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虚拟社区交往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014-06-20 10:15朱佳颖
科教导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网络环境

朱佳颖

摘 要 互联网早已在大中城市普及,移动互联网亦迅猛发展,基于网络的虚拟社区人际交往正与现实人际交往一起,成为青少年交往的两大主要方式。本文通过网络虚拟社区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的比较分析,阐述虚拟社区人际交往的流行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 人际交往 网络环境 青少年社会化

On the Impact of Virtual Community Contact on

Young People Socialization

ZHU Jiaying

(Jiax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School, Jiaxing, Zhejiang 314051)

Abstract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has long been in the cities, the mobile Internet also develops rapidly, based on virtual community networks working with the reality of interpersonal together, become the two main ways of youth exchanges.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real interpersonal,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virtual communities on the prevalence of interpersonal socialization of young people.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network environment; young people socialization

互联网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而随着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的出现,互联网依靠手机等终端设备更深入地渗透在了我们的生活中。《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发布)显示,我国有网民6.18亿,其中手机网民5亿,网民中10至19岁的青少年数量继续增长,仅次于20至29岁年龄段人数,说明网民结构的低龄化早已出现;在互联网应用情况上,即时通信的应用率最高(为86.2%),用户规模排名前十位的还包括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社交网站等,这些交往类型业务的应用率均在45%以上。可推测,青少年的网络活动很大一部分是进行人际互动。这种正在校园中日益流行的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化有何影响?本文尝试在比较分析虚拟与现实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做出回答。

1 虚拟社区概述

虚拟社区是相对于传统现实社区而言的,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由网民使用特殊的中介,跨越时空限制,通过网络空间相互联系、交往的电子社区。但它也具有现实社区的要素:如汇聚了一定数量的群体(网民),有相应的活动范围(贴吧、社交网站、朋友圈等),成员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如聊天、发帖)。

因此,虚拟社区具有虚拟的真实、开放性、匿名/化名性(可用符号代替真实身份)、去中心化(交往中自我中心特征不明显)、去抑制性(客观制约减少)、不确定性等特点,它使得网络交往可以隐去性别、身份、种族等诸多现实差别,获得相对比较平等自由的空间。网络所营造的环境是虚拟的,但身处虚拟社区的个体又能真实地获得体验。

2 虚拟社区交往活动的特点

2.1 形式多元

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有多样性的特征,如微博、BBS、QQ群、微信、社交网站等等。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形式则要单一一些,多局限于聚会等面对面的形式。

2.2 身体不在场

现实交往大多数建立在面对面的互动形式上,交往的双方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才能保证交往的顺利进行,即身体在场。而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不要求身体在场,它是通过网络与其他成员建立联系,所有空间的传统隐喻(上下、远近等)在虚拟社区中被重构,亲身参与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成为主导。

2.3 交往中介的特殊性

现实交往中,我们可借助语言、动作等传达信息;而虚拟交往是以符号为中介的间接交往,其中介最初是文本,后来随着聊天工具的发展,开始出现用符号来表示人的情绪情感。但即使如此,文本和符号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远不及现实交往中丰富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语音语调的变化所能表达的内容。现实社区中身体在场的多感官互动被缩略成为纯字符的交流。

3 虚拟—现实人际交往的联系

虚拟社区交往活动的特点体现了虚拟—现实人际交往的明显差异,但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联系。

(1)在差异中,两者存在互补。从产生上看,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而产生的,交往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信息沟通、情感满足等。当个体在现实交往中受挫,不能很好的满足个体的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时,个体可以通过匿名上网聊天满足安全的需要,参与虚拟社区的活动来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通过自由参与、发表观点和评论决策弥补现实中不被接纳的失落,以满足尊重的需要,通过尽心尽力的管理板块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类似情境中的虚拟交往克服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限制,能解除现实压抑感。

(2)只要条件允许,虚拟社区人际交往可以走向现实。如新兴的微信作为基于社会化关系网络的社交应用,不仅能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促进陌生人间的社交,其朋友圈也能用于现实人际关系的强化,成为现实社区的反映和延伸;新浪微博、豆瓣、天涯论坛上的网友经常借网络平台组织各类讲座、座谈或者外出游玩,网络成为招募同城活动伙伴的新阵地。endprint

(3)两者互相依存,越来越不可分离。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交往而存在,虚拟社区中的主体必然也是现实社区中的主体;另一方面,现实人际交往也正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社会,甚至达到离开虚拟社会,人们就感到交往一下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法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

4 虚拟社区交往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贯穿人生始终,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群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随着青少年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多与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成为他们进行社会化的又一条途径,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独特影响。

4.1 消极影响

4.1.1 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信任泛化或信任缺失的现象

在虚拟社区中,平等是其成员角色关系的主要特征,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否既没有权力或权威来维持,也没有客观有效的标准来进行参照和比较,而主要是靠成员自身来判断。因此青少年在虚拟社区中处理自身与其他人的角色关系时可能出现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在他对部分社区成员判断准确、正确赋予信任的同时,因情感因素的影响,盲目的给予同一社区中的所有成员以信任关系,称之为信任泛化;另一种是在他对部分社区成员判断不准确,使其信任关系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情况下,进而对同一社区中的所有成员都予以不信任关系,称之为信任缺失。

