:石牛剑门剑门关

郑璇

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蜀道之难也早已变成历史。而承载蜀地与中原地区主要交通作用的古蜀道,也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更为先进、宽阔的道路所取代。但在曾经是出川要塞的广元,还保存着一段古蜀道——剑门蜀道,这是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或许还能找到一些独特的历史印记。

剑门蜀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先秦的“五丁开道”。这条蜿蜒的蜀道南起成都,北上经广元直达西安。

剑门蜀道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广元境内,要素最完善,遗存保护最完整,它像一条金线,把沿线独具魅力的美丽风光和散落的历史文化珍宝一一串联起来,升华为闻名遐迩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全国首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广元段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已列入国家预备名录,四川省政府已启动剑门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

古老的剑门蜀道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留下了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有80多处提到这里,这里保存下来的遗址、遗迹更多达140余处,刘备、诸葛亮、费祎、蒋琬、张飞、赵云、马超、姜维等三国人物的故事广为流传。

“不走古栈道,不知蜀道难。”

从中原入川,穿越秦岭进入广元,首先要经过一个峡谷,全长约4公里,宽约100米,两岸石崖壁立,谷深约两千米,是嘉陵江冲破山脉而形成的。这个峡谷叫作明月峡,可谓是蜀道咽喉中的咽喉,是连接南北的唯一通道。明月峡雄奇险峻,李白过此方有《蜀道难》的不朽诗篇。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打通蜀道。明月峡留有远古时候山民们走出的羊肠小道、先秦时官府倡导在峡壁建立的栈道、峡中江边船工们修建的纤夫道、嘉陵江上的船道、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隧道等古今六条道路,所以也被称为“中国交通史博物馆”。

当地的老人说,其实明月峡在唐朝的时候叫朝天峡,是朝拜天子的地方。“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而南迁成都时,四川地区的官员就是在此接待并朝拜天子的。明清时期,文人墨客都崇尚自然,于是取李白诗“清风清,明月明”之意,将朝天峡改名为明月峡。但即使是现在,当地人仍喜欢按旧俗称其为朝天峡,也有叫朝天明月峡的。

千百年来,明月峡作为蜀道咽喉中的咽喉,连接了四川地区与中原,也留下许多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或多或少能触摸到一些历史。

唐玄宗过明月峡从洛阳到成都,逃避了“安史之乱”,在此之前,武则天出生在广元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后随父亲到了洛阳,从此改变人生,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和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距明月峡不远的嘉陵江南岸,有另一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皇泽寺。这里是中国唯一纪念武则天的寺庙,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有二圣殿、则天殿、大佛楼、吕祖阁、五佛亭……整个寺庙依悬崖而建,下瞰江流,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气势不凡,颇能体现巴山蜀水之秀丽、巍峨。

虽然时过境迁,但这里走出的一代女皇依然影响着广元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皇泽寺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广元人要去皇泽寺前的乌龙潭一带划舟竞渡、游河湾,纪念武后生日。

在广元人茶余饭后的闲言中,总能听到许多关于蜀道的故事。这些故事世世代代口口相传,没有被时光所遗忘。

古代川北有三条蜀道:金牛道、阴平道和米仓道。剑门蜀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金牛道。金牛古道全长约二千余里,在广元境内的一段约二百里,其间山重水复,栈道相连,沟壑纵横,蜿蜒崎岖,最为奇险。这也是李白在诗中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那条古道。

关于金牛道,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一直流传了几千年。相传战国时期,秦国欲征服蜀国,但关山万里,道路险阻,秦王命人造了五头石牛送给蜀王,谎称石牛能日泄千金;贪财的蜀王于是命五个大力士开路,迎接石牛;道路修通了,蜀王迎来的不是能日泄千金的石牛,而是秦国的万千铁骑,蜀国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五丁开道”的故事。后来人们就把这条路称为“金牛道”或“石牛道”。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剑门山)中段,依崖砌石为门,修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并在大小剑山之间架筑飞梁阁道,金牛古道也被称为剑门蜀道,剑门关所在的镇,也因此而得名剑阁。

时至今日,当地老人聊起剑门关,依然掩藏不住一丝骄傲:“剑门关峭壁如城墙,独路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从凤州到剑州的110里路段,原有桥阁90000余间,都是在悬崖绝壁上架成。” 因此历史上有个说法: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可见这里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

这样浩大的工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要建造也并非易事。让当地老人扼腕的是,那些桥阁早已荡然无存,只是前些年在古剑门关的遗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关,成为它身后千年古道的一个崭新标志。

剑门天下险,与“峨眉山天下秀”、“青城山天下幽”、“九寨沟天下奇”并称四川“四绝”。这里是数百里大剑山中段的一个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剑,俨然一道天然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这里曾发生过一百余次战争,曾有十多位帝王莅临,还有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当年蜀将姜维凭借天险,曾拒魏军十万之师于关外。现存诸葛亮建关的遗址、古老的寺庙、珍贵的碑刻以及著名的剑门四景(剑门细雨、梁山松涛、夕照绝壁、雪染翠云)和剑门四奇(姜维石像、千年紫荆、松柏长青、剑山石笋)。

虽然古道的痕迹已经随着时间一起消失了,但从依照原样在遗址重建的雄关关楼和背后险峻的山崖峭壁,依然能够感受到古时蜀道之险。作为一个现代人,身处于山林之中,还能找到一份穿越时空隧道的体验。

从剑门关沿着古蜀道的模糊印记往成都方向行进,一路上能看到许多粗壮的柏树挺立在道路两旁,直入云霄。这些树大抵都有几千岁了。

这便是古时的剑州路柏了,当地人也称其为“皇柏大道”。广元把保留完整的“皇柏大道”保护起来,命名为“翠云廊”。

“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大道”,现存古柏8000余株,相传起植于秦汉,多为三国时张飞率兵所植,历经千余载风霜雪雨,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乃“国之珍宝”。

现在的翠云廊分为南段、西段、北段。

南段是古剑州(今剑阁)通往巴西郡(今阆中市)的要道,行程八十余里,有古柏四千余株,是古柏最多、最密的一段。

西段是剑州(今剑阁)至梓潼,全长120里,这段驿道上的武连驿,是唐朝名臣魏征的出生地,昔称“种松之乡”。“拦马墙”是西段中保护最完整的一段,长约5里的驿道上,有古柏近240株。

北段是古代天府之国通往中原的唯一大道,又可分为三段。兔儿岩段,全长约3里,有古柏四十多株。石洞沟段,长约5里,路面全是青石板和石条铺砌而成,宽阔雅致,这一段是古金牛道剑门至剑阁的中点段,车马銮舆,客旅行商,无不在此歇脚用餐,三国时孔明六出祁山曾在此安营,至今还有“峰火台”,“饮马槽”等遗迹。大柏树湾段,在剑门关与汉阳铺之间,几乎与川陕公路平行,这段廊道因古路面被毁坏,于20世纪 90 年代重新恢复铺就,长约2里,是古柏最为密集的一段。

走进翠云廊,会感觉里面充满了生命,那些历经几千年风霜的古柏树仿佛早已成为精灵。石板路上,曾经有传递战报的马匹飞驰而过,有赶考的秀才踌躇满志地走过,有期盼良人归来的妇人在此等待……站立了千年的古树,看尽人间故事。

猜你喜欢
石牛剑门剑门关
小石牛
请石牛“开路”
剑门关
剑门关
游剑门关
请石牛“开路”
登剑门关
蜀道新韵(三首)
阅读剑门蜀道(三章)
剑门豆腐文化渊源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