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也有一条“红旗渠”

2014-06-20 22:20程堂义舒寒冰
党史纵览 2014年6期
关键词:燎原红旗渠山洞

程堂义+舒寒冰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以其所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而为人所熟知。其实,在安徽省岳西县,也有一条类似于“红旗渠”的包家燎原渠,这条渠的修建年代、过程及艰苦程度都与“红旗渠”相近,甚至连洞口、渡槽的名称也与“红旗渠”一样,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

美丽河上修起“红旗渠”

1960年2月,为了解决非常严重的缺水问题,河南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历经十年,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终于修成了一条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红旗渠的修成大大鼓舞了当时人们的斗志。周恩来曾自豪地对外国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一是林县红旗渠。”

而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岳西县包家公社燎原大队(现包家乡包家村)的群众,在“红旗渠”精神的深刻感召下,1973年也开始修建一条“红旗渠”。

“那个时候,全国都在‘农业学大寨,包家公社也不例外,搞得轰轰烈烈。燎原大队作为当时全公社的典型,就提出了‘开田300亩、旱改水300亩、实现全队千亩良田的目标。但随着水田面积的不断扩大,许多地势高的田灌溉用水成了问题,不少田只能靠天收,甚至影响到了人畜饮用水问题。” 时任燎原大队书记的汪全志老人回忆道,“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想办法了。”

1973年一开春,汪全志等人就开始商量水田灌溉的问题。虽然山那边有条美丽河,但水却流不过来。眼看春耕就要开始了,大家很是着急。有一天他们在下乡时,无意中看到住在半山腰的社员陈谟曲家屋后有一条沟,正哗哗地淌着水。一问才知道每年雨季他家的房子都要遭受山上的雨水冲刷,非常危险。为了放水,他家从侧面打了一个山洞,把水引走,这样房子就安全了。

当时红旗渠的故事正通过电影、广播为世人所知,此情此景让汪全志等人眼前一亮:电影里放的“红旗渠”讲的不就是从太行山上引水下来吗?我们能不能也修个红旗渠呢?山那边美丽河的水源丰沛,能不能打山洞,把美丽河的水引来灌溉农田?大家一合计,觉得这个办法可以试试。“于是我们就召集群众开会,当时的群众热情是没话说,‘与天斗、与地斗、人定胜天等思想激励着群众,大家都同意修。这更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汪全志说,他们决定先找技术人员测量一下。

不过,困难似乎要比他们想像的大。

几个月后,他们请来了县里的技术员测量。技术员来了一看直摇头:这怎么能搞起来?因为当时水要引到燎原大队的最高点学堂村民组,这样取水点要高,路途远,而过水的地方全是六七十米高的石壁,光秃秃的,连草都不长,中间还有10多座大小山隔着,必须凿洞,工程量无法估计。

技术员走了后,汪全志等人还是不甘心:红旗渠那么大的困难都克服了,我们修渠总比那个难度要小吧,可不能看着良田颗粒无收。还得干!山里没有路,石壁走不过去,他们就从美丽河的另一边开了条路,从对面进行测量,还找来4个人用大绳子从高处吊着,帮助定桩。经过好几次艰难的工作,他们终于完成了测量任务:测定需要开辟渠道7公里,架设渡槽3个,开凿大小山洞10多个。

随后,他们一边召开群众会议,一边向县里相关部门汇报,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同意修渠。这样,这条命名为“燎原渠”的巨大引水工程就着手施工了。

修渠艰难堪比“红旗渠”

当时,一个贫困的山区大队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施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当我们采访当年参加修渠的群众时,不少人都不愿意回忆,“这些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还直想掉眼泪” 。

而在这些困难中,最危险的要算在悬崖上排除险石和爆破了。

由于开渠的大部分工程都要在山崖上施工,山崖有不少石块随时会脱落,要保证工程安全进行,需要先给山崖除险。汪经芝就是一位当年的排险员。由于常年吊在悬崖上排除险石,他的背上被保险绳磨出了厚厚的茧,还曾几次从半崖上摔下来,掉到荆窝里,浑身扎满了刺,回家后妻子都能从他背上挑出好多根刺;有一次石头落下来把他的头砸了个洞,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下就又继续干活了。另一位排险员包尊道在排险时被石头打断了两根肋骨,可只休息了几天,在工地上又看见了他的身影……