《第19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18岁以下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高于其他年龄段。同时,年龄较小的一部分青少年普遍比较信任网络,但他们的现实社会经验又较少,导致容易产生信任泛化,造成网络受骗;年龄较大的一部分青少年则处于从高信任到低信任的过程,容易把握不好度而产生信任缺失,认为网络中的一切都是骗人的,做什么都无所谓,影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

4.1.2 容易导致青少年非理性行为增多

网络非理性行为,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发生的,违反有关管理规定和道德规范的行为。青少年网络非理性行为的具体表现有:(1)依赖网络,行为偏常。如手机上网不离身,网络言行放纵,流行网络语言、非主流装扮;(2)价值迷茫,道德弱化。网络交往导致主流价值取向的混乱和迷茫,在虚拟社区实行与现实社区不同的道德标准,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不利于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虚拟社区中的匿名性也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提出挑战;(3)法律失范,网络犯罪。如成为黑客,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造成他人损失;制造和传播病毒等。

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还在形成中,其非理性的意识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引发主体非理性的行为。在现实关系中,主要借助社会舆论法律制约这种转化,而这种制约在虚拟社区中失去作用,因此非理性意识比较容易外化为行动。

4.1.3 对现实人际交往造成冲击

网络交往过多代替现实交往,则可能会导致低质量的社交关系,降低青少年的交往能力,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仅有网络交流的经验)和缺乏统一性的构成(网络匿名性)是阻碍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主要问题。如青少年在虚拟交往中逃避和宣泄现实交往带来的压力,但这种宣泄并不能真正帮助青少年解决造成压力的问题,反而降低了他们处理交往问题的能力;Kraut等通过追踪研究发现,在使用网络的一两年内,过多进行网络交往会导致现实社交卷入的下降,同时孤独感和抑郁感增强。过于依赖网络,现实接触减少,现实交往能力下降,于是更加回避现实,从虚拟社区中寻求交往需要的满足。如此恶性循环,现实人际交往的规模不断减小,导致许多现实交往特有的积极意义得不到发挥。

4.2 积极影响

不容忽视的是,合理利用网络,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也能对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

4.2.1 是降低面对发展性任务应激水平的一种途径

形成自我同一性及建立亲密关系是青少年面对的主要的应激和发展性任务,网络交往是他们适应和应对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虚拟社区创造了匿名交往的可能,让青少年能够经营自己的形象,规避面对面交往易产生的焦虑。他们可以扮演想成为的角色,回避自己的容貌或其他缺点,避免种族和性别歧视,促进更快更多的自我表达,从而获得网络友谊。这种情况下,交往基本上不受社会性特征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规则和角色期待的限制,青少年可以只凭表现出的“内涵”去产生人际吸引。因此虚拟社区正成为青少年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流行的方式。

4.2.2 有助于探索人格中的未知部分

角色扮演在虚拟社区中很常见,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环境里“揭示”并交付出自己,隐匿部分或全部真实世界的身份,利用ID在网络上创建、塑造多个自我,并在其中转换、摸索、尝试。让青少年在不同的世界中驰骋,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每个ID渐渐有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人格特质。某种程度上说,虚拟社区中的那个自我也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角色扮演可以表达自我人格中未被探索的部分,对促进青少年对自我的完整客观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

4.2.3 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交空间

虚拟社区借助网络平台,具备了现实社区无法比拟的多形式、多资源、跨时空的社交优势,可以成为满足青少年交往需要的另一片天地。比如,虚拟社区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青少年在其中能开阔眼界,锻炼思维,发展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虚拟社区以大量贴吧、论坛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渠道,丰富了他们人际交往的手段;青少年也可以突破地域等限制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广泛交流,促进自身发展。

5 总结

青少年正处在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处在对虚拟社区认识和参与的起步阶段,其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容易被网络中各种现象和各种关系所操纵、同化,从而导致青少年在虚拟人际交往中丧失主体性。所以,在网络交往流行的今天,应重视对青少年虚拟社区人际交往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更理性地对待虚拟—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积极开展现实人际交往,使社会化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以虚拟社区的交往作为补充,以扩大交际的范围;正确区分、处理在虚拟和现实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特别要认识到虚拟社区交往的虚拟性,不能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做到趋其利避其害;应该由现实社会行为决定网络交往行为,而让网络交往行为为现实社会行为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培文.虚拟社区青少年的实在行为分析——以四川青少年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4(5).

[2] 李元来.试析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

[3] 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黄少华,陈文江主编.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5] 尹渭莉.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1).

[6] 李丹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3).

[8] 张锋等.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心理学报,2006.38(3).

[9] Maczewski M. Exploring Identity Through the Internet: Youth Experiences Online.Child & Youth Care Forum.2002.3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网络环境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