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那尊塑像

2014-06-20 03:11筱陈
领导文萃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佳话俞伯牙钟子期

筱陈

那天,去了一趟位于陕西蒲城的林则徐纪念馆,望着矗立于院落的那尊王鼎与林则徐的塑像,心中有着一种别样。这两个人,一个生于三秦大地的渭南,一个生于东南沿海的福州,相距遥远,却有着一个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悲壮故事,一个因为林则徐“尸谏”而死,一个视王鼎为恩师,按照古代门生为老师死后悼念的方式守“心孝”三个月,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成为官德教育上的一个案例。

看着两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想想他们的情谊,从嘉庆十六年相识到黄河边洒泪相别,历经31年。这31年,中国经历风云变幻,民族灾难深重,两人同朝为官,那种拯救民族危亡的深明大义和为了百姓利益的担当精神让他们的友情从忘年之交发展为生死之交。我凝望那尊塑像、两张凝重的脸,目光如炬,两个伟岸的身影紧紧地依在一起,你不能不心生感佩,也不能不让人悲从心生。让人感佩的是,他们之间,演绎着一段忠义肝胆的人间佳话;让人生悲的是,这段的佳话,竟是以生命为代价写就的。望着这尊塑像,听着这段故事,我的心情沉重异常,有些透不过气来。多少次,都想走出大厅之外,仰望着飘着白云的蓝天,喘一口闷在心中的气。

佳话之所以成为佳话,在于它有动人之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王鼎以“尸谏”方式为林则徐伸张正义鸣不平,这骇世之举,足以见他对林则徐的了解和信赖。这两个初识于翰林院,相交于江西,在共同打击考场腐败中成了知音,这是两个同样刚正不阿的、正直无邪的官员;他们的情谊,在深秋宴会之际,长于林则徐17岁的王鼎,面对一班洋溢着朝气,充满改革精神的后辈期盼他“阅历虽深有血性,不使世物磨锋芒”,“公其整顿焕精神,勿徒鬓发矜斑苍”,他以宽广的气度与这班后辈结下的辅正继世的君子之谊,成了忘年之交。一个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自勉的人,一个是心胸“恢博“,面对年轻人的当面奚落,含沙射影而不怒的人,这是两个同样心胸博大的人。一个因1833年9月,江苏发生特大水灾写下3000字的奏折单衔上书,晓明利害。一个受命与协办大学士敬征前往江苏查处盐务时,为请求裁撤淮南淮北两淮盐政,收归总督办理而单衔上书。须知道,当朝规定,官员不能以个人的名义上书,“单衔上书”需要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情怀,而两个人都有着同样的胆略。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担当精神。一个不论是顺、是逆,是荣、是辱,都始终信任不变,毒患泛滥时,在朝廷力荐林则徐,支持禁烟,在每一次的赴任,都与林则徐推心置腹的促膝谈心,商讨禁烟方略。每一次的保荐,每一次的送行,他相信林则徐是一个“多谋善断、有胆有识、堪为重任”的人。主持河工之时,还是想着推荐遣戍途中的林则徐襄助东河工程,希望借此机会,让林则徐“效力赎罪”,免遭远戍伊犁之苦,以求重新启用。一个则把这种信任转化为动力,不论是位高权重,还是作为效力赎罪之臣,都勤勉敬业,披星戴月,不顾各种流言蜚语,不惧各种诽谤与攻击。用他的行动、他的业绩,回报恩师的保荐。

一个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劝谏当朝,想想,这种的情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这种的信任是怎样的一种信任。望着这尊塑像,我觉得,林公有幸,仕途上,遇到了一位长者,一位恩师。从相识、相知,成为至交,爱至深、信任至深。

至交者,志相同、性相吸、气相投也。这志、这性、这气,虽地域不同,却经历相似。探究他们的成长经历,两人家境都十分贫寒,但都嗜爱读书,王鼎家虽贫困,但也算得上诗礼传家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故乡,流传着城隍爷助学的故事;而林则徐则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但母亲教导他“男儿务以为大者远者,岂以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十岁时,林则徐就写下了“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相信今天的苦读,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他以为“静坐读书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把拥有一块只容膝盖大的地方读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王鼎家族中不乏坚贞不懈的有识之志,虽穷愁潦倒,穷贫不堪,但都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这些都深深感染和熏陶着王鼎,造就了王鼎的品格。而林则徐生长闽江之滨,就读于鳌峰书院,山长郑光策不畏权贵,思想活跃,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着林则徐,养成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

治国者,必先治家。在纪念馆中,听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家中为了五尺庄基地和邻里起了纠纷,家里给他写信,寻求解决办法。王鼎将明代诗人写的《戒子弟》加以修改。诗作者林翰恰是家住福州文儒坊,有着“三代五尚书”的佳话,原诗内容为“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鼎稍加修改为“多次来信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鼎改诗让庄基的事,一直成为后人的美谈。这也让我想起了林则徐的《十无益》以及林则徐写给夫人的书信,其中写到“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我是奉命唯谨,毕恭毕敬。夫人务嘱二儿须千万谨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和官府互相往来,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两位在接人待物与处事风格,看出了他们的谦和与礼让。

人生难得几知己。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让俞伯牙的琴声遇到了知己。钟子期的离世,让俞伯牙觉得唯一懂得他琴声的人去世了,再没有理由弹琴了。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弹奏了最后一首曲子,摔坏了琴,发誓此辈不再弹琴。俞伯牙与钟子期因琴声而成为知己,那么,王鼎与林则徐呢?那是生死之交的知己,有着共同的治国理念和为民的情怀,有着共同的禀性。一个可以做到以死劝谏,一个能够“宠辱皆忘”,能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这样境界的人成为知己,肯定超越俞伯牙与钟子期啊!由此,我又想到,人生知己何须多,有如王鼎这样的一知己,足矣,再想想,林公有幸也,有王鼎这样知己恩师啊!

绝唱歌道义,妙笔写忠魂。王鼎“尸谏”是绝唱,听罢这绝唱,心生悲凉。“名位显韩城,叹鞅掌终,未及平泉娱几杖;追随思汴水,感抚膺惜别,还从绝塞动人琴”。林则徐的挽联是妙笔,看了这妙笔,心生感念。他书了王鼎的正义,追了往事,感念惜别情景,以人琴俱亡表达知音不再。无论是绝唱,还是妙笔,从中,我都读到了崇高、读到了忠义,还读懂了心心相印。

虔诚地向着这尊塑像鞠一躬,表达我心中的景仰。endprint

猜你喜欢
佳话俞伯牙钟子期
伯牙鼓琴
天目湖日月潭演绎的佳话
向大自然学艺
黄桥战役中的统战佳话
“错字”反成佳话
高山流水
热心帮教传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