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的“离农”价值观取向分析

2014-06-20 12:14黄也佳
科教导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本土基础教育农村

黄也佳

摘 要 农村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重难点。现如今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了“离农”、“为农”、“中立”三种情况,三者各有优劣,本文着重探讨“离农”价值观的产生原因和劣势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利的支撑,以把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得更稳固。

关键词 农村 基础教育 本土 “离农”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Away from Farmers" Values-oriented Analysis

of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HUANG Yejia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Rural basic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to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s determined. The first one is far away from farmers, the second one is near to farmers, the third one is neutral.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disadvantag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to the first on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the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more secured.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rural areas; far away from farmers

价值取向是人的复杂的观念活动,是一种价值选择,也是一种价值预期,决定着人们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所以也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向。①所以,要研究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首先应该研究其价值取向。现在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三种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包括“为农”、“离农”和“中立”。简而言之,“为农”是指它的基本思想是教育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离农”是指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应该符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基础教育向城市靠拢,以城市的要求为自身的取向。“中立”思想,简言之便是将前两者的思想结合起来,摒弃各自的缺点,结合两者的优势,使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借助城乡一体化的力量,发展出城乡普遍特色,同时兼具自身独特优势。这三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各有优劣势,本文着重围绕“离农”进行探讨。

1 “离农”取向产生的缘由

一方面,从时代背景来说,我国自古便是一个封建的自然经济东方大国,自从鸦片战争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经有新民主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一直都以农业为基础支撑,农民一直是我国人口数最多的一个群体,农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放在首要位置的基本问题。这三农问题是关系着我国是否能顺利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否能顺利进入社会主义比较发达阶段的中心问题。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是我国多年来形成的社会特征,城市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载体,代表先进、文明和富裕,而农村则在人们心中代表着落后、贫穷和野蛮,城市和乡村构成了两个不同的生存境遇。②人们一心想着农业现代化起来,农民富裕起来,农村城市化起来,才能更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从教育改革层面来说,基础教育一直占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基础教育的规范化,才能保证国民教育按照理想中的方向前进。农村由于经济条件一直落后于城市,导致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设备等方面都远远跟不上城市教育,这就进一步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让人不甚满意,甚至出现了停滞倒退的现象。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学者们根据这一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提出了农村基础教育向城市靠拢的改革建议。即农村基础教育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③

2 “离农”取向的劣势分析

(1)教育目标定位扭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色彩。④在上述两种背景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直以片面追求升学率,特别是升入城市的学校为自己的目标,学生和家长都以“鲤鱼跃龙门”来形象地比喻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衔接,整个农村教育都以走出大山,走向城市为唯一目的。在这种扭曲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下,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以城市的教学内容为自身的内容,以城市教育的教学目标为自身的教学目标,日渐脱离了农村基础教育应有的正确的教育观。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学生都成为了升入城市学校的工具。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批判过农村基础教育:“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市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⑤这样扭曲的教育目的观,已经背离了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界定,将有可能造成基础教育的衰落。

(2)乡土文化的流失。乡土文化,从通俗意义上理解,就是那些诞生于农村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如自然嬉戏、民间故事和民间文艺活动等。⑥教育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大任务,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其相互间的交互作用,都对文化进行着交流、创新、选择和传承等作用。随着“离农”价值观的产生,农村基础教育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渐渐被大量的城市文化所侵蚀,农村本土文化已经逐渐丧失独立性,渐渐被城市外来文化融合。针对农村的乡土人情不适合城市化的那些部分,无情予以消除;针对农村的传统文化不利于城市化的那些部分,坚决予以压制。在这种来势汹汹的外来文化的侵蚀下,农村的乡土文化已经走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endprint

(3)农村人力资本的缺失。在“离农”价值观的指导下,农村基础教育为了迎合城市化进程,学习城市基础教育的内容、采用符合这些内容的新方法等等,培养出来的城市倾向的人才进入城市后,很少会愿意再次回到农村,这在一方面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大量缺失。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农村本土文化的缺失,导致现在农村教育出的学生,缺失作为农村文化传承人的基本任务,最终有可能造成农村文化断层现象。在农村生存的基本技能缺失,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能力缺失,最终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缺失。

3 “离农”取向的改进方向

(1)政府引导农村致富之路。大力开发农村经济,引导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合理分配。同时,在大力开发本土资源,利用农村优势条件,采用科技开发,科技种植,科技生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认识到农村本土经济并不完全落后于城市,意识到在本土进行基础教育依然是有路可走,逐渐使得城市基础教育目标定向的取向转变为着眼于本土基础教育。

(2)开发农村基础教育优势本土课程。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下,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基础教育文化的冲击,农村应大力开发本土优势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课程特色,构建具有抵抗力的特色教学。同时,不能一味对城市基础教育文化进行抵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社会发展必经之路,是必然趋势,所以,农村基础教育应该在积极创建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性接受融合外来的文化,进行优势互补,才能在顺应社会发展大潮流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本土文化的优势发展。

(3)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定向于“跃龙门”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农村本土没有足够的中高等教育,故基础教育不得不定向于城市中高等教育的教育要求,从而间接导致了“离农”价值观的产生。政府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重视农村本土中高等教育的发展,让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归宿可去,从而进一步挽救农村本土文化,繁荣农村基础教育。

注释

① 韩兴杰.农村基础教育”城市中心”价值取向之检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9.

②③张继洲.“离农”“为农”———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悖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

④ 孙扬,朱成科.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

⑤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5.

⑥ 王海燕.农村基础教育城市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 储平平,杨国才.农村教育的“离农”倾向及其克服[J].教育与”三农”,2008(5).

[2] 何雪梅.农村学生离农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土基础教育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中国建筑的本土文化突围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本土”背后的故事
异域中的“本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