在怪石林立的山上修水渠,爆破是必不可少的。林太平是一位爆破员。那时炸药少,他就掺些干牛粪和盐;导火线不够用,他就用牛皮纸和棉纸卷上火药当炮捻。刚开始,林太平心里害怕,手脚发软,点炮非常慢。经过几次练习后,他身体灵活了,套路熟了,技术精了,胆子也大了,点炮的速度也快了。为了保证安全,他发明了一个“土办法”:身上系上绳索,用火柴点着导火线后,立即脚一蹬,远离点火点一二十米,“轰”的一声,炮响了,人没事。

但是即使如此,危险还是存在的:好几次点的炮因为炮捻不合格出现意外,林太平来不及躲开,只好立刻趴在地上,炮响后,他身上落了一层土和石头渣子,背部被砸得青一块紫一块。有一次点炮后,他的搭档慌乱中将工具丢在了洞内,发现后要返回洞内去取。林太平一把拉住他说:“不能去,要赔工具我给你赔!”就在这时,洞内的炮响了……

在这群修渠人中,“青年突击队”队员刘会远更是献出了年仅20岁的生命。作为14名“青年突击队”队员之一的刘会远,干起活来不怕吃苦,冲锋在前。在一次爆破当中,他不幸被落下来的山石砸中,英勇牺牲。刘会远年过花甲的父母只有这一个独子,而他也正计划着和女友走进婚姻的殿堂……当地群众为了纪念这位好小伙,就将他牺牲处的那段山崖命名为“会远崖”,并追认他为共青团员。

“在修渠的那几年,像这样的事很多,重伤、轻伤人员不计其数。可以这样说,燎原大队的1000多名群众不畏艰险,以全部的力量投入到燎原渠的修建中,男的修石方,女的、小孩修土方;农闲时,大家全部上;农忙时,男人忙,妇女干,妇女忙,男人干。有好多群众甚至是背着干粮吃住在工棚里”。任何一位修渠的亲历者,都能和你说起这些。当时,燎原大队有3个队办厂,原本效益很好,但自从修渠后,这3个厂的全部收入都用于购买钢火、水泥等物资了,群众没分到一分钱。

但群众对这些都没有计较。而且,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劳动竞赛。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燎原有不少山洞和红旗渠有着相似的名字,比如:“三八洞”“青年洞”“友谊洞”……“这些都是劳动竞赛的结果。青年团员干部带领团员青年开凿的洞取名‘青年洞, 民兵干部带领民兵开凿的取名‘民兵洞……”包家乡包家村妇委会主任林斗英介绍说,“这个‘三八洞就是当年我妈妈带领16个妇女在3个月时间里夜以继日完成的。”

而在这些山洞,有一个最长的山洞,叫“友谊洞”,也最有说头。

当时修到这个地方时,由于山太高,只好破山施工,社员们用简陋的工具硬是从高六七十米的山中间破出了二三十米深的槽子,准备引水,但后来由于石头太多实在挖不下去了。他们就请了舒城县的专业施工队来帮忙。修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终于打通了山洞。当时施工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要的工钱也不高。为了感谢施工队,纪念两县人民深厚的友谊,大家就将这个洞命名为“友谊洞”。

全省最“年轻”文物

经过近5年的努力,燎原大队终于修成了一条全长7公里、宽1.3米、深1.2米的燎原渠。“当年林县人民举全县之力修建了一条举世闻名的红旗渠,我们只有一个大队人民修建了这样一条渠,其艰难程度一点不比红旗渠低”。

“包家美丽山连山,半山腰里出清泉,引进美丽山河水,灌溉燎原大寨田”。这是燎原渠修成后,当地人即兴作的一首诗。的确,燎原渠的灌溉作用,发挥了很多年,当时的燎原大队一跃成为全乡粮食产量最高的大队,新开的104亩大寨田得到了更好的灌溉,很多旱地都改成了水田种水稻,靠天收的田全部成了丰产田。如今,渠中水流仍然湍急,为下游合力电站输送动力,并且成为包家村通往美丽村的必经之道。

令人高兴的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包家乡燎原渠被岳西县文物部门认定为“现代文物”。据了解,这或许是迄今为止安徽省认定的“最年轻”文物。“我们所说的‘现代文物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地域性以及它的不可再生性,包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我们据此将燎原渠认定为文物,并予以登记。”岳西县文物普查办主任余洪波如是说。(题图为岳西风光)

(责任编辑:徐 嘉)

猜你喜欢
燎原红旗渠山洞
中共安徽省第一面党旗
章燎原 松鼠老爹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给春天的信
“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从“小混混”逆袭成“坚果大王”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地下暗河
山洞治妖
成语巧